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真情不薄


薄一波档案盘点:

薄一波, 原名薄书存, 中共元老, 山西新军创建人。1908年2月, 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解放前, 曾任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政委, 中共太岳区委书记, 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军区副政委, 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华北军区政委等职;建国后, 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经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系七届中央委员、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并出任过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

“穷得丁当响”之时义无反顾跟党走

薄一波晚年还记得自己4岁那年的一个晚上, 母亲闹肚痛, 额头上的汗珠直往下流。吓坏了的薄一波当即赶到父亲开办的纸坊, 告诉父亲。“父亲二话没说, 抱着我就往回赶。回到家里, 他忙碌了一阵子, 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哭声, 是弟弟出世了。”

家里添丁进口, 本是大喜事。然而, 薄家尽管在与人合伙开纸坊, 但由于多种原因反而欠人家一屁股的债。拿什么来养活这个孩子?薄一波的父母相对无言, 默默垂泪。在无限悲苦中, 他们狠心地把出生不久的孩子溺死了。回忆起这些, 薄一波特别的揪心。

童年的薄一波比较活泼好动, 调皮可爱。闲暇时, 他们经常自发组织摔跤比赛, 比赛时个头高大的薄一波赢多输少, 也因此得到一批小朋友的拥戴, 成了村里的孩儿头。有时候, 同伴中有了争执、纠纷, 爱找薄一波评评理。

尽管家里贫困, 父亲还是努力送薄一波上学念书, 不论人家怎么说“想儿子做官”、“穷得丁当响还念什么书”之类的风凉话, 他没动摇过送子读书的想法。

薄一波在太原上学期间, 常向《山西日报》、《并州日报》投些稿子, 写的多是学生的在校活动, 没有多少政治内容。《山西日报》发表后当时不发稿费, 只寄一份报纸, 平时寄到学校里, 假期就寄到薄一波的老家。村里从来没人订报, 突然看到经常有《山西日报》寄来, 议论就多了。有人说, 一定是书存 (薄一波乳名) 入了混 (共) 产党, 不看报不行。薄一波的表兄一听就急了, 特地找到薄一波的父亲说:“舅舅, 咱的日子如今也过得不错了, 书存怎么还想加入混 (共) 产党?现在还有口饭吃, 混 (共) 了产以后吃什么?”薄一波的父亲听了苦笑着说:“穷人不找混 (共) 产党找谁?你别多管闲事!”

晚年薄一波这样感慨:“那时我父亲并不知道共产党是怎么回事, 但他相信自己的儿子, 知道儿子读了书, 懂了道理, 不会走错路。”

1925年5月初, 太原发生反房税运动, 薄一波与同学一起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支持抗税。随后, “五卅运动”爆发, 薄一波义愤填膺, 起草传单, 号召同学和市民声援上海工人。运动中, 激起了薄一波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进一步看清了中国的出路, 那就是要跟着共产党走, 团结民众, 同帝国主义和军阀作坚决的斗争。

不久, 薄一波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担任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党支部书记。从此, 薄一波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招生“舞弊”让“阎老西”暗叫“上当”

1936年, 薄一波受中共北方局的派遣, 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回到老家山西, 与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建立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

薄一波到山西后, 以他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很快得到了阎锡山的器重。阎锡山为保住地盘, 扩大势力, 便打算在山西发展30万国民兵。按照这个计划, 需要2万多个连排级干部, 这些干部要通过国民兵军官训练团来培养。阎锡山将招收国民兵军官训练团学员的任务交给了薄一波等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工作。如果这批学员一旦完全为阎锡山所用, 那对中国革命将是很大的隐患。因此, 如何巧妙地招收到这些学员而又不为阎锡山所用至关重要。困难的是, 阎锡山曾明确要求, 不允许薄一波在山西的政府和军队里发展共产党组织。

为此, 薄一波一方面积极组织爱国意识强、愿意抗战的积极分子参加考试, 一方面在考试的内容上做文章, 在录取过程中大搞“舞弊”。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 阎锡山的所谓“按劳分配”、“物产证券”是必不可少的题目, 要拿出来应付阎锡山。其余的题目则都是关于抗日救亡的内容, 将这两类题目混杂在一起。在录取过程中, 薄一波等人内部规定:凡是答对抗日救亡题目的, 80分就录取;凡是答对阎锡山那些题目的, 一个也不录取。

通过这种方式, 招收上来的国民兵军官训练团学员大多是抗日积极分子和进步青年, 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抗日救亡的骨干, 有些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我党优秀的军事干部。

许多人知道,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武装力量中, 有一支部队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1937年8月1日, 在山西太原举起了它的战旗。这支部队从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投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 由小到大, 从弱到强, 在八年抗战中, 开创了山西太岳抗日根据地。这支部队从滔滔黄河到红河, 从巍巍太行到千里南疆, 共参加大小战斗6000多次, 解放县城45座, 歼灭敌人12万多人。它的6000多名烈士和成千上万名英雄, 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赤胆忠诚的凯歌。这就是薄一波抗日战争初期在山西太原创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1949年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四军第四十师) 。


薄一波:真情不薄


薄一波生前回忆说:“抗日战争前夕, 我接受党的指示, 到山西同阎锡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过改组成立了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开始后, 阎锡山找我谈话, 说山西要建立新军, 要我负责组建, 先试建一个团。我请示了北方局, 北方局书记刘少奇说, 这是大好事, 我们就是要抓枪杆子, 哪怕一个团也要去, 牺盟总会的工作可以委托另外的人去做。于是, 我们就以帮助阎锡山抗日的名义, 用阎锡山的武器, 建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即山西新军) 等武装。我们首先建立了决死队第一纵队, 由我任政委。这是山西新军组建的第一个团。后来, 山西新军发展成一支具有正式番号的50个团的队伍。”

