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半个县城的寺庙、牌坊、殿宇都被这位老木匠承包了

申报民间工艺技艺类农村实用文化人才中级以上职称,需要论文,康向阳修建仿古建筑得心应手,但写论文实在写不出来。后来,文化部门又动员他申报木雕非遗传承人,获得成功。其实,木雕只是康向阳木艺生涯中的一个方面,他最拿手、也最被人称道的是营建仿古建筑的本领。尽管因为写不出论文而无法跻身仿古建筑师的行列,但康向阳的艺名早已远播陇上。

康向阳

石岭寺

渭河流经武山县城后,速度放缓,擦着川谷和山脚前行,一直慢悠悠漫过甘谷县城。接连流淌数个乡镇,直到与天水市麦积区接壤的地带,才又钻入峡谷,变得气势汹涌。

洛门镇石岭村是静卧在渭河北岸的一处小村落。这里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历来人才辈出:“两个贡生、九个秀才、八个黄埔生,”说的是历史上的人才概况。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大学生、干部、党政领导、文化名人更是一茬接着一茬。曾上书董必武要求重视毛笔字教育的“陇上书痴”康务学就是石岭人;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画院院长的康金城也是石岭人。

中国自古以来提倡学而优则仕,有钱有势的为保家风,无钱无势的为告别贫困,都致力于读书做官。在这种氛围中,文昌信仰应运而生。

石岭人历来尊崇文昌信仰。越是依靠读书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人增多,石岭人越是坚定文昌信仰。

文昌信仰源于中国的星辰崇拜。《史记·天宫书》上说:“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明史·礼志》上记有一个关于张亚子故事,说他“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受到历代皇帝的加封,道教将他吸收进自己的神谱,安排在文昌府中主司禄籍。现在,我们所称的文昌帝君实际上是星辰文昌与人物文昌的结合体。中国尚文,“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据说过去几乎所有的州府县衙都设文昌宫。

石岭村中三株大槐树,已有600年。其中一株四人才能合抱,它旁边,是村里有名的文昌宫。“九柏、三殿、二石、四道门,”这是文昌宫明清时期的状况。“破四旧”以后,文昌宫旧貌不再。

改革开放以来,村人重拾文昌信仰。2013年,村里人想重建文昌宫,康向阳被请进了村。康向阳是营造寺庙的高手,中国仿古建筑中的各种形制,他都敢于尝试。

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寺庙被誉为“历史文物的保险库”。寺庙文化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2013年农历4月,康向阳首次进入石岭村,两月后,工程启动。2016年底,石岭村文昌宫原址上,树立起了六座仿古建筑:一座双重檐歇山顶正殿、两座单层檐歇山顶偏殿、两座硬山顶偏殿、一座三重檐歇山顶牌坊。这些建筑都是实木结构,梁柱交错、斗拱叠嶂、廊檐飞翘,若合一契,浑然一体。

未来,这里不再叫文昌宫,而叫石岭寺。

从坏分子后代到木匠

康向阳1953年出生于洛门镇康家庄,康家庄与石岭村相距不远,同属渭河北岸。父亲康克进是黄埔军校26期学员,曾在傅作义的部队服役,一度干到了副营级。北京和平解放后,康克进选择回乡务农,起初他在村小教学,合作化以后,他又干生产队会计和号手。再后来,村里成立两个坏分子组,两个组长一个由原保长担任,专门管理地主富农;一个由康克进担任,专门管理残渣余孽。

由于成分不好,康向阳1966年小学一毕业,就终止了学业,成为同龄人中最早休学的人。身为家中兄弟五人的老大,康向阳终止学业后的第一要务就是协助父母,多挣工分,养活一家人。

康向阳选择了学习木工,拜邻村——马村马应祥为师,学习三年,掌握了农村木活:民用建筑、民用家具的制作。康向阳跟着马师傅在马村干活,自己无法记工分,影响生计。他又拜本村木匠康新正为师。康新正与马应祥同出一个师门,为艺依然以农村活为主。

修水磨、箍木桶、做板凳、制架子车、盖民房,康向阳每天挣两元,向生产队上交1.5元,给主人退两角,自己落三角。跟师傅干的时候,还要给师傅给一角,自己只落两角。即便这样,康向阳也是比普通农民“有钱的人”。

