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其实就是营造一个小环境,在这个小环境中,健康的成分多,不健康的成分少,各种成分和谐共处,良性循环,那么这就是一个好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养好了。

大家都知道,养鱼要先养水。而养水的核心是培养硝化菌,从而来分解水中的毒素。水中的毒素一般是指氨和亚硝酸盐,它们都属于剧毒,可以造成鱼的慢性中毒或者急性死亡。因此,这两种毒素被称为水中的第一杀手,只需要极少量的氨或亚硝酸盐,就会造成鱼的暴毙。氨和亚硝酸盐的慢性中毒会破坏鱼体组织的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总得病的鱼和长期在毒水中饲养有很大关系。

氨又称阿摩尼亚,是鱼缸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含量过高将引起生物的大量死亡,也是衡量生物过滤系统的重要指标,一般浓度超过0.012毫克/升时鱼就有中毒的危险。

氨的产生途径

1、鱼的呼吸:鱼通过腮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2、鱼的尿液: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3、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这是鱼缸中氨的主要来源。

氨的危害

氨氮对鱼的致死浓度在0.2-2.0㎎/L,小于0.2㎎/L时,会使鱼类的内部器官发生病变、坏死及组织溃烂。当氨氮中的非离子氨达到0㎎/L时,鱼鳍舒展,健康,表现正常;当氨氮中的非离子氨达到0.01-0.02㎎/L时,易破坏鱼鳃的粘膜层,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使鱼类生长缓慢,紧迫感,缩鳍,快速呼吸;当非离子氨浓度达到0.02-0.05㎎/L时,会引发多种疾病,紧迫感,缩鳍,快速呼吸,可能细菌感染,死亡率开始增加;达到0.05-0.2㎎/L时,会破坏鱼类的皮、胃、肠道粘膜,进一步引起内部器官和体表出血,死亡率开始增加;达到0.2-0.5㎎/L时,会引起鱼类急性中毒死亡。

氨中毒的症状

1.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4.鱼鳍舒展,根基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5.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氨的存在形式

水中的氨以分子氨(NH3)和铵根正离子(NH4+)存在。铵根正离子(NH4+)是由氨分子衍生出的正离子。分子氨(NH3)对鱼类是有很大的毒性的,而铵根正离子(NH4+)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水体中分子氨(NH3)浓度过高时,渗进生物体内的分子氨(NH3),将血液中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为Fe3+,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氨(NH3)主要是侵袭粘膜,渗进血液会使鱼类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鱼类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

一般氨测试剂所测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这是因为水中铵的比例大,而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很小的原因。

氨与铵在水中是根据PH来互相转化的,PH越高,水中所含的氨(NH3)的百分比也越高。例如在酸性水中,氨(NH3)基本不存在;PH=7时氨的含量只占总氨含量的1%;PH=9时氨的含量占总氨含量的25%,所以氨的毒性会因PH升高而增加。

水中氨氮的总浓度应该控制在:

pH=7.0, 氨浓度不能超过4ppm;

pH=7.2, 氨浓度不能超过3ppm;

pH=7.4, 氨浓度不能超过2ppm;

pH=7.6,氨浓度不能超过1ppm;

pH=7.8, 氨浓度不能超过0.75ppm;

pH=8.0, 氨浓度不能超过0.5ppm。

氨的控制:

氨对鱼类具有强烈的毒性,只有把氨控制在极低的浓度下,才不会影响鱼的健康,控制氨的浓度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换水降低氨的浓度。

这是短期快速降氨方法,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2、把水的PH调整到弱酸性

也就是PH<7的状态下,水中有剧毒的氨会转化成无毒的铵。但这种方法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存在ph震荡的潜在威胁,和换水一样只可做为短期快速降氨方法。

3、可以大量种植水草

水草能以吸收铵的方式来间接消耗氨,铵可以作为一种氮肥成为水草的养分。在一定的PH以及温度下,水中的氨和铵会有一定比率的转化关系,铵减少时,部分氨就会自动转化为铵,氨也就减少了。水草对铵的吸收可以降低氨的浓度,在水草茂盛的鱼缸中,氨的威胁也就非常小了,是控制氨的方法之一。

4、建立完善的硝化系统,培养大量的硝化细菌。

这种方法是生态平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硝化菌会直接分解氨,将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只要能培养足够多的硝化菌来转化氨,氨的浓度就能长期稳定的保持在非常低的安全浓度范围内,这也是在没有大量种植水草的鱼缸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