摘要:为了缓解奴隶制终结带来的劳动力匮乏,圣保罗在19世纪末迎来了一股移民潮,来自意大利、日本和葡萄牙的人们纷纷参与到咖啡农场的开垦中,并成为工业发展的潜力。1971年,圣保罗的贫民窟数量是163个,3.9万人。

文 |知衡

形容巴西城市圣保罗,你需要用到很多“最高级”:巴西乃至南半球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南美最富裕的城市,拉美最大的工业中心等等。但说到巴西,首先被提起的不一定是圣保罗。东南沿海的里约热内卢和探向内陆的圣保罗,与北部高原上的巴西利亚,构成了国家印象的铁三角。无论是“上帝之城”的圣光,还是新都的崛起,都模糊了圣保罗的存在,但实际上,恰恰是它的气质更加贴近巴西。

巴西圣保罗,富人们乘直升机购物,穷人们却永远在寻找一方度日

圣保罗的贫民窟。远处高楼林立与贫民窟的破败低仄形成对比,巨大的贫富差距是整个巴西的社会问题

1888年以前,奴隶是圣保罗咖啡种植的主力,奴隶制废除后,大量的移民成为新型开拓者。到1889年11月15日巴西成为共和国时,咖啡出口仍然是圣保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地位反映在政坛上,便是来自圣保罗和来自米纳斯吉拉斯的选手轮流担任巴西总统,米纳斯吉拉斯生产乳制品,也因此这种两地人才轮流执政的现象被戏称为“咖啡和牛奶”联盟。

为了缓解奴隶制终结带来的劳动力匮乏,圣保罗在19世纪末迎来了一股移民潮,来自意大利、日本和葡萄牙的人们纷纷参与到咖啡农场的开垦中,并成为工业发展的潜力。1920年,圣保罗市近80%的人口由移民组成,尤以意大利人居多,当时盛况是“如果圣保罗每个房子的主人在屋顶上展示原产国的旗帜,那么从圣保罗上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意大利城市”。日本移民也不在少数,如今去圣保罗旅行的人,通常会慕名而至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洋街”。现在这个更像是一个亚洲风情区,灯笼式的街灯、汉字广告牌,都会把人带到遥远的东方国度。圣保罗还保留有一座移民博物馆,作为曾经在1882—1978年的移民收容所,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移民在此正式融入圣保罗的发展浪潮中。

巴西圣保罗,富人们乘直升机购物,穷人们却永远在寻找一方度日

圣保罗移民博物馆,作为曾经在1882-1978 年的移民收容所,来自世界80 多个国家的移民在此

进入20世纪的圣保罗,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越来越接近现代都市的形象,人们称它是“南美芝加哥”,从里到外都透露着高速发展的野心。建于19世纪末的保利斯塔大街是圣保罗的门面和实力象征,2.8公里的长度,德国进口沥青铺设,两侧被豪宅、私立学校、奢侈商店、高楼大厦所占据,圣保罗当地人也会称自己是保利斯塔人。1891年建成时,人们预言,“这将是一条引导圣保罗走向未来的光明之路。”如同香榭丽舍之于巴黎、第五大道之于纽约,圣保罗最光鲜的一面都汇聚在此,是城市中的流动盛宴。

电影《上帝之城》让人们认识了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生活,同样的景象在巴西许多城市都在上演。在发达的圣保罗,贫富造成的巨大反差更为明显。不同的是,里约的贫民窟散布在城市里,圣保罗的贫民窟则更多地被“抛弃”在城市边缘。在2012年前,圣保罗一度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城市,富人们乘坐直升机购物,穷人们却永远在寻找一方度日。1971年,圣保罗的贫民窟数量是163个,3.9万人;到 1983年,已经到达1086个,41.45万人。1933年,巴西社会学家吉尔贝托·弗雷雷创作的《华屋与棚户》震动巴西,“华屋”与“棚户”,至今仍是圣保罗,乃至整个巴西的严峻话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