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这是一首跨越时空的情歌,人们在广为传唱的时候,或许无意忽略,但更可能有意猜想:那遥远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又究竟有多遥远?究竟是多美的草原,多美的女子,才能催生出如此动人的歌曲?

金银滩的不朽情歌

天高云低的青海公路风光。 (视觉中国/图)

草原:梦幻又务实

那个“遥远的地方”名叫金银滩,只是凭着名字,就可以想见那里一定水草丰茂,牛羊如云,人们在那迷人辽阔的苍穹与原野间富足而诗意地栖居。关于金银滩这个名字的来历,我听到的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这么说的:很久以前,金银滩是没有人居住的,有一天,松赞干布的后代,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来到这里住了下来;不久后,成吉思汗的铁甲兵,一个英俊骁勇的蒙古小伙,因为和大部队失去联系,也来到这里。两个年轻人相识相爱,结为夫妻,同心协力建设家园。时光荏苒,金银滩越来越繁荣,但突然有一天,自天外来了个九头魔王,它见人吃人,见牛羊吃牛羊,草原被祸害得不成样子。就在此时,五彩云中飞下一只金色的神鹰,他人形而胁生两翼,拉开一把三千斤重的铁弓,射死魔王,还草原以安宁。从此后,草原宁静富庶,牛羊遍野,于是人们给它取名为——金银滩。

另一个版本则相对简单: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流过草原,把草原分为南北两半,北岸草原满布一种叫金露梅的小草,每每盛开,草原上便是星星点点的金黄,于是人们把北岸叫做金滩;南岸草原则遍生银露梅,盛放时花朵银白如雪,因此南岸便顺理成章被称为银滩,而整片草原,也就被称为“金银滩”了。

两个传说,一个浪漫而富于幻想,一个写实而直观,似乎代表了金银滩的两种气质——梦幻而务实——这里既是情歌飘荡,传说纷呈的地方,也是曾经中国两弹基地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211厂的所在地。过去的金银滩,美丽而神秘,让人捉摸不透;现在的金银滩,却因那层特殊的历史经历紧紧吸引着人们前去瞻仰和感受。

到达金银滩是一个晴朗的下午,天空湛蓝,阳光柔和,又漂浮着朵朵美丽的云彩——用摄影师的话来说,是一个容易出精彩风景照的天气。我们的车子经过大半天的奔波,来到西海镇外一户农家乐吃我们迟到了许久的午餐。农家乐的房子盖在公路边一片开阔的草地上,此时正是草原花开的时节,地上东一簇,西一簇,尽是粉白绯红的小花,娇艳可人。我正欲蹲下仔细看看是什么花,迎出来的农家乐主人已然带着几分紧张地在叫:别动!那是狼毒花,有毒的!哦,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狼毒花,据说它的根、茎、叶均含有大毒,可没想到花居然开得如此漂亮柔弱,引人无限怜爱。

金银滩的不朽情歌

金银滩草原。 (视觉中国/图)

在农家乐,我遇到一位名叫“丹增措”的藏族小姑娘,她还是个学生,趁着暑假打工,为自己攒点学费。她长着一双修长秀气的丹凤眼,脸颊上有两团胭脂般的高原红,看上去有一种原野般质朴的美。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她负责为我们服务,静静地不说话,但抿着的嘴始终带着一股笑意。饭后,我在草原散步,遇到迎面走来的她。我们相视一笑,她忽然问我,喜不喜欢这里。我说,喜欢。她的眼睛顿时闪闪发亮起来。她说,她也喜欢这里,尤其是夏天,不仅草原上开满了花朵,而且游客来的也多,一个夏天可以挣不少钱。我问她,以后会不会一直留在金银滩?她侧着头,认真考虑了一会儿,然后说,不。我要念书,我想到外面去看看,想知道草原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她看看我,又补充道,不过,最后我肯定还是会回来的。因为家在这儿。

我想,这也许就是现在年轻一代金银滩儿女的想法吧?他们不再安于祖先悠扬的牧歌,而是侧耳倾听外面世界的声音,渴望出去闯一闯。然而,他们骨子里流淌着的祖先的血液,终究会在某一天呼唤他们回到故乡。

王洛宾:与金银滩的彼此成全

“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创作、整理、改编了很多歌曲,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如今已成流传至广的名曲,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不仅与《半个月亮爬上来》一起被录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而且成为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卡雷拉斯等人的保留曲目,享誉世界。

70多年前,王洛宾在金银滩获得灵感,为他后来“西部歌王”的称号奠下了一块重要的基石;如今,《在那遥远的地方》为金银滩增添了一抹关于爱情和浪漫的颜色,无数听过这首歌的人,都被歌中那美丽的女神所吸引,走过千山万水前来寻找关于她的传说。

站在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门前,远远看到那镌刻在墙上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词和曲谱,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首情歌的不朽,以及它赋予这片草原的人文意义——它是如此的为世人所知,以至于需要整面墙才能承载得起。我很好奇歌中那位好姑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沿着艺术馆的音乐阶梯拾级而上的时候,听馆内讲解员讲述王洛宾的生平,慢慢了解到浪漫的情歌后面,真的隐藏着一个浪漫的故事。

