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论坛下午环节中,首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浙江大学教授范志忠进行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影视创意力、想象力、影响力”主题演讲,并在现场发布了《中国电影蓝皮书(2019)》、《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9)》。本次论坛围绕如何加快实现中国电影工业化这一年度主题,聚焦电影制作的流程管理和标准化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专业工种和人才体系建立,助力提升中国影视产业中心城市和产业链核心区域的营商环境。

把脉电影产业:中国电影缺的是两种人才

时光网讯6月15日,由美国电影协会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温斯顿·贝克联合主办、华夏幸福特别支持的“第六届全球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举行。

把脉电影产业:中国电影缺的是两种人才

美国电影协会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主持开幕式,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总裁艾理善、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傅文霞为论坛致辞。

本次论坛围绕如何加快实现中国电影工业化这一年度主题,聚焦电影制作的流程管理和标准化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专业工种和人才体系建立,助力提升中国影视产业中心城市和产业链核心区域的营商环境。从去年开始,美国电影协会与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合作开展“MPA-ICCI国际影视大师训练营”,在本次论坛活动现场进行项目创投路演,接受资深电影人和投资方的点评和指导。

把脉电影产业:中国电影缺的是两种人才

中国电影制作需要建立国际化标准体系

当天上午首场论坛由MP&P律师事务所媒体和娱乐部门合伙人兼主席Lindsay Conner主持,完美威秀娱乐集团总裁艾秋兴、华夏幸福文创行业负责人李颖、AC电影制片厂首席运营官Kay Niessen、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博纳影业集团高级副总裁蒋德富等业内人士参与讨论,就“提升中国电影制作的国际化标准体系”话题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任仲伦表示他从2015年开始就提出一个观点,中国要成为电影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电影产业支撑。对于电影产业链,他认为美国五大电影公司占据了北美将近80%、全球将近26%的电影票房,它们是美国电影的支柱性企业,也是美国作为电影强国的标志性企业。他提出:“从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来看,一定要‘深挖洞、广积粮’。所谓‘深挖洞’是指把产业结构打好,‘广积粮’是指把商业模式做好。除了专业化的企业,我期盼中国也有自己的五大、十大(电影公司),他们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强国的基本支撑和中流砥柱。”

李颖表示非常同意任总说的,中国电影在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不管从影视制作的投资体量还有制作基地的发展上,可以说已经跟国际接轨了。眼睛看得见的反而不是最难的,我们技术上做到了,我们有4K、IMAX影院、3D基础设施都有了,但是我们看不到的反而最难做,就是工业化体系。”

蒋德富认为中国不需要照搬海外标准,而应该开发出一套自己的流程,“我们拍过很多合拍电影,如《唐人街探案》,我认为有些海外标准和流程不适合中国,不必照搬过来。举个例子,在好莱坞灯光师就是灯光师,他不可以拿摄影机。但在中国,一个岗位可能要干多个人的活儿。因此,我最大的愿望是中国电影人能够找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在这个前提下,跟国际机构、国际影视行业交流、碰撞。”

把脉电影产业:中国电影缺的是两种人才

中国电影最缺好的制作人

第二场论坛聚焦“影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布局”,由导演/上海交大文创学院教授胡雪桦主持,邀请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导演/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艺术总监陈大明、美国电影学院编剧系教授Michael Urban、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分别从产业和教育的角度带来思想碰撞。

作为教育者,陈旭光一直觉得中国电影在发展,人才需求量特别大,每个环节都人才奇缺。从某种角度来说,摄影师、美工、后期人员等不同环节的人才都重要,但他认为中国影视业最缺的是具备综合性素质的制片人——一个懂经济、管理、艺术、市场,能管人、管钱的制片人。他一直倡导中国电影产业要从导演中心制转向制片人中心制。

杨向华也表示“对于爱奇艺来说,人才永远是稀缺的,真的招不到人。懂技术的人好招一些,但是电影生产和制作人才非常少。”因此,他认为中国综合性高校影视相关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是艺术问题,还是思维、产业和技术能力的问题。

