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弥补未能陪伴女儿成长的空缺,

  李光友从初期的设计到施工,都亲力亲为,

  只为女儿搭建一隅山中“书海”。

  本是为让热爱阅读的女儿能与书为伴,

  谁料却打动了众人,

  成了无数爱书人捐书共建的“世外桃源”。

  

  李光友

  

  为女儿建一座图书馆

  李光友本是学工艺美术设计出身,

  但为了生计却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在外打拼多年,一直鲜有时间陪伴女儿,

  当他惊觉女儿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

  自己却在她的成长之路上常常缺席。

  眼看着爷爷离世,父母日渐老去,

  自己也渐渐觉得累了,

  年过四十的李光友才越来越明白

  自己应该珍惜什么:

  “ 人活一辈子,应该为身边最亲的人多做一些事。失去的时间已经无法挽回,但接下来能做的事,还有很多。 ”

  他不愿再把父母绑在他们并不习惯的异乡城市,

  而是尊重他们的意愿一起回到家乡丽水生活。

  李光友也很想为女儿做些什么,

  但女儿从小就乖巧懂事,

  从不向父亲讨要什么。

  李光友难得回家,女儿也只是希望

  父亲能陪自己去图书馆看书,

  喜欢看书写作的女儿

  总是把零花钱拿去买书看。

  于是,为女儿建一座图书馆的想法

  就在李光友的脑子里生根发芽。

  他重拾自己的设计才能,

  用钢笔为图书馆绘制了草图,

  又请画家朋友帮他润色,

  勾勒出了心中的理想桃源。

  他拿着这幅画四处寻找相似的环境,

  经过近一年的寻觅,李光友最终在管庄村觅得了

  这个隐于山间河谷之中的幽静之地。

  从设计到建筑施工完成,

  耗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李光友为了完美还原自己的设计,

  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兴师动众“。

  他觉得,现在的孩子总是被沉重的

  学业束缚了自由的天性,

  希望女儿能感受自己小时候的单纯快乐。

  他专门请工人从42栋被拆的老房子里,

  卸下老木头并运回改造。

  “ 这些老房子都有着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所以很多木头都破旧不堪,我们拆回来后要用钢丝刷沾洗衣粉来清洗木板,光洗衣粉就用了800多斤。 ”

  李光友希望保留这些木板的纹路,

  因为每一块木板都记录了不同的故事,

  承载了42户人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记忆。

  那段时间,李光友一心扑在图书馆的建造上,

  不仅天天自己在现场监工,

  而且还亲自参与施工。

  亲手锯木头、凿墙、搭架子……

  以至于施工过程中,

  自己的手指不小心被石头砸断,

  但他为了忙着干活,后续也没有注意保养,

  结果手指如今长得有些歪了。

  建造图书馆的事,前期李光友一直瞒着女儿,

  所以当他第一次带女儿到工地,

  看着已逐渐成型的图书馆,

  收获意外惊喜的女儿当下感动落泪。

  如今建成,李光友自己也是满满的感慨,

  他觉得这不仅是送给女儿的礼物,

  其实也是送给自己的礼物:

  “ 我以前在外闯荡,一直是戴着面具生活,在物欲的追求中越来越迷失自己,觉得精神层面非常空洞。而现在能在自己建成的书阁里看看书,心非常安静。 ”

  

  分享,让书阁更有意义

  李光友给这座图书馆取名为“坐忘阁”,

  取义“心静如水,宽以待人”。

  他希望女儿长大以后也能明白这个道理:

  “ 现在,我总感慨自己书读太少,可惜当年没人告诉我这些道理,本来道理书上都有,可惜我没有多看些书。孩子,祝愿你从小就多看书,懂得很多道理,懂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由。 ”

  书阁共3层,高12米,

  因三面外墙皆为玻璃,采光极好。

  书阁的中间是一个超挑高空间,

  四边是通透的跃层,营造出立体的空间感。

  一楼主要是会客室,可以喝茶、看电影,

  楼上两层是图书馆,主立面的书墙

  从地面直升到房梁的位置,

  两架可以移动的阶梯

  方便了放取高处的书籍,

  李光友说,它们既象征着知识的阶梯

  又可以增加藏书的乐趣。

  因为依山而建,独有一面是岩壁,

  出于尊重自然,李光友保留了岩壁上的绿植,

  所以如今书阁的岩壁上还自然生长着树木青苔。

  树木甚至从二楼的岩壁长到了三楼的花园,

  直接成了自然景观。

  书阁离家不过十几分钟的车程,

  所以,一到周末李光友便会

  陪伴女儿前来看书学习,

  女儿也常常会带着小伙伴们来

  分享这个世外桃源般的阅读空间。

  如今来到这里的人已经

  不再仅有亲朋好友。

  随着网络的传播,

  这里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这个偏僻的山间小屋引得

  全国各地的爱书人慕名而来。

  

  因为初衷只是自用,

  李光友只设计了两间房间,

  但异地的书友来了才发现没有地方住,

  都觉得有些遗憾,便向李光友提议,

  希望能够提供住宿,

  让爱书人可以在这里住上几天,

  享受这个惬意的阅读空间。

  无心插柳柳成荫,李光友没想到自己的书阁会影响到这么多人,这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形容:这一年里,我开始强烈地感受到,这间书阁起初是由我建的,但结果却是大家的,这里建成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属于我,而是属于所有喜欢并向往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们。

  “ 建这座书阁,一直以为是在实现自己的一个愿望,而此后收获那么多人的鼓励和肯定是始料未及的。 ”

  能够在这里结交到很多爱读书的朋友,

  让李光友觉得也是幸事,

  于是,他就把书阁隔壁的一栋民房改造为民宿。

  

  现在,书阁里的藏书总量已经超过了五万册,

  但常常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爱书人为书阁捐书,

  书已然放不下了,所以,李光友如今

  正在书阁旁边另辟出一个空间藏书,

  预计可以容纳一万册书左右。

  对于捐赠的图书,李光友只有一点要求,

  必须是自己认真看过的书,并做有笔记,

  因此每一本书都有专属的“独家记忆”。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48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