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解决高新技术“卡脖子”问题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设计图

东莞阳光网讯(全媒体记者邝聪何振成)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今天动工建设备受关注。实验室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材料科学基础前沿,在重大科学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实现原创性突破,着力解决高新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提升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成立于2018年,总体规划1200亩,总经费预算约120亿元。实验室主体建设框架包括四个核心板块: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板块、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实验室还设有支撑服务部、成果转移转化部、科研发展部。其中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实验室的创新样板工厂板块目前已经引进了两批共18个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解决高新技术“卡脖子”问题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研究员带领的“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试线建设”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第一批创新样板工厂引进的18个研究团队之一。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解决高新技术“卡脖子”问题

黄学杰接受记者采访

“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试线建设”团队主要开展针对消费电子类动力类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新材料的研发、检测、小试和中试放大平台,使得广东及其周边地区锂电池企业能及时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并促进相关成果的转移转化,与已有的锂离子电池工艺和装备技术平台结合,形成从材料到电池设计以及委托制作的全面能力,支撑我国新一下3C和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解决高新技术“卡脖子”问题

黄学杰表示,该项目落户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有一年,下来他们在提速研究的同时,也会抓紧产业化步伐,为项目加快落地提供支持。他们将扎根东莞松山湖,充分利用大装置优势,结合当地产业资源,为行业做出贡献。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解决高新技术“卡脖子”问题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设计图

目前实验室共有双聘人员和全职人员257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2人。随着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已有46篇文章在国际一流期刊成功发表。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表示,转化方面不用传统的实验室做完、再慢慢一步一步地转;希望通过协同创新,把粤港澳的企业吸引进来一起来做成果转化,用快速的方式推向市场。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来自很多国内著名的高校、科学院,也有来自港澳的一些大学,这些团队设计的材料包括一些很实用的核心材料、先进的量子材料等。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解决高新技术“卡脖子”问题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设计图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认为,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因为信息产业、人工智能,包括生命健康等等这些新的产业、新的科学技术的研究都离不开关键材料的公关和克服。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解决高新技术“卡脖子”问题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设计图

据介绍,实验室将形成国内顶尖的“全链条”综合性材料科学研究创新集群,提升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发展战略提供支撑服务的重要抓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