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引经据典、博古论今的语言,还是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的风格,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郑剑出鞘》,用犀利之笔服务大众。《郑剑出鞘》视角独特新颖。

正建何许人也?正建,姓袁,袁正建。

常读报的人都知道,《商丘日报》副刊上有一专栏《郑剑出鞘》,每周刊发一篇“游走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随笔,至今已有整整10年。如果有人告诉你袁正建就是那位“亮剑”出鞘的“侠客”,你会恍然大悟:哦,郑剑就是袁正建。

抛开省作协会员、省杂文学会理事、市杂文学会秘书长等头衔,单是风雨无阻,每周一篇的那股韧劲,足以令我膜拜,何况500余篇,篇篇锋芒毕露,剑走偏锋。我忙着握手寒暄:“幸会,幸会,郑老师。”“更正一下,我姓袁,袁正建,笔名郑剑。”他一脸笑容,不卑不亢,尽显学者风范。

我们的交往就是在那次尴尬的相识中开始。一起外地采风,一起笔会交流,一起咬文嚼字,一起小酌品茗,随着了解由表及里,我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尊称他为袁老师。

正建健谈。如果说他的文风视角独特,笔触细腻,意境高雅,那么他的话风则幽默诙谐,引经据典,纵论古今。“我叫袁正建,袁隆平的袁。”见了陌生人正建这样介绍自己。

正建兴雅。朋友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码字、集报。码字自然不必多说,拜访一次杜甫草堂,他竟码出近1万字的《草堂是一部叙事诗》。别人爱逛超市,他爱溜地摊。地摊上5块钱一本的旧书旧报,他视为宝。别人在朋友圈里晒风景家事,他晒一份份旧报纸。

正建谦和。他从不把《郑剑出鞘》挂在嘴边,只有别人问及此事,他才笑笑:“那就是我。”我随他赴禹州、濮阳采风,见识了他在“圈中”的为人。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省杂文学会名誉会长王继兴赞誉其人:扶正笑带三春暖,祛邪怒蕴隆冬寒。

我的案头摆放着一本书:《郑剑出鞘》。那是在参加杂文学会年会时,袁老师送与我的礼物。其实,在每周的梁苑版上,我特别关注《郑剑出鞘》,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美文既有表述又有评论,既有观后感又有生活随笔,既有闲情偶拾又有观光游记。嬉笑怒骂之文,或令人激励警醒,或让人心生感动;凌人犀利之笔,或润如春雨,或震耳发聩。

胸有千丘壑,笔下万钧力。尽管已有业内人士对《郑剑出鞘》作出评价,我还是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郑剑出鞘》文风诙谐犀利。《你咋不早说呢》《不靠谱我咋相信你》《吹牛者难免会漏风》……单看如此精练风趣的标题,就能察其文风。幽默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涵养。这些嬉笑怒骂的文章让人在嫣然一笑中铭记在心,给人以启迪和激励。毋庸置疑,郑剑勇于直面现实,笔锋犀利,入木三分地抨击生活中的假恶丑,这是出鞘“利剑”的一大亮点。著名杂文家陈鲁民说,杂文既有批评的一面,也有歌颂的一面;既有激浊扬清的一面,也有讴歌美好生活、弘扬正能量的一面。《郑剑出鞘》栏目里的一篇篇短文,既发挥了“用笔墨针砭时弊”的作用,又不失“为进步建言发声”的美感。

《郑剑出鞘》紧扣时代脉搏。说白了,《郑剑出鞘》是一个站位高远、时代感浓、政治性强的栏目。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观察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好家风是一笔珍贵的财富》,直言不讳道出家风的传承和意义;《退场之前》,警示官员在没有退场之前都要严于自律,岂莫犯规;《学学正定如何》,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一堵墙推倒了就是一座桥;《谁为俊杰》,给出的答案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这些作品,充盈着时代精气神与流溢的生活气息,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利剑能披荆斩棘,让人找到前行的方向;利剑能拨乱反正,让人从文字中汲取力量。当网络文学充斥时代,当指尖刷屏占据生活,《郑剑出鞘》带给人们的不是一碗心灵鸡汤,而是有温度的共鸣。

《郑剑出鞘》视角独特新颖。不妨来看一下郑剑的三篇文章:《大小不分,还玩什么微信》《语惊人,非好文》《你惊呆什么呀》。细读不难发现,三篇文章为一个主题——鞭挞“标题党”故弄玄虚,靠标题吸引眼球的丑恶社会现象。同一主题,立意不同,风格迥异,这需要作者独特的视角,非凡的眼光。本是一次含饴弄孙、尽享天伦的生活琐事,寥寥几笔就是一篇《脸皮其实很薄》;参观许慎文化园中的一颦一笑,就是一篇《仰望与低头》;读了一本《茶经》,写下洋洋洒洒的13篇随笔……不得不说,这些信手拈来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娴熟驾驭语言的能力。

文艺永远是为大众服务的。无论是引经据典、博古论今的语言,还是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的风格,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郑剑出鞘》,用犀利之笔服务大众。服务大众要有温度,要有视角,更要有担当。“中国从不缺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是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也从不缺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品读《郑剑出鞘》,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无论褒与贬、扬与弃、鼓与呼,都是一种使命和担当。挥动如椽之笔,运用八斗之才。“郑剑”还在“出鞘”,相信这一缕缕光芒,不,这一篇篇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能给这新时代的文艺之路增添一抹绿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