生前, 薄一波说:“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后, 我们掌握了牺盟会和决死队这两个组织的领导权。事态的发展引起了阎锡山的注意。他认为这两个组织都落入了共产党之手, 暗叫‘上当’。于是, 他配合蒋介石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在1939年12月发起事变, 动员6个军的兵力, 首先进攻在晋西的决死队第二纵队, 接着向新军各部队展开全面进攻。虽然风云突变, 可是我们已有所准备, 一举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就是著名的‘十二月事变’。后来, 决死队作为八路军129师的重要部分, 参加了‘百团大战’, 经受了炮火的考验和锻炼, 立下了战功。这支青年抗敌决死队终于成长为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战斗部队, 其后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 屡建奇功。”

谈到这支部队与山西老百姓的鱼水关系时, 薄一波生前难抑激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42年10月, 日军在山西沁源做一个‘实验’, 想在这里成立‘维持会’, 以图以战养战, 长期占领。我军的对策首先是:发动群众大转移, 来一次彻底的坚壁清野。离开祖祖辈辈营造居住的土窑, 填死村里几代人为之付出生命付出期望的老井, 留下这些庄稼汉为之辛苦为之忙碌走到天边也要带走的粮食, 对于这群黄土地上的儿女们, 是怎样的撕心裂肺, 难以割舍。然而, 动员令下达后, 他们却在几天之内就在部队的掩护下迁移到深山沟, 随身仅带着日常必需的衣物用具, 一走就是两年半。30个月里, 沁源军民相濡以沫、共度难关。战士都是些年轻力壮的汉子, 放开了肚量, 10只大馍不成问题。军粮有限, 他们都勒紧裤带, 可沁源的百姓也在忍饥挨饿!团党委决定:全团节约口粮一天, 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 救济沁源百姓。在所有已经过去的苦难或者悲壮的历史瞬间中, 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劳作情景:老百姓由军队掩护, 在敌人眼皮底下抢种抢收。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收回来的粮食, 却又总是优先保证子弟兵吃饱肚子去打仗……”从薄一波的眼中, 让人分明看到了些许晶莹的泪花。

我们从电影《地雷战》里看到的那些精彩片断, 正是取材于沁源围困战。晚年, 薄一波仍时刻牵挂着他所创建的这支部队和山西沁源老区的人民。1998年, 90高龄的薄一波再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沁源。得知沁源的部分农村孩子还无钱上学时, 薄一波将自己多年积蓄的稿费捐献给山西沁源革命老区, 建起了一座希望小学……

八个钟头近距离感受伟人风范

1943年8月1日, 薄一波收到转来的中央有关“赴延安参加七大预备会”电报。11月, 薄一波到达延安。毕竟是第一次到中央参加活动, 薄一波心情自然激荡, 感慨万端。到延安的第二天, 毛泽东就接薄一波到枣园住处谈话。第一次见到心仪已久的毛泽东主席, 薄一波见主席是那样的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谈话非常引人入胜, 甚至主席的话题早已开始, 他还没有感觉到, 还认为是闲谈。毛泽东紧握着他的手说:“你就是薄一波同志?”又自言自语地反复说:“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这也许是主席为了记住他的名字。接着, 就讲了汉朝薄昭的故事。自始至终都是漫谈式的, 像是聊天, 使薄一波很快就摆脱了初次见面的拘束。

毛泽东对薄一波说:“过去对你们的活动不怎么了解, 你们在白区, 我们在苏区, 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你的名字还是听刘少奇同志和彭真同志说的。”后来, 毛泽东又问到薄一波的经历。薄一波说:“我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 那时还是10多岁的娃娃, 不懂什么。当时我对马列主义没有什么认识, 就是凭一股热情, 认定只有革命才有出路。”毛泽东笑了笑, 说:“我们的革命, 开始就是一批普通的年轻人搞起来的嘛。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也是什么都信过, 小时候还同母亲一起到南岳去拜过佛, 后来才信了马克思主义。”

这次同毛泽东见面, 谈了整整8个小时。晚年薄一波对此留下了终生难忘了印象:“他的谈话深入浅出, 言简意赅。一句很普通的话, 从他的口里说出来, 赋予新的涵义, 使你顿时感到这句话所包含的全部力量, 并从中悟出哲理。他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善于归纳问题。向他汇报工作, 谈问题, 他常常用几句话就对你所谈的问题作了结论, 使你开阔了眼界, 提高了认识, 获得了教益。”

1945年春夏之交, 七大在延安隆重举行。大会期间, 薄一波听了毛泽东主席的七次报告和讲话, 感受很深。在党的七大上, 薄一波被选为中央委员。据了解, 在酝酿中委、候补中委名单时, 本来薄一波是作为候补中委提名的。当时, 陈赓觉得薄一波是从监狱出来的 (注:1931年被捕入狱, 即后来“文革”期间著名的“六十一人案件”成员之一;1936年出狱) , 当党员可以, 当候补中委不合适, 就找周恩来和刘少奇先后反映。刘少奇后来向毛泽东报告有关情况。毛泽东听后说, 为什么不可以当正式中委?提候选中委就不妥。主席的意见, 选举前在各代表团中进行了传达。因而, 37岁的薄一波很顺利地当选为七届中央委员。薄一波生前回忆说:“我在延安的一年零八个月, 的确是经了风雨, 见了世面, 开阔了视野, 特别是从毛主席身上学到了许多终生受用的东西, 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可以说也有了一个‘飞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