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百花参加锡比乌国际戏剧节,将开设“越剧工作坊”

本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杨琳惜
怎样让老外理解女小生茅威涛打算用三出戏

茅威涛开设越剧工作坊的海报。

北京时间今天傍晚,茅威涛、蔡浙飞、李云霄,小百花的老、中、青三人,降落在欧洲东部的一个小城,和中国隔着5个小时的时差。

猜猜看,她们组团去哪儿了?

答案在这张海报里。

去年3月的约定

6月14日至23日,罗马尼亚锡比乌市,将举行第26届锡比乌国际戏剧节,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艺术家将在城中各大剧院、音乐厅等场所举办500多场活动。

茅威涛作为表演艺术家受邀参加,将首次在海外艺术节上开设“越剧工作坊”,教授越剧艺术。

回顾这些年,小百花“走出去”,在海外艺术节上频频亮相,都是带着成熟的作品大戏登台演出。这次参加锡比乌戏剧节,为什么会以工作坊的形式出现呢?

这起源于去年3月,嵊州越剧小镇成立国际戏剧小镇联盟。应联盟主席郭小男邀请,锡比乌戏剧节组委会主席康斯坦丁先生,造访了越剧小镇。

与此同时,他还专门到杭州,考察了小百花和小百花越剧场。

茅威涛专门为他准备了包括《梁祝》、《江南好人》、《寇流兰与杜丽娘》等一批代表作品的精彩表演片段,以及长水袖和扇子功等节目展示。

康斯坦丁先生被打动了,当即发出邀请,尽快安排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参加锡比乌戏剧节。

按国际艺术节的惯例,正式演出前,需要对这个剧种和这门艺术的宣导普及。

锡比乌艺术节历来有举办“大师工作坊”的传统,会邀请国际上具有前瞻性的著名艺术家参与。于是,茅威涛此次既代表百越,又代表小百花,亲率一支精英小分队打头阵。

主题“女小生”

“在我就任团长期间,十几年一而贯之地推行校园计划,讲座、演出以及设立爱越基地,比如,北大、复旦、中山大学、贵州大学、兰大,还有杭二中、无锡女中、新加坡南阳女子中学等等,我们都去过。上周,杭师院也刚刚确定为爱越基地。这是推广越剧的一个平台,但进入国际性的艺术节,做工作坊是更重要的一个平台,此次也是开中国传统戏剧艺术进入国际艺术节工作坊的先河了。”茅威涛说。

在锡比乌戏剧节官网上可以看到“越剧工作坊”报名页面,从20日到22日,连续三天,每天3小时的近距离教、学、互动、体验,30人的限额早已预约满了。

面对来自全世界各个门类的艺术家,不同文化语境的挑战,工作坊要如何讲解越剧艺术?

看到开头的“豪华阵容”有茅威涛和蔡浙飞,大概就能猜到工作坊的主题,“女小生”。

“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要说到这门艺术的特性。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它不可被替代的独特性。在中国,京剧有男旦,越剧有女小生。而现在男旦在京剧舞台上鲜有见到,但在娱乐圈,男生女唱并不少见,如霍尊、李玉刚。而越剧始终保持着‘全女班’主流特征,我们从‘女小生’的角度来切入,在工作坊里对中国传统戏剧做一个诠释。”

“我会层层递进地,从中国传统戏剧讲到越剧剧种,然后讲到女小生的基本概念、四功五法。当然,女小生是重点。工作坊的题目用了‘跨性别’一词,就是要让参与者明白,女小生如何通过‘装扮’,在舞台上实现超越自身性别的表演。”茅威涛说。

三天三出戏

为了能让学员们感同身受,此行团队专门带了多套服装和专职的化妆师随行,在工作坊第一天,就会现场征选一位学员直接“解锁”梁山伯的经典装扮造型。

为了达到更好的现场互动效果,团队还精心准备了扇子、水袖、练功靴,甚至考虑到欧洲男生的体格,还专门定制了大码矮靴,“高靴是穿不了的,他们都没练过功,肯定会摔。但准备靴子,是希望他们能对‘女小生’装扮有整体的感受。”茅威涛说。

此外,中国传统戏剧里基本的手、眼、身、法、步,还有新版《梁祝》中关键的扇子技巧,都将是第一天互动的重点。

对越剧女小生有基本了解后,第二天的工作坊,便是从入门到进阶,要讲到演员在男、女性别之间的转换呈现。茅威涛选择了改编自布莱希特作品的《江南好人》。

在里面,她一人分饰两角,隋达、沈黛,男女同构,雌雄一体。这部作品也是她对女小生艺术生涯的一次挑战性代表作。

茅威涛说,她会让学员们在第二天,亲身体验很多旦角的表演程式,学习基本的水袖和团扇舞,探索区别于女小生的舞台律动。

有了前两天的铺垫和学习,第三天工作坊,茅威涛预备引导学员“更上一层楼”——她将重点介绍东西融合之作《寇流兰与杜丽娘》。这部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越剧作品,2016年于伦敦西区孔雀剧院全球首演,并成功出访英法德奥四国。2020年,茅威涛将把这部作品带到锡比乌国际戏剧节上演。

三天工作坊,围绕新版《梁祝》、《江南好人》、《寇流兰和杜丽娘》三个核心剧目,在技术手段、艺术代表性、剧种创新、女小生审美意义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茅威涛会从性别转换、古今穿越、中西对撞,向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艺术从业者、爱好者们诠释越剧女小生独特的表演艺术。

对百越、小百花来说,锡比乌国际戏剧节只是海外宣讲的第一站。未来三年,茅威涛还将带着越剧艺术继续向西,直达阿维尼翁、爱丁堡,推进中国传统戏剧艺术“走出去”。

在茅威涛看来,越剧所有的创作不能拘泥于本体,“今天很多创作为什么无法让90后、00后们接受,就是因为太拘泥于本体,甚至还依然停留在农耕时代的美学形态、表演形态里。当年以袁雪芬老师为代表的前辈艺术家们,在上海滩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中心,都敢于仰起头来迎接新文化,选择新的越剧表演方式,缔造了越剧的荣光。那我们这一代越剧人,为什么不敢仰起头来,迎接互联网时代,创造一个崭新的越剧新时代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