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江南筹赈,顺利筹到了300万两白银,总算是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年羹尧和田文镜押着筹赈物资先行北上,年羹尧更是带着胤禛的折子先期到京。

康熙读罢胤禛的奏折深感宽慰,遂留年羹尧在京任职,并加封胤禛为“雍郡王”;然而对同样立下功劳的胤祥却不予褒奖。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胤祥被刻意忽略了。

现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的确胤祥不是主角。嘉奖主角,而刻意忽略配角,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年羹尧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只是底下具体做事的人,甚至连个配角都不算,竟然也从杭州偏将留任京城了。从地方基层官员到三品京官,也算是鲤鱼跳龙门了。

但是顶端和末尾都奖赏了,却偏偏将中间的给拉下了,这若是针对一个团队,那就是刻意制造矛盾。但是很显然,此刻胤祥和胤禛虽然关系很好,但还算不上一个团队。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虽然胤祥也无意此类奖赏,然而胤禛对此事其实还是比较上心的。

在后来因为追比国库欠款案时,胤禛请康熙对赈灾有功的胤祥也予以褒奖,并希望胤祥能随自己办理追缴国库欠款案。

康熙的回答是:“至于胤祥,不宜过多嘉奖”。

在胤禛未来的路上,康熙再一次刻意将胤祥搁置一边。

很显然,此刻康熙其实已经有意识去培养胤禛为“孤臣”,并希望通过“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摸排一下胤禛的真实能力,是否可以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独当一面”。所以在“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上,不让胤祥插手。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很显然康熙意识到,胤祥是办具体事情的一把好手。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江南筹赈”完全是胤禛的功劳吗?很显然并不完全是,康熙刻意安排胤禛“摘桃”的成分更大。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整个“江南筹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300万两银子究竟是怎么来的?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十三阿哥胤祥在关键时刻,取出了九阿哥胤禟给任伯安的密信,抓了任伯安的小辫子,因而只得捐款。为此,远在京城的八阿哥胤祀、胤禟等人惊闻知此事后,恼羞成怒,却又哑巴吃黄连,只能以“扰官逼捐”为名参奏胤禛。

所以说胤祥才是本次“江南筹赈”的实际“托底人”。而胤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忌会暴露胤禩集团和胤礽集团之间的矛盾。

既然胤祥的能力并不是不嘉奖的理由,那理由必然就在胤祥的处事上。

其实在剧情中,我们发现胤祥的性格直、脾气急、好任侠,交朋友没话说。如果他是游侠,一定会青史留名,但很可惜他是帝胄。所以难免会被人利用,引发各种矛盾。这一点在后来不断应验。

而且在第一集中其实就已经有注解了。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康熙46年黄河决堤,康熙接到快报急招诸王大臣议事,胤礽因为和郑春华厮混而迟到。实际上康熙是希望胤礽主动替自己担起这个责任,并且能够拿出解决方案。但结果胤礽完全一副没有主见的状态。

“皇阿玛英明瑞断,自有主张。”

由于拿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结果被康熙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惹得胤禟等人一顿蔑笑。

紧接着胤禩便主动站了出来,替康熙洗脱责任。

“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年百姓不受黄患之苦?可是自皇阿玛即位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河。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30年之久。遍览史册,古来治河者,既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此次黄患突发,不在人事好,实乃天灾。皇阿玛抱忧民之心则可,抱自责之意则不必。”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这段话表面看起来,于事无补。但是着实见到胤禩之所以能称为“八贤王”的功底。这句话说要表达的是,“责任不在康熙,而且康熙为百姓做的已经超越了历代帝王,不应该因为这次黄患而受指责和质疑。”

话都是胤禩说的,但是马屁全拍到了康熙身上。历朝历代,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候,都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替皇帝“背锅”,而这次胤禩让“老天爷”给康熙背锅。

康熙其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实际上也默认了胤禩的说法,毕竟也算是个交代么,微微地点了下头。理论下下面问题解决得好,解决不好,责任其实都已经不是康熙的了。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而就在此刻,胤祥突然站出来,打破了这个“假设”。

“八哥,你不要忘了,康熙43年黄河也发了一次大水。”

这句话一出,顿时所有朝臣都吓了一跳,张廷玉等人立马把目光投向了康熙。康熙心里顿时也暗自一惊,赶紧盘起他的佛珠手串来,稳定心态。恰好此刻,突然一个惊雷,闪电照亮了康熙灰暗的脸色。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胤禩的歌功颂德其实都是谎言,短短3年前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比较严重的黄患。大家似乎都选择性地失忆。接连发生黄患,说是天灾意外,是说不过去的。

胤祥并不明白自己戳破了这个谎言,实际难堪的并不是胤禩,而是康熙。

按照胤祥的性格,他应该是没有考虑到胤禩这些话背后的政治含义。他的行为或许只是因为诚实;或许因为看不惯胤礽被批之后,胤禟等人轻蔑的笑声。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戳破皇帝新装的那个小孩;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那个说“整个冬天不下雪,是因为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是上天示警”的周云逸。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此前康熙一直把胤礽推到前面做自己的挡箭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把控全局,而胤祥则随时可能成了不可预知的“搅局者”。

等到胤禛把“灾区临近省份无粮可调,国库已经无银可拨”的真相捅破的时候,康熙暴怒,但是他是这么说的。

“这些年,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还什么也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是有胤禩……”

所以说对于责任这个问题,康熙是非常重视且分得特别清楚的。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而当胤禛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康熙开始坦然地总结问题根源,把控全场。

“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行;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祸;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感知天意,明天就会淹这紫禁城。”

所以胤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磨练,还需要经历坎坷。而此刻若是奖赏他,是不利于胤祥的成长。

因为每上升一个爵位,所面临的风险等级是不一样的;受到各方的敌意和攻击也是逐渐增加层次的。而很显然胤祥缺乏这种分寸感。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而胤禛则显得老练得多。他在朝堂之上,把所有的风头出完之后,立马第一时间跑到了胤礽的毓庆宫,去找胤礽打招呼,消除误会。而这些胤祥即便懂得也不屑去做。

备注:

1、康熙43年(1704年),由于河间水灾,山东、河间饥民进京,规模庞大,朝廷一方面要求李光地将灾民领回;一方面令在城外三处煮粥赈济,并派佟国维和明珠等监赈;

2、康熙46年(1707年),并未发生黄患,同年康熙第6次南巡开始;并且圆明园与这一年开始修建。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王朝》筹赈有功未受赏,只因御前会议,胤祥无意竟成周云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