1974年,武山县成立龙泉大队建筑队,其时,康向阳所在的康家庄是武山县龙泉公社龙泉生产大队的下属生产队。已经干了8年木活的康向阳进入建筑队,做了木工。甘肃省地质部门的一支水文队驻在武山,是武山最富的单位。龙泉大队建筑队成立后的大业务就是给水文队建设蓄水设施和库房。

1979年,龙泉公社成立建筑队,康向阳又去了龙泉公社建筑队。这时候,他已是木工队的队长,手底下带了20号人,主要修建二层楼,仓库。这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是“给队里交的少了,自己落得多了。”

1984年,武山县成立第三建筑公司,康向阳又来到了三建。这次,他依然担任木工队长,手底下的人更加庞大了,达到了60人之多。这时候,建筑队主要修建楼房,六层楼最为流行。他带领的木工队主要从事支模板的工作。

李瑞环的专著和老房子的榫卯

不论在村间单打独斗干木活,还是在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建筑队干木工,近二十年时间,康向阳干的木活,基本都是修建民房、仓库、办公用房,没有什么创意。只要安全稳固,只要能遮风避雨就可以,审美性、艺术性根本无从谈起。即使是讲究一点的民房,也都风格简朴。这期间,他没有创造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如果只是为了有一碗饭吃,康向阳在建筑队的工作旱涝保收,完全可以糊口。但是,康向阳一直痴迷古建筑,他想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的发展。

古建筑、古家具,都有精密的鲁班锁。所有榫卯之间的奥秘,既是木匠匠艺领域的诀窍,也是国粹。康向阳学艺、走艺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老手作中难解的谜题。一次,在拆除一座庙宇时,门脸部分的木结构严丝合缝、环环相扣、无人能解,拆除过程面临难堪。最后,挑头的人只能下令破坏——用缆绳拉倒整个木结构,彻底损毁。这次拆除过程令康向阳十分心痛,随后,他以鲁班后人的匠艺自觉做了深刻反思。

再后来,每次拆除古建筑的时候,康向阳都要做深入的研究,尽量找到建筑营建进程里最后的那一步,然后倒着顺序一点点拆下去。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关键的最后一步,康向阳的原则是,尽量减少破坏。他一直没有放松对木匠匠艺的钻研。

1972年,李瑞环的《木工简易计算法》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通俗易懂的著作成了康向阳的枕边书,他一遍接着一遍看,“这本书对木结构的三角形、圆形、多角形的计算讲得透彻,那几年能背下来。”

木工工艺,测木算方是基础工作。从师傅那里,康向阳也学到了大体的计算方法,那是老匠人讲不清原理的算法,尽管“大位不错,但经常算不准确”。李瑞环的书简单易学、实用性强,给康向阳进入匠人体系具有指导性意义。“70年代流行人字梁,用李瑞环的算法下料,非常准确。”

建筑队除了组织化程度高,专业分工也很明确。测量工作是技术员的专利,与康向阳毫无关系,但他一度和技术员厮混在一起,没过多久就掌握了测量技术。

维修拉稍寺开启新旅程

康向阳老家洛门镇向北5公里,坐落着世界最大的摩崖浮雕——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这个建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前后的大佛崖,浮雕面积约1000平方米,高40余米,与甘谷大像山石窟、麦积山石窟遥相呼应,共同形成了丝绸之路甘肃东段的石窟走廊带。

1987年,政府启动对摩崖浮雕的保护工程,在摩崖浮雕顶部加装一组遮雨棚。工程投入只有两万多元,康向阳所在的武山县第三建筑公司嫌麻烦,不想接这个活。于是,康向阳有机会接了人生第一单属于自己的公家活,“三建支持设备,我以私人名义干。”

挣钱多,人自由。康向阳打了“第一桶金”以后,辞掉了三建的工作,从此转入了仿古建筑行业。

康向阳两位师傅的师傅叫马智贤,马智贤的师傅叫魏清云。魏清云是武山县城一带的大木匠,他行艺的年代是民国年间,方圆大户人家的宅院都是他亲手修建。魏清云除了吸收祖传技法在陇中走艺,还去过陕西、山西,见过真正的大建筑,也干过真正的大建筑。

“解放以后,仿古建筑基本断线了,师傅的师傅民国时期还修过庙,但他的徒弟,也就是我的两位师傅从来没修过。”康向阳不无感慨地说。

康向阳的师傅马应祥和康新正从艺的时代,弘扬大公境界,从来没有人修建私家大宅院。两位师傅都没有真正干过仿古建筑,但他俩都听师傅讲过古建筑的营造圈套,他俩都向康向阳转述过一些修建技巧,勤学好问的康向阳获知了很多古建筑知识。