陈大明此前是一名导演,现在开始当老师,他说中国电影缺的是两种人才:一种是专业化人才;“因为大家都想去当导演,没有人做道具、灯光或是剧组的其他具体岗位。比如说我们最缺的是场记,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场记,但场记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岗位。我记得有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场记,他去带徒弟,现在徒弟收费高得不得了。”还有一种是创作型制片人;真正的制片要了解故事、剧本,更多的是了解人物。我们缺真正的创作型制片人,有激情、懂剧本的制片人。

张伟民则更有前瞻性的认为,中国市场需要培养的人才是理解科技的人,电影是科技驱动的行业,每一场电影革命背后都有科技的推动,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还是4K、8K等的诞生,背后都是技术在推动。“我们要培养的高端综合性人才,如果一个人既不懂得5G会带来什么,也不知道人工智能是怎么回事,也没有听说过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人我觉得不太可能会适合新一代电影工业的需要。”

把脉电影产业:中国电影缺的是两种人才

中国电影融资系统亟需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

最后一场论坛中,乐博律师事务所娱乐业务部主席Scott Edel、腾讯影业副总裁、大梦工作室负责人陈洪伟、华美银行执行副总裁Bennett Pozil、聚合影联CEO讲武生、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华谊兄弟电影有限总经理叶宁等嘉宾一同探讨中国电影融资发行趋势。

以往,中国电影公司只服务于中国电影市场。随着Netflix等影视公司全球影响力的逐渐展现以及好莱坞影片在中国占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陈洪伟认为中国电影公司可以着眼于全球市场的影片,着手布局、规划全球市场,让电影业务发展方向变得更多元,具有更大上升空间。

苗晓天提到,《流浪地球》的海外发行收入很有限,可能也就在三十几个影院放了一下。“我看过一个数据,印度在北美票房是中国的十倍。我们不仅输给了印度,也输给日本。我们很多电影都出不去。”

苗晓天回顾了中国海外发行比较成功的作品,早期有《卧虎藏龙》《英雄》,近两年有《巨齿鲨》,前两部是武侠题材,后一部国际题材,他指出这些影片共同的特点是,它们的成功都取决于境外制片人或投资方。他指出,国内电影公司在海外发行方面,没有渠道没有方法,甚至缺乏认知。每年有二三十部电影符合出海的要求,但是很遗憾没有走出去,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电影公司对海外发行不是很重视,甚至没有海外发行预算。他呼吁中国电影公司、制片人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叶宁则认为,中国电影行业融资系统亟需解决的是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从去年到现在,很多电影同行连税收政策都不理解。这意味着融资这一电影系统化的基础设施,还需建设很长时间才能完善。

近几年,中国发行公司都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但一直停留在影片海外播映版权上。讲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有在影片类型层面,近几年国际市场仅对中国功夫影片的认知度较高。虽然《流浪地球》的问世使得中国科幻片得到国际市场的一定程度认同,但本质上中国文化还未被国际真正认同。“我们需要学习好莱坞对世界市场的认知规律,将中国电影海外发行市场重点放在中国经济辐射的维度内。比如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南非、巴西,中国可以借此建立这些国家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把脉电影产业:中国电影缺的是两种人才

《中国电影蓝皮书(2019)》《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9)》发布

在论坛下午环节中,首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浙江大学教授范志忠进行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影视创意力、想象力、影响力”主题演讲,并在现场发布了《中国电影蓝皮书(2019)》、《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9)》。

“蓝皮书”是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两本蓝皮书以“影响力”、“创意力”、“工业美学”、“可持续发展”作为关键词,对2018年“中国十大影响力电影”和“中国十大影响力电视剧”进行案例化深度剖析、学理研判和全面总结。希望对中国影视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参考蓝本。

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导演/上海交大文创学院教授胡雪桦、北大培文总裁、北大出版社编审高秀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浙江大学教授范志忠一同为新书揭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