1939年春天,王洛宾应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郑君里先生的邀请,前往金银滩参与影片《祖国万岁》的拍摄工作。在那里,他结识了当地藏族千户的女儿、影片中扮演牧羊女的萨耶卓玛。在相处过程中,王洛宾深深被卓玛那俏皮、美丽而又略带点野性的气质所吸引,而卓玛对这个汉族小伙儿也很有好感。拍摄第二天,黄昏牧归,王洛宾看着卓玛在夕阳下美丽的身影,一时有点恍惚。卓玛发现了王洛宾的目光,羞赧地用手里的皮鞭轻轻抽打在王洛宾身上,转身离去,剩下王洛宾一个人在原地痴痴发呆……第三天,拍摄队拍完离开金银滩。王洛宾骑在骆驼上,不时回头张望卓玛勒马站在山坡相送的身影,心中的情感无法抑制,借助哈萨克族民歌的曲调,唱出了对姑娘的思慕之情,一首不朽的名曲随之诞生。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是一座主题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关于记录王洛宾的生平轨迹的东西,包括他各个时期的照片、手稿、用过的各种乐器、使用过的东西,甚至他北京故宅大门的同比例模型……我看到一张王洛宾年轻时的黑白照片,穿着美式军装,戴着一顶美式军帽,像舞蹈般双臂张开回身,满满的青春和激情,也满满的挺拔和帅气,于是我突然意识到,印象中一直是老人形象的王洛宾,曾经也那么英俊和年轻。在艺术馆中,我们还看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中的美丽女子卓玛的照片。那已经是她29岁时的照片了,也是迄今能找到的唯一一张关于她的照片。照片上的卓玛已经褪去17岁时的稚气,显得美丽而端庄,但是她那微微抬起的下巴,以及那微抿的嘴和微带笑意的眼睛,犹闪现着几分当年的俏皮和活泼。

金银滩的不朽情歌

金银滩草原上的卓玛塑像。 (视觉中国/图)

参观这个艺术馆,像是在阅读人生。我们仿佛走在一条关于回忆的时光隧道中,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看着王洛宾起伏的一生,几十年悠悠光阴,如今全浓缩在这不大的馆里,让我忽然想起杜甫那著名的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有人曾经攻击王洛宾,说他的多数歌曲都是改编、整理民歌,算不得创作。如今攻击人的声音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而《在那遥远的地方》却越唱越广,连带把金银滩的美名也传播到世界。

原子城:一段光荣的记忆

金银滩美丽而浪漫,但在1987年之前,她的部分地区还很神秘。金银滩的神秘并不在于地理条件造成的难达性,而是政治因素导致的神秘。

1955年1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核工业建设的开始。1963年,以“九院”为代号的北京核武器研究所搬迁至金银滩,成立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为了保密需要,对外统称“211厂”。当时选定金银滩为厂址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从大环境看,相对于内地来说,青海像边疆;相对于边疆而言,青海又是内地,且远离任何一条国境线,对人们来说足够陌生。第二,金银滩本身的环境十分符合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制定的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原则:外部难入而内部畅通。

211厂建成后,严格对外保密,就连工厂内部的人,除了极少数工厂领导外,很多投身在此做研究工作多年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从事什么工作。在这样保密的氛围中,这里先后研制出了原子弹以及氢弹,直到1987年211工厂宣布退役,这个神秘工厂的面纱才被揭开,向外界展示它本来的面貌。

211工厂消失,西海镇却出生了。211工厂退役迁出后,在金银滩留下了包括火电厂在内的一批基础设施,以及相当数量的房屋建筑,因此海北藏族自治州就把州府迁至此地,取名为西海镇,又称原子城。

金银滩的不朽情歌

西海镇街景。 (视觉中国/图)

此次造访金银滩,参观原子城纪念馆和211工厂的六分厂本在行程安排之内,但由于路上耽搁了些时间,到达西海镇时已是下午5点多,博物馆已经关门了,我们只好在博物馆外围绕了一圈,然后直奔当年的六分厂。

六分厂是当年进行爆轰试验的场地。1963年11月20日,211厂的第一个原子弹试验成品在这里试爆成功,成为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先声。此后数十年,这里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就连第一颗氢弹的所有模拟爆炸和冷试验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金银滩的不朽情歌

原子城纪念馆。 (视觉中国/图)

如今六分厂留下的几座掩体式建筑已经被开辟为主题游景点,当地旅游局运用蜡像、模型,复原了当年工作场景。已是太阳西斜时分,除了我们和解说员,再无其他游客,这让我们得以专心体会和遥想当年进行核爆试验前紧张而忙碌的场面。沿着长长的走廊,我们来到监测试验的房间。这个房间处于掩体前端,空间很大,在正对轰爆场的厚厚的墙上,开凿了一排形状不一的观测口。试验开始的时候,科学家们就从这里监测试验情形。现在从观测口看出去,已经看不到爆炸时碎屑横飞的场面,入眼的是多得溢入窗口的阳光、延绵到远方达坂山脚的青草,以及像银白色水银珠般滚动在草原上的羊群。

斗转星移,曾经神秘紧张而严肃的氛围变成了田园牧歌的悠然。金银滩,她因诗意而生,如今又重新回归诗意。

李若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