进入1990年代,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上开始流行修建讲究的民宅:纯木结构,雕花妆点。同时,各地的民间宗教活动日益复兴,修神建庙的村落逐渐增多。

康向阳修建拉稍寺摩崖浮雕遮雨棚为自己赢得了名声:一则因为这个工程要在40余米的高空作业,非常有难度;二则因为他实施的工程用心,质量好。

随后,不断有人来请他,有官方的,有民间的。酷爱木匠技艺的康向阳找到了用武之地。

仓库保管员教会木雕技巧

龙泉大队建筑队给水文队施工,康向阳在仓库保管员赵国祥处领材料,发现赵国祥正在悄悄雕刻一件小木头。康向阳主动和赵国祥接触,吃完饭去赵国祥家里,发现他正在雕刻一件“七仙下凡”。

“画得特别好,他老婆说太迷信,搞不好会挨整。”赵国祥听从妻子劝告,擦掉了画好的“七仙下凡”图案,又重新画了“三打白骨精”图案。“雕得细致,精雕细刻。”赵国祥的雕刻技艺深深吸引了康向阳。

赵国祥是河南人,擅长木雕,且出身木雕世家。从此,康向阳每天饭后都找借口去赵国祥家里作客,每次去都给孩子买一两毛钱的糖果,以讨得欢喜。赵国祥渐渐发现了这个年轻人的意图,问康向阳是不是爱雕刻?康向阳说确实爱得很。

197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康向阳悄悄拜赵国祥为师,秘密展开了木雕技艺的师传。

起初,赵国祥画,康向阳雕。师傅随时做指导。看到康向阳学习刻苦,且具有发展潜质,赵国祥给康向阳给了两本书:一本《几何图案》,一本《我怎样画山水画》。“弹簧钢烧了打刀具,刀具都是师傅给。”康向阳说,“有一年冬季要放假,师傅托上海的工友从上海捎带了10元钱的雕刻刀。”10元钱在那个时代不是一个小数目,赵国祥的举动显示了他对徒弟的关爱。东西买回来以后,康向阳想办法还清了师傅的那笔钱。

康向阳住在单位的宿舍里,单位管得紧,每天晚上十点前必须回到单位。康向阳从师傅家回到宿舍后,还要坚持雕两个钟头才睡觉。

1977年,单位领导让赵国祥雕刻一件东西,赵国祥没有雕,领导报复,在单位的会议上点名批评赵国祥上班时间不务正业。赵国祥借机申请,调去了张掖。赵国祥走后,有些东西康向阳不会雕,他便写信向师傅求教。“师傅画好花样,写信寄回来,我继续雕。”康向阳一心想把雕刻搞上去,只要休息就练习绘画和雕刻。每天中午两小时的休息时间从来不休息,全用于木雕,晚上雕到一两点以后才睡觉,“这个过程才锻炼出来了”。

后来,自己学会了绘画,康向阳与师傅赵国祥的联系越来越少了。再后来,两个人失联了。

晚年,康向阳经常想起赵国祥的师恩,他多方打听,获得了师傅的联系电话。“电话聊了一下,他退休以后在兰州养老。”康向阳2017年要在兰州做一处工程,他想借着这个机会,亲自登门去看望师傅。

20年,200座仿古建筑

石岭寺正殿外观两层楼,内部实为一体建筑。长22米,宽12米。这个大殿也是康向阳仿古建筑营建生涯里的得意之作。中国仿古建筑的元素,康向阳基本全部应用到了这栋建筑。

为了体现建筑物的高大,康向阳在水平面以上砌筑了足有一层楼高的台基,台基正面分列对称踏步,边沿设计汉白玉栏杆,与台基四围对应。整个台基与两重檐主殿浑然一体,比例协调,仿佛一个整体建筑。与偏殿、院落组合起来,主殿显得更加雄伟、高大、庄重。

越是后期,康向阳越看重建筑的比例和整体协调性。多年的摸索,他在国内已有古建筑相对普遍的比例基础上,提出了起架略高的观点。他在陇中修建的寺庙类仿古建筑普遍起架高、光线足,“四米宽的殿,柱高四米三,柱径36-38公分,修出来适中,好看。”

