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其實就是營造一個小環境,在這個小環境中,健康的成分多,不健康的成分少,各種成分和諧共處,良性循環,那麼這就是一個好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水養好了。

大家都知道,養魚要先養水。而養水的核心是培養硝化菌,從而來分解水中的毒素。水中的毒素一般是指氨和亞硝酸鹽,它們都屬於劇毒,可以造成魚的慢性中毒或者急性死亡。因此,這兩種毒素被稱爲水中的第一殺手,只需要極少量的氨或亞硝酸鹽,就會造成魚的暴斃。氨和亞硝酸鹽的慢性中毒會破壞魚體組織的免疫系統,降低抵抗力。總得病的魚和長期在毒水中飼養有很大關係。

氨又稱阿摩尼亞,是魚缸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含量過高將引起生物的大量死亡,也是衡量生物過濾系統的重要指標,一般濃度超過0.012毫克/升時魚就有中毒的危險。

氨的產生途徑

1、魚的呼吸:魚通過腮部可以直接將體內產生的氨排出體外。

2、魚的尿液:魚的尿液中含有氨。

3、有機物被異營菌分解後的代謝產物:魚的糞便、殘餌、死魚等有機物被異營菌分解後,其代謝產物爲氨,這是魚缸中氨的主要來源。

氨的危害

氨氮對魚的致死濃度在0.2-2.0㎎/L,小於0.2㎎/L時,會使魚類的內部器官發生病變、壞死及組織潰爛。當氨氮中的非離子氨達到0㎎/L時,魚鰭舒展,健康,表現正常;當氨氮中的非離子氨達到0.01-0.02㎎/L時,易破壞魚鰓的粘膜層,降低血紅素攜帶氧的能力,使魚類生長緩慢,緊迫感,縮鰭,快速呼吸;當非離子氨濃度達到0.02-0.05㎎/L時,會引發多種疾病,緊迫感,縮鰭,快速呼吸,可能細菌感染,死亡率開始增加;達到0.05-0.2㎎/L時,會破壞魚類的皮、胃、腸道粘膜,進一步引起內部器官和體表出血,死亡率開始增加;達到0.2-0.5㎎/L時,會引起魚類急性中毒死亡。

氨中毒的症狀

1.魚出現竄遊現象,並時而出現下沉、側臥、痙攣等症狀;

2.呼吸急促,大口掙扎,死前眼球突出;

3.鰓蓋部分張開,鰓絲呈紫紅色或紫黑色;

4.魚鰭舒展,根基出血,體色變淺,體表粘液增多;

5.打開腹腔,血液不凝,血色發暗,紫而不紅,肝脾腎的顏色呈紫色。

氨的存在形式

水中的氨以分子氨(NH3)和銨根正離子(NH4+)存在。銨根正離子(NH4+)是由氨分子衍生出的正離子。分子氨(NH3)對魚類是有很大的毒性的,而銨根正離子(NH4+)不僅無毒,還是水生植物的營養源之一。水體中分子氨(NH3)濃度過高時,滲進生物體內的分子氨(NH3),將血液中血紅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爲Fe3+,降低血液的載氧能力,使呼吸機能下降。氨(NH3)主要是侵襲粘膜,滲進血液會使魚類產生毒血癥,長期過高則將抑制魚類的生長、繁殖,嚴重中毒者甚至死亡。

一般氨測試劑所測的是氨和銨的總濃度,有時候測試出總濃度非常高,但魚卻很健康,這是因爲水中銨的比例大,而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很小的原因。

氨與銨在水中是根據PH來互相轉化的,PH越高,水中所含的氨(NH3)的百分比也越高。例如在酸性水中,氨(NH3)基本不存在;PH=7時氨的含量只佔總氨含量的1%;PH=9時氨的含量佔總氨含量的25%,所以氨的毒性會因PH升高而增加。

水中氨氮的總濃度應該控制在:

pH=7.0, 氨濃度不能超過4ppm;

pH=7.2, 氨濃度不能超過3ppm;

pH=7.4, 氨濃度不能超過2ppm;

pH=7.6,氨濃度不能超過1ppm;

pH=7.8, 氨濃度不能超過0.75ppm;

pH=8.0, 氨濃度不能超過0.5ppm。

氨的控制:

氨對魚類具有強烈的毒性,只有把氨控制在極低的濃度下,纔不會影響魚的健康,控制氨的濃度可以採用以下幾個方法:

1、換水降低氨的濃度。

這是短期快速降氨方法,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2、把水的PH調整到弱酸性

也就是PH<7的狀態下,水中有劇毒的氨會轉化成無毒的銨。但這種方法也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存在ph震盪的潛在威脅,和換水一樣只可做爲短期快速降氨方法。

3、可以大量種植水草

水草能以吸收銨的方式來間接消耗氨,銨可以作爲一種氮肥成爲水草的養分。在一定的PH以及溫度下,水中的氨和銨會有一定比率的轉化關係,銨減少時,部分氨就會自動轉化爲銨,氨也就減少了。水草對銨的吸收可以降低氨的濃度,在水草茂盛的魚缸中,氨的威脅也就非常小了,是控制氨的方法之一。

4、建立完善的硝化系統,培養大量的硝化細菌。

這種方法是生態平衡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硝化菌會直接分解氨,將其最終轉化爲硝酸鹽。只要能培養足夠多的硝化菌來轉化氨,氨的濃度就能長期穩定的保持在非常低的安全濃度範圍內,這也是在沒有大量種植水草的魚缸中普遍採用的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