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文虎克发现了一个充满了微小生命的无限的世界,在此之前没有人注意过这些生命的存在,包括上帝。自《物种起源》出版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苦苦寻找达尔文所谓的“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到了20世纪末,这个问题才获得了实质性进展,美国生物学家卡尔·乌斯和他的同事们研究细菌的核糖核蛋白体中RNA序列时,发现产甲烷的微生物在微生物世界是个异类,它能够在盐里生长,或者可以在接近沸腾的温泉中生长。

“人究竟是进化的产物,还是造物主的作品?”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落不下实锤。生命起源问题与科学试图回答的其他问题都有所不同,它所涉及的“本源”是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只有知道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才能揭示出人类存在背后可能具有的某种更深层的意义和使命。从这个角度它是所有科学存在的前提。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是一个迂回向前的过程。从神话到朴素唯物,你以为科学在望时,它却绕进了无所不能的造物主迷宫,经过达尔文对生物演化规律的揭示以及科学家对基因密码的解读,一直发展到对细胞内部工作方式的探索,生命起源问题的谜底却还是未能彻底揭开。也因此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认知空间,让不同观点相互碰撞、PK、捉对儿撕杀,其发展变化的整体脉络是有迹可循的。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开天辟地,不只是神话

最早,世界不同民族都各自有一套自己的创世神话。

埃及人认为:生命诞生于海洋,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生命就如同从鸡蛋里孵出小鸡。

古印度人认为:生命起源于一场不为人知的混乱。

中国人认为生:生命形成于无形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古代挪威人认为:最早的人类是从冰中诞生的。

玛雅人和古亚述人认为:人类源于湿黏土。

……

如果你认为这些开天辟地的故事仅仅是神话,那就错了。居住在沙漠中的古代埃及人崇尚水,天寒地冻的挪威人重视冰,都是人类通过实践,认识自然法则的一种反映。

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利斯早年曾前往埃及做过研究,他把古埃及人生命诞生于水的观点延伸为:大部分生物体是由水组成的,水是万物之本。长久以来泰利斯被视为发现“物质”的第一人。但他对物质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神话之中,认为是神灵的力量把非生命的物质转化为了有生命。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泰利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论中则丝毫找不到任何神力和超自然的现象。他认为宇宙一刻不停地按着自己的方式运行,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土、风、火、水4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并推测出太阳比地球大、地球漂浮在宇宙之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中孕育而来、人类在进化。”他对自然界的认识已于两千年后的人大致相当。

到了亚理斯多德的年代,哲学家们依然认为生命能够自然而然地从非生命物质中孕育出来,就像亚理斯多德发现苔藓植物不需要种子就可以繁殖,昆虫和其他动物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后代,泥里可以长出蛙,腐肉可以长出蛆虫。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自然发生”。在之后的各个时代,这个“自然发生”论一直影响着基督教思想家们。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

基督教所强调的创造与被创造

古希腊宗教是诞生于神话和诗歌的一种自发性原始多神宗教体系,与古希腊倡导的民主政治恰相呼应。古罗马宗教深受古希腊宗教影响,但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多神教思想对中央集权政治起到了阻碍作用,基督教应运而生。《圣经》“创世纪”中提到:“上帝用五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在第六天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尽管还是跟神话有撞题材之嫌,但基督教跟以往不同的是强调了神人之间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古希腊罗马神话——古希腊罗马宗教——基督教,一直都沿习了对自然的关注,早期基督教的重要人物,往往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奥古斯汀就是以自然哲学家的眼光观察树木和其他植物不仅记录了藜芦的药用价值,还发现了牛膝草有净化呼吸的作用。他认可亚理斯多德的自然发生论,认为这是上帝为地球制定计划的全部。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科学技术”走俏起来,佛罗伦萨的碧提宫内各种“高科技”的物件玲琅满满。包括温度计、世界上第一台气压计、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至少从公元1世纪开始,简易镜片就出现了。到了17世纪,镜片制作工艺风靡整个荷兰,质量上乘的镜片用于制作望远镜,而制作用于观察微小物体的小镜片也有市场,从事布匹贸易的列文虎克用这种小镜片检查布匹质量和针线的工艺。他用金属板和玻璃板打磨的镜片制作了一台显微镜。这台显微镜让这位荷兰布商看到了当时世界上其他人都未曾看到的微小生物,从苍蝇的眼睛、蜗牛的牙齿,蜜蜂的口器、刺针,到湖水中的微生物、人齿垢中的细菌……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列文虎克