中国古建筑研究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斗栱演变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康向阳的斗拱有浓厚的明清影子:紧致、内敛,不似元代风格:开张、扩伸。传递荷载、抗震、扩大檐深、装饰,斗拱的多重作用被康向阳发挥得淋漓尽致。康向阳为石岭寺主殿建筑的两重檐都设计了五踩斗拱,扩檐50公分。

从2013年到2016年底,石岭寺的木工类工程只剩下了牌坊大门和匾额,2017年农历三、四月就可以完全竣工。工程进行了整整四个年头,康向阳投入的人力并不多。“修建大殿时人最多,有十五六人,修建其它建筑只有五六人。”工程总投资260万元,康向阳带领的木工班挣工钱50多万元。康向阳统筹规划、错峰施工,修建石岭寺的同时,每年还在别处开工六处以上的工程。

石岭寺歇山顶主殿和歇山顶偏殿前墙全部是木结构,梁柱之间,镶嵌门窗,所有门窗全是木雕。三座建筑的木雕耗时几乎超过了修建正殿的时间,但这是榫卯之外最体现工匠匠艺的地方。

康向阳的木雕技艺,古拙典雅、庄重厚实,这与陇中人对待物质极端珍爱的审美情趣有极大的关系,木料的雕刻在体现装饰性的同时,坚决不能消弱物体本身使命中的牢固性和实用性。即使镂空部分,也透露着这样的信息。

康向阳的木雕大致有三类,一类是门柱上的蟠龙,造型威猛、镂刻生动、立体感强烈;一类是梁柱间、斗拱间连接体的雕刻,线条粗放,大气磅礴;一类是门窗上的装饰性雕刻,纹路细密、套花繁复。

以精巧为本的榫卯和以灵气为要的木雕,同时被康向阳掌握,这两类匠艺在他一身的结合,为他奠定了广博的市场门路。

改革开放后,官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庙、道观、楼台,都以保护文物的名义不断得到维修。民间对神灵的崇拜,也都以大兴土木作为至高表现。

1997年,武山水帘洞石窟修建牌坊,康向阳接手。那是他修建的严格意义上的仿古建筑,匠艺凸显,声名远播。也正是那座牌坊,标志着他真正走上了仿古建筑营建之路。

从1990年代起,民间寺庙修建开始发端,到2010年代,异常繁盛。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除了庑殿顶建筑,其余形制的仿古建筑康向阳全都修建过。“庑殿顶建筑开间大,规格高,费料费工费时费事,陇中几乎没人修。”

钻研书本、回顾师傅的口传技法、多地考察观摩,这些方法共同强化康向阳的实践操作。在武山境内,80%的仿古建筑出自康向阳之手。声名远播之后,他的走艺半径也越来越大,东至张家川宣化冈修建走廊、壁厅,华亭浴佛寺修建殿宇,崆峒山修建附属设施;西至兰州法幢寺修建殿宇;陇上多地都有了他的手迹。

20多年来,康向阳修建的仿古建筑大大小小不下220座,其中民宅20余座,其余全是寺庙牌坊和殿宇。

做好徒弟,才能做好师傅

康向阳干了半辈子木匠,早已成为老匠人,老师傅,但他一辈子没有停止做徒弟。从请两位师傅学木匠,到请仓库保管员学木雕,再到向技术员学测量,他一直没有满足过。

2008年,康向阳为张家川宣化冈修建一处走廊和一个壁厅,一位曾经从事建筑设计的退休回族干部提供了一份图纸,康向阳觉得比例过小,看不清楚,他按照设计师的原图扩大倍数重新绘制了一张图纸,起初设计师并不看好,但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师发现康向阳绘制的图非常准确,觉得很惊奇。

设计师给了康向阳几个绘图软件,鼓励康向阳以后用电脑绘图。康向阳深知自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对学电脑信心不足、兴趣不大。

随着年岁的增大,康向阳视力越来越差,手绘图很多时候看不清。他鼓起勇气在接近60岁的时候试着学电脑绘图,徒弟马锋名的两个儿子都是研究生,成了康向阳的电脑导师。“弄啥自己要奋斗,还要有机会”,徒孙给了师爷机会。

做好师傅,先要做好徒弟。康向阳一生拜了无数个师傅。

马锋名是康向阳带的第一个徒弟,也是康向阳忠心耿耿的徒弟,跟着康干了40年。40年来,康向阳先后带了18个徒弟,徒弟又带徒弟9人,大家一起干活,康是名符其实的师爷。

