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广电现状唯一的方法就是全台持续不断的一起学习,统一思想,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中国广电实战全媒体学习平台

从源头说起

提到融媒体时,大家普遍在讲“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从搜索结果来看,源头出自发表于2015年第4期《新闻爱好者》的《人民日报<两会e客厅>全面推进融合创新的有益尝试》。

人民日报社整合《人民日报》、人民网及旗下的法人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阅报栏等平台,《两会e客厅》等栏目以全媒体形式立体化传播,取得了影响力和传播力融合发展双赢。

……

某种意义上,这篇文章拉开了媒体融合序幕。《两会e客厅》等融媒体产品获得了成功,但这也得益于央媒移动端传播矩阵的体量,仅仅只算自有平台就已经能够支撑起足够的流量基数。《两会e客厅》通过论文介绍的方式传播,就能够轻松获得足量的十万加,产生足够的广告附着力。

但,天底下有几个人民日报?同是央媒的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有多少规模相当的成功案例?这条经验是否个案,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成功能不能复制?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复制?

不是央媒的地市台或者省媒非上星频道的媒体当家人提到短视频等移动端内容生产时,完全遵循“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原则,是否能立竿见影?完全照搬是否能如愿让一束珍贵的阳光洒进森林?

事实是,你所服务的媒体,或者是地市台,或者是省级媒体非上星频道,或者,哪怕你拥有省级云平台,各传媒自有APP(各省的云)流量级别与央视芒果TV相比,减少是断崖式的。想简单复制人民日报的成功,难度极大。(差距不大,大约也相隔半个牛郎织女的距离)。

“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策略让人民日报获得了空前成功,但它不是绝对真理,不是唯一路径。

其他没有无比强大自有APP的媒体没有央媒地位的媒体,移动端流量主要依靠与商业大平台合作,传播效果需要遵循商业平台的流量规律,传播并不只是做了就可以,还要做了有效果才可以。

传播现状分析

人民日报的论文发表于2015年,当时,移动端短视频还没有兴起,以目前移动端平台的竞争格局而论。其策略更加适合于长视频。

长视频的编辑逻辑与电视制作工艺流程类似,两种传播形态的叙事方式略有不同,大致兼容,可以借用论文的一次多元流程。

短视频的产品逻辑与此完全不同。新闻视频一定要有意义且不能翻拍不能摆拍,短视频可以有特别的新闻展现,但这并不是必备要求。

短视频不强调原创,鼓励翻拍,更多强调捕捉可以打动人心的瞬间,并不强求视频一定有意义。

有意义当然好,但如果视频虽然没有多大实质意义,但却有趣有意思,有能够打动观众的哪怕一个点,就可以支撑起来,经过策划的VLOG系列须持续更新,常变常新,有吸引人的有意思的风格一致但精彩点常换的惊喜,将更能展现播主风采,让播主成名,让关心你的人时时想着你,希望随时看到你。

对于一线记者来说,短视频更像记者们的VLOG,是行走在采访路上的花絮以及经过设计的适合于采编人员个性特征的展示,是全新创作,而不是所谓的“一次采集”。

如果死抱着“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构想,从一开始就把短视频和日常新闻采访当成一回事,从产品逻辑来说,这种操作从一开始就不完全准确。

大多数情况下的短视频生产,不太可能是一次采集,可以凭借后期的多种生成达到多元传播的目的,而是一次出发,同时执行完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完全不同的任务。

“一次出发,多项任务,多款产品”似乎是对记者行动的更准确描述。

媒体融合需要成功尝试,但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对背后产品逻辑的正确深入的探索和把握。

那么,电视记者究竟如何玩转短视频呢?

常爆结合

媒体人经常会为李莎八问这样的短视频爆红感到自豪,同时又为如何重复这种爆款而纠结。但是,爆款之所以说成为爆款,就是因为它不常有。如果碰巧遇到了有意思的独家新闻,最好的策略当然是重新精编,让它成为爆款,更广泛地传播。

爆款不常有,常款不能断。常爆组合,期待爆款,聚焦常款。

常款需要经过专业团队精心策划,培养套路,摸索形成模板,培育风格,创造记者风采。

具体操作办法

⒈三三制

角色选择

并不是所有小组都适合短视频创作。

角色选择中,女性优于男性。男性,除非是长相或者表演有类似于“许君聪”等喜剧明星的特质,在短视频拍摄的受欢迎程度远远低于女性。

抖音等产品,要的是随时展现的新鲜即视感,选择并不一定特别有颜值,但比较耐看比较有亲和力的女性会相对比较讨巧。

拍摄女记者们的VLOG,能够起到常款引流作用,这种短视频不强调新闻价值,不回避重复演绎的套拍,它记录记者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在传统新闻工作者看来没有多大意义的展示,出发、到达、在现场等等,这些随手花絮,随时记录现场,会带给大家许多采访风采,产生网红女记者。

