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量宝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疾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并于近期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与此同时,该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6月17日,新华社率先报道屠呦呦团队的以上突破,引发业内关注,并带动青蒿素概念股上涨。

Wind数据显示,A股市场上目前有10只青蒿素概念股,包括昆药集团、复星医药、白云山、康恩贝、新和成、华润双鹤、中新药业、浙江医药、誉衡药业、复旦复华、昆药集团。6月17日,上述股票均呈现上涨状态,其中昆药集团和誉衡药业两股涨停。

昆药集团成最大受益者

国家药监局官网上相关的青蒿素国产药品批文情况显示,一共有20家公司拥有青蒿素原料药或者制剂生产批文。其中,昆药集团是最大的赢家,公司及旗下子公司就占了7个生产批文。

根据昆药集团年报,公司已经先后成功开发上市了主要成分为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苷的血塞通系列中药制剂,成分为全合成化合物天麻素的天眩清系列化药制剂,主要成分为黄花蒿提取的单一化合物青蒿素及其合成衍生物蒿甲醚、双氢青蒿素等的青蒿系列化药制剂等。

在2018年年度,昆药集团的抗疟类药物产生营业收入为6925.92万元,营业成本为3275万元,对应毛利率52.71%。这样的销售较2017年度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17年度昆药集团抗疟类药物的营业收入为1亿元,营业成本为6416万元,毛利率40.39%。

据昆药集团公告显示,昆药集团于2016年8月以里程碑付款的合作形式,以7000万元的总价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购买了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

据新华社报道,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一期已经执行,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

据昆药集团医学经理薛乔介绍,在屠呦呦团队的指导下,该临床试验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全国15家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开展。

资料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目前的药物治疗不能根治,只能在合理治疗后对病情达到缓解的目的。治疗原则是活动且病情重者,予强有力的药物控制,病情缓解后,则接受维持性治疗。1955年以来,国际上没有一个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化学新药上市。目前,中国临床治疗并没有专门针对红斑狼疮的药物,仍然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联合使用非特异性抗炎、免疫抑制剂。

来自药渡数据库的数据显示,目前适应症为红斑狼疮的1个上市产品和17个研发产品信息。研发产品中有2个产品为国内企业申报,与青蒿素相关的产品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马来酸蒿乙醚胺。

青蒿素产业亟待激活新市场

与青蒿素研究屡获突破相比,市场上现有青蒿素相关产品的销售情况普遍平平,并不理想。

以昆药集团为例,2018年,公司抗疟疾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6.93亿元,同比下降35.66%。公司解释称,抗疟类产品销售下降,主要是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蒿甲醚注射液及青蒿素销售下降导致。

昆药集团董秘办相关人员表示,公司产品覆盖地区的疟疾感染率下降,带来现有青蒿素产品的销售下降。

业内人士表示,疟疾的发生跟卫生条件有很大关系,目前国内早就消除疟疾了,所以青蒿素的市场主要在国外的欠发达地区。

例如新三板上市的青蒿药业,作为以青蒿素类复方制剂、中成药制剂及各类浸膏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术企业,青蒿药业的业务区域主要在非洲、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及国内等地区。

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59.13万元,同比下降10.66%。青蒿药业在2018年报中解释称,业绩下滑主要系受到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青蒿素抗疟药物的出口销售有所下降。

作为青蒿素的发明国,中国的青蒿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却是配角,占国际市场份额不到10%,全球青蒿素市场被瑞士诺华集团、法国赛诺菲集团与印度的仿制药药企主导,即便是原料药出口方面,中国出口也大不如以往。

在新三板挂牌的同人泰是一家出口青蒿素原料药企业,公司2018年实现青蒿素营业收入 1700.49万元,同比下降近五成。公司表示,主要原因系受青蒿素市场持续走低的影响,公司青蒿素销量降低。2017 年青蒿素销售 3.40万公斤,其中:内销青蒿素1.20万公斤,出口青蒿素2.2万公斤;2018 年青蒿素销售1.6万公斤,其中内销青蒿素 1500 公斤,出口青蒿素1.45万公斤。

也有一些企业虽手握青蒿素原料药批文,但却放弃生产。据有关人士透露,放弃的背后也是考虑到目前青蒿素整体市场规模有限。

对国内青蒿素生产企业,青蒿素产品销售要实现业绩突破,开辟新的适应症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正如前述红斑狼疮相关青蒿素药物的研发项目,会是值得期待的增长点。昆药集团最新公告显示,上述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到8年。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新华社、第一财经及界面医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