康向阳对徒弟学多久不限定时间,学会了想自己干就自己干,不想自己干就一起干。康向阳对徒弟都是第一年来就开工资,工价一天两元的时代,康向阳的徒弟只比师傅少挣一毛钱;工价一天100元的时代,徒弟只比康向阳少挣10元;现在工价一天180元的,徒弟挣170元。作为师傅的康向阳只在工具上微微抽一点损耗费。

半辈子下来,跟过康向阳的徒弟,大都喜欢跟着康向阳干。不过,也有四五个人学习木匠的态度不够虔诚,中途觉得打工挣钱,放弃了学习。康向阳不喜欢做事不专业的人,他们以后再来,被拒之门外。

60岁以前,康向阳接了活,自己和徒弟一样亲自干。接活谈判、绘图设计、买料下料、计算账目,全是康向阳一个人操心。干活一样多,操心比徒弟多,但拿钱基本一致。不让徒弟吃亏是康向阳坚持了半辈子的带徒原则。

康向阳的儿子从小学了绘画,后来拜师傅,主要干庙宇彩绘。儿子没有学习自己的木匠手艺,儿媳妇倒是对木雕很感兴趣,全程跟着康向阳学雕刻。

不贪多

康向阳的军人父亲对康向阳选择木匠很支持,“能有一口饭吃就行,”这是普天之下所有父亲对子女的最基础愿望。康向阳干了半辈子木匠,一直没有忘掉父亲最初的愿望,他对赚更多的钱兴趣不大。

“家里人也从来不过问赚了多少钱,赚多赚少无所谓,做任何事,家里人的支持了不起。”康向阳最大的愿望是修建最完美的建筑。

不贪多,是康向阳干木匠的准则。对待徒弟不贪多,对待事主同样不贪多。康向阳给本村人盖房子,不论花了几天时间,头两天时间都是白干,不计工钱。工钱算完了,还要主动给主人退几百元。

一次,康向阳在麦积山脚下的后川村为一户人家修盖仿古建筑,结完账退了四百元,主人说“你这是武山人的规矩”。武山和麦积同属天水市管辖,两地之间相距只有百公里,但是文化相差甚远。康向阳走艺秉持的原则是陇中的乡土文化,同样的价值观在麦积山一带并没有。

康向阳给寺庙干活,也要退几百元,他将师傅传递的陇中走艺原则一直坚持不渝。

匠艺认真,为人和善,技艺和人品都为康向阳赢得了好口碑。一次修庙,康向阳预算过低,再加上材料上涨,康向阳干完活亏了两万元。寺庙管委会成员商量,给康向阳补上了亏损的钱。

2017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刚刚结束不久。大多数农民还沉浸在过年的氛围里,康向阳用彩钢棚搭建的作坊里,徒弟们已经展开了木雕。一位寺庙管理委员会的人提着五个自制的油饼,来看望康向阳。康向阳热情接待,共进午餐。寺管会的人承诺,将尽快给康向阳结算工钱。康向阳的工钱从来不催促,寺庙管委会的人都会主动送过来。康向阳与民间寺庙管理委员会的人打过交道,都成了朋友。

1990年代开始,康向阳每年接手的木活都能排满工期;2010年以后,请他干活的人太多,很多活干不了只能推掉或者转给单干的徒弟。

市场庞大,好几个徒弟和亲朋建议康向阳成立一家公司,把所有的活都接下来,然后分包出去,自己稳赚不赔。但康向阳对此极其谨慎,“活一多,一分包,就必然粗制滥造,质量没保障,口碑也就砸了。”康向阳说自己对金钱不着迷,有得用就够了,没必要去努力挣太多,“自己已经是65岁的老人,何必那么贪?”

对金钱不贪多,但对营造更多仿古建筑康向阳还是有点“贪”。学会了电脑绘图以后,康向阳一有时间就坐到电脑前绘制各式各样的仿古建筑,有时候还会深更半夜不休息。自己也清楚身体吃不消,但多年形成的习惯,自己也改不掉。

“操心太大的时候,我就调节自己,尽量不操心。想得太多,想不通,我就干脆不想了。”与一位同样热爱古建筑的人交流完绘图技巧后临别时康向阳说。

早春的夜色依然寒气袭人,康向阳隐没于回家的夜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