在17世纪,大多数人还难以接受世界上存在着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生命这一事实。列文虎克的新发现在一开始备受冷落。还被人冷嘲热讽。直到英国荷兰的知名学者牧师组团去列文虎克家观测显微镜,才最终证实了列文虎克的观测。微生物和细菌的发现是科学史上了一个里程碑,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列文虎克发现了一个充满了微小生命的无限的世界,在此之前没有人注意过这些生命的存在,包括上帝。列文虎克的实验观测对亚理斯多德的自然发生论提出了挑战,尽管他也是一个有神论者,但科学实验在很多时候并不受控于宗教信仰。它会自行把人带到一个新的轨道。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显微镜

宗教与科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第一次辩论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和英国天主教牧师尼达姆,这两个人在有神与无神世纪较力中扮演了很“奇妙”的主打角色。伏尔泰在他的作品《哲学词典》中曾把基督教称为“世界上最荒谬、最荒唐、充满血腥的宗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信上帝,他只是不信上帝如神职人员说的那样灵验,伏尔泰对待宗教的矛盾纠结体现在跟憎恨有组织的是宗教相比,他更加憎恨无神论者。而尼达姆除了牧师的头衔,还是一个自然哲学家、实验生物学家、全世界自然发生论领域最权威的人士。在他与伏尔泰的辩论之中,涉及生命本身以及生命起源方式的论题逐渐成为了辩论的焦点。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伏尔泰

作为一个相信“奇迹”的天主教牧师,尼达姆无意中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为无神论者宣扬的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持。这是他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也就是说,当尼达姆从科学角度与伏尔泰辩论生命起源时,也不知不觉就滑到“唯物”那一方去了。伏尔泰意识到尼达姆实验的危险性。警告尼达姆,他的实验会导致人们相信唯物主义,推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都有可能是由一块泥土甚至一小片面粉孕育而生。那个时代的神创与自然科学泾渭并不分明,他们甚至可以同为牛顿万有引力的信徒。伏尔泰就是牛顿的铁粉,他反对迷信上帝,但同时他又担心一个没有上帝的混乱世界是否存在道德。于是他说:“如果上帝真的不存在,人们就有必要创造帝。”他应该是最早意识到,可能不是上帝非要创造人,是人需要被一个造物主创造。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牛顿

科学积累,为进化论开路

尼达姆的研究成果在当时还影响到了一位学识渊博,涉足很多领域且都有所建树的数学家布丰。在尼达姆自己还没意识这些实验的重要性时,布丰已经打算跟尼达姆合作共同破解生命起源的难题。他为尼达姆准备了一间华丽的实验室,他们在一起研究各种动物生殖过程,的确看到了从非生命物质中孕育出生命体的现象。布丰在他的著作《自然史》中阐述,一切生命都是由“有机分子”组成,即使生命体死亡,一些小分子也可以继续存在并在空气中传播,与其他分子结合就能够形成不同以往的新生命体。布丰用这个理论解释种内变异,甚至认为人类种群之间的差异也是这一现象的结果。是同一物种受环境影响产生了变异。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不同种群就是不同物种。布丰的理论被认为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前身。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布丰

19世纪之前,科学是欧洲富裕的知识分子眼中的一种娱乐方式,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蒸汽印刷机的发明,科学成为全民的娱乐方式,大家都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科学观点,“民科”很容易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英国庄园主克罗斯通过给石头通电发现石头上长出了小虫,证明电流存在某种产生生命的能力。意大利解刨学教授伽伐尼在解刨青蛙时发现了“动物电”的生命能量,给动物或人通电可以让其“起死回生”。这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电构成了生命中某种神秘的成分,透过电学和电磁学不少人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本质。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达尔文对进化与宗教的纠结

