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像其他国际合作倡议一样,“一带一路”在实践过程中也曾遭遇一些人的质疑和猜忌,如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制造“债务陷阱”,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中国“一家独大”,是为了转移国内“过剩产能”,等等。首先,一国的债务成因是复杂的,有经济基本面的问题,也有历史遗留的旧账,而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仅六年时间,部分舆论简单地将这些国家长期以来的债务问题归咎于中国是毫无道理的。

(2019年3月19日航拍的柬埔寨西南部西哈努克省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系列利好消息令世界瞩目。但是,像其他国际合作倡议一样,“一带一路”在实践过程中也曾遭遇一些人的质疑和猜忌,如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制造“债务陷阱”,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中国“一家独大”,是为了转移国内“过剩产能”,等等。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误解作一回应和澄清。

事实上,债务问题同“一带一路”没有必然联系。虽然部分外媒炒作称,“一带一路”建设导致一些沿线国家债务水平过高,无法偿还,只能以其他方式抵偿债务,令中国实现“经济扩张”,但这种抹黑是毫无根据的。首先,一国的债务成因是复杂的,有经济基本面的问题,也有历史遗留的旧账,而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仅六年时间,部分舆论简单地将这些国家长期以来的债务问题归咎于中国是毫无道理的。其次,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向中国借钱,也从西方国家等其他国家借钱,只说中国带来的债务问题并不客观。如,斯里兰卡国家安全研究所(INSSSL)曾发表题为《中国贷款并不是斯里兰卡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的文章称,从债务份额上看,斯里兰卡从日本、多边机构和国际金融市场借款的累积债务份额占比更大。以2017年为例,中国在斯里兰卡持有的债务约占未偿债务总额的10%,而日本、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市场借款所占份额都比中国高,分别为12%、14%、11%和39%。再次,由于中国提供的贷款“门槛低”且不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对沿线国家的建设方面发展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如何既促进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增长,又避免形成负担,所以一直强调选择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且能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增加出口的基础设施投资。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为例,该项目是中柬“一带一路”合作的示范样板,全部建成后可容纳企业300家,形成10万产业工人就业,20万人居住的宜居新城。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也有本质差别。二者的设计构想、根本目的、参与方式,完全不同。一方面,“一带一路”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建立在自愿参与、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不附加任何条件、不搞单向输出或强加于人,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合作共赢。而马歇尔计划则是以美国为主导、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带有抗衡苏联、助美称霸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进程,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中国都欢迎。“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不是地缘政治工具。马歇尔计划则带有强烈的区分对待色彩,拉拢西欧国家,排斥苏联东欧阵营。

借“一带一路”炒作中国“一家独大”的说法就更没道理了。事实显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获益及发展的国家并不止中国一家。如,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东部非洲迎来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建成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了6万亿美元,同沿线国家共建的82个境外合作园区为当地创造了将近3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都有目共睹。截至目前,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亚投行”已从最初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遍布各大洲的97个成员。试问,如果“一带一路”只有中国受益,或者中国总是最大赢家,为何还有这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呢?那些说中国搞“一家独大”的人,未免太低估了别人的智商。

此外,还有人将“一带一路”倡议错误理解为转移“过剩产能”,担心会给沿线国家带来环境污染。事实上,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多国进行的是基于经济互补性的跨国产能合作,不是把过时的和污染的产能转移出去,而是与当地国家共同协商、设计、建造新产业。虽然有一些产能在国内来说是相对富余过剩,却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下形成的优质产能,既符合众多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也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比如:中国企业援建哈萨克斯坦的风能电站和太阳能电站,有力推动当地“绿色能源”产业开发;参与承建的努奥光热电站项目,将让摩洛哥超过100万家庭用上清洁能源;承建的吉布3水电站,让埃塞俄比亚告别了电力短缺的历史。

(参见:《“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中国搞一家独大?用这些事实怼回去!》《斯里兰卡回应“中国债务陷阱”:正在有序还款,并不难》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