三个人一组

记者出门采访,一般是两个人一组。男记者负责拍摄,女记者负责展现。主编是幕后的第三个人,负责策划拍摄方案,模板台本创作。

虽然大家对于短视频的玩法都不是很熟,但主编们长期从事传统新闻业务,应该可以期待他们的新闻素质和学习能力略强一些。

在策划当中,短视频创作计划应融入到采访计划当中去。如果台本设计涉及男女记者的配合,随行司机可以作为帮手参与拍摄。

⒉IP分散集中制

常规短视频创作,并不可能做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对创作者来说,是一次出发完成多组不同任务,会涉及到新的劳动力的投入和成本。动时以三三制规划,逐步发现人才,形成相对固定的IP小组。

创作分散,化整为零,专业小组承担传统影视行业当中的编剧导演的角色,挖掘素材,确定展示方式,三三制编队的栏目主编和采编组合是第一梯队。

发布推广集中。化零为整,融媒体工作室是第二梯队,中流砥柱和重要枢纽,负责捕捉好题材进行深耕和再创作,创作台本模板,根据不同小组特点,将IP分散到各创作小组,起策划编剧推广扩散作用,对各小组创作的短视频进行筛选,在各平台发布推广,力争发掘好作品,对其以最佳方式进行病毒式扩散。

设定推广节奏。让整体的短视频品牌起到交响乐式的配合效果,通过风格统一的不同序列作品塑造独特的记者在行动品牌。

⒊精编爆款策划总编辑负责制 常爆配合

聚焦常款,期待爆款。一旦发现值得精编的素材,发挥电视工作者的特长,以优秀方式精剪或重新编排,此工作应由总编辑整体把握,策划落实。爆款塑造品牌,常款巩固成果。

常款记录联络,分IP推广记者塑造子品牌,通过长时期积累与耕耘,不同记者会具有针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力。

爆款在短时间内大量圈粉,常款互动跟进,避免引流失攻,让好不容易聚拢来的粉丝流量流失或不起作用,常款以及伴随于之的互动起到精准筛选和粉丝再分配作用。

由此,媒体可以通过短视频,拉近了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而形成新的变现通道。

常款创作的几个基本套路模板

⒈我在现场

无论是出发还是回归,创作小组可以在他们认为能够吸引到人的每个节点进行短视频创作,展现现场感扑面而来的实时记录。

⒉金句警句

口才好的女记者,部分有特质的男记者,可以采用此套路进行视频创作。被摄对象不一定好看,但需要有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高,让人记得住。部分口头表达能力相对比较强的主编及记者也可以采用这种操作思路。

⒊实用知识

这个思路有点类似于在梨视频等的视频平台上爆红的找靓机等,展现实用知识点,对涉农频道来说,就是趣味农科,引起类似农事提醒或者天气预报的持久关注。

⒋采访即景

行走乡间,时不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这一切,恰恰是希望走出格子间的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记者小组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短视频来对美好乡村进行纪录。

这三个关键点需注意

⒈激发并保护记者们的热情

短视频拍摄不仅存在精力投入,也存在经济支出,自拍杆等等低端设备,已经很难满足现在短视频的拍摄要求。使用稳定器,成本最低在700到900块钱之间。使用航拍设备,存在更大的资金压力。

在绩效考核方面,如果把短视频创作等同于传统新闻节目创作,持续疲劳工作的团队很难有创作激情。

⒉模板套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和套路创作

基本台本的写作,模板套路的研究制作,需要常变常新。

内部网红孵化,人员要培训,机制要设计。

⒊粉丝的运营和推送,形成新型互动客服

内容运营与推广是新的互动形式,需要调整人员维护这种新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与别人的成功经验总有差异,许多人在说着同样的事情时,并没有考虑当事人的身份与背景。

说到底,还得按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做出选择。

免责声明

本平台为免费知识分享平台,内容整理自不同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广电实战

广电人手边免费的全媒体学习平台

广电实战 汪洋

如果您对以上文章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添加广电实战工作人员的个人微信,我们将给您做及时有效的回复。

您如果觉得我们分享的文章内容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

请转发至朋友圈,或邀请您的朋友关注“广电实战”官方微信平台,

我们一起用学习改变广电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