在达尔文生活的时代,大多数人甚至绝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从上帝创造万物那天起,生命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19世纪初,关于生物演化的的理论就开始被人们接受。在“贝格尔号”环球航行考察归来后,达尔文开始为他的进化论巨著布局谋篇,但进展很慢,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整理出支持其理论的严密证据。撰写这样一部重要而又富有争议的著作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地球上最早生命如何出现是人类要回答的终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有可能动摇人类的“高贵地位”。宗教影响折磨着达尔文,他害怕被人视为“邪恶的牧师”。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达尔文

达尔文从不自诩为无神论者,尽管他的演化理论中推测孕育生命的环境就像一个“温暖的小池塘”,造物主并不存在。那他也不觉得自己跟激进的无神论者存在某种密切关系,虽然那些激进的无神论者十分支持进化论。但达尔文最终还是给自己定调为“不可知论者”。在任何年代,科学所能企及的极限都不足以达到“绝对”,无论是达尔文还是后来纷纷加入进化论阵营的其他科学工作者,他们最初都不是为了无神而无神,而是跟着实验和研究走,身不由己地到达了“此地”。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达尔文的生命树

从《物种起源》出版的那天起,无论是批判达尔文还是支持其观点的学者都意识到这本书在物种演化方面的巨大影响力,之后大部分生物学上的探索,无论追随还是否定,都是以“达尔文”为出发点。从古希腊人到布丰,无数先哲都试图回答各个物种的起源。在进化论提出之后,这个问题变得具体了,从每个物种的起源问题转变成所有生命都与之关联的最初生命形式起源的探索,也就是所有物种的共同祖先是什么。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自然科学在不断进步

20世纪初,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爱因斯坦发表了4篇重量级论文,不仅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提出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位罗马天主教牧师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苏格兰学者霍尔丹提出了“原始汤”,假设了数十亿年前生命诞生那一刻地球上的自然景象。苏联学者奥帕林年轻时信仰马克思主义和进化自然史,在他最初接触《物种起源》时发现书中对生命起源这个对唯物主义进化论最重要的内容只字未提。便下决心用毕生心血尝试填补这个空白。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霍尔丹

在奥帕林自己阐述生命起源的著作中,根据当时已知事实描绘出亿万年前地球刚刚诞生时的画面,那时的地球与现在迥然不同,大气成分与今天比也差异很大,连续变化形成的一种介于非生命与有生命之间的前细胞机体。这与霍尔丹的早期理论惊人相似。二人理论中的相同点构成了奥帕林-霍尔丹假说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人的观点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奥帕林认为生命活动的关键是细胞代谢,而霍尔丹认为生命的关键存在于基因中。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模拟原始汤

核酸革命,DNA与RNA

195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员克里克和他的同事沃森发现了DNA的结构,全世界的科学家花了10年时间才认识到他们这次发现的重要性,他们也因此站上了诺贝尔领奖台。DNA结构的解析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这一发现使人类掌握了阅读生命体细胞语言的能力。虽然克里克对意识和生命的起源也很感兴趣,但始终无法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取得进展,他甚至考虑过是否存在其他地外生命的可能。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自《物种起源》出版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苦苦寻找达尔文所谓的“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到了20世纪末,这个问题才获得了实质性进展,美国生物学家卡尔·乌斯和他的同事们研究细菌的核糖核蛋白体中RNA序列时,发现产甲烷的微生物在微生物世界是个异类,它能够在盐里生长,或者可以在接近沸腾的温泉中生长。而我们知道,早期的地球大气中没有氧气,而含有大量氨气和甲烷,可能还非常热。在这样的条件下植物和动物无法生存,对这些微生物却非常合适。在这种异常地球条件下,只有这些奇异的生物可以存活,进化并在早期地球上占统治地位,这些微生物很可能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

破解生命的起源,是否就能揭示生命的意义?

在探索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基本可推测出大约在40亿年前,一种单细胞生物曾经出现在贫瘠的地球上,但是从非生命物质产生生命究竟用了多长时间,是一周还是五亿年?仍然不得而知。但人类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在追寻生命起源的过程中,人类也更关注生命的意义,而这是科学本身难以回答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