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匈奴相持的时候,当时有一个人不相信宿命,那就是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达到目的,后来随同李广出兵匈奴吃了败仗被剥夺了爵位的张骞。 张骞在自己疲惫的身心稍显舒缓后,又在某一天向汉武帝献计,要求派出使团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结盟,砍断匈奴的“右臂”。稍加思索后,汉武帝批准了这一建议。 使团的领袖当然还是心不死、胆奇大的张骞。

张骞二使西域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率领300人的庞大使团二使西域。因为占据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已经直接与西域接壤,所以使团顺利到达了乌孙。 张骞受到了昆莫的热情欢迎,如同外交辞令中常说的那样,宾主进行了热情友好的谈话。张骞建议双方联合夹击匈奴,许诺在战后允许乌孙回祁连山旧地居住。但乌孙距匈奴近,大臣皆畏惧匈奴;距汉朝远,不知汉之大小,因而不敢下决心与汉朝结盟,更不愿盲目东归。据理力争已没有任何意义,张骞再一次在宿命面前败下阵来。

张骞二使西域

令张骞稍感安慰的是,昆莫派人送张骞的副使分别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条支、奄蔡、身毒、于阗等国。 更令张骞意想不到的是,在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返回长安时,昆莫派数十名使臣携礼陪同,到汉朝长安窥探虚实。 宽阔的大道、辉煌的宫殿、如织的人流令乌孙使臣眼界大开,瞠目结舌,其情其景比张骞的描述有过之而无不及。回到乌孙的使臣们将盛况如实报告了昆莫,使之萌生了与汉朝结盟的强烈欲望。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虽然未能达到与乌孙合击匈奴的目的,但以艰难困苦为代价,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于西域的丰富知识,使汉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沟通了一条通向中亚、西亚和南亚乃至欧洲的陆路通道。

张骞二使西域

此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陆续派使节随张骞的副使来到汉朝。与此同时,汉朝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的丝绸、瓷器、铜镜、铁器,炼钢术、灌溉术、造纸术,桃、梨、杏、姜、桂、茶、白矾、砂糖、樟脑不断西运。西域的植物安石榴、葡萄、苜蓿、胡桃(核桃)、胡麻(芝麻)、胡豆(蚕豆和豌豆)、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芫荽(香菜)、绿豆、波斯草(菠菜)、胡萝卜、无花果、番红花、酒杯藤、茴香、葱等进入中原;动物大宛马、犀牛、狮子、大象、安息雀、瘤牛、大狗、沐猴、鹦鹉、鸵鸟、孔雀、黑貂等传入内地;其他物产包括琉璃、宝石、珊瑚、琥珀、象牙、玳瑁、珠玑、犀角和香料源源不断地传入汉地。

张骞二使西域

无怪乎一位诗人感叹:“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震惊世界的“丝绸之路”通过河西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达神秘的楼兰(鄯善)。自此分出南、北二道,北道自楼兰向西,沿孔雀河至今新疆库尔勒、乌垒、轮台,再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直抵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经且末、于阗、皮山、莎车抵达疏勒。在疏勒又分出岔道,自疏勒向西,越过葱岭,向西南到达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再西行可经安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一带)直达大秦(罗马);疏勒越过葱岭向北,可到大宛(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从此,中华文明伴随着阿拉伯人的驼铃传向西方。

张骞二使西域

丝路的开通及西方国家使臣的络绎东来令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喜不自胜,于是他拜张骞为大行,负责掌管汉朝各族事务。一年后,博望侯张骞因长年在外奔波而病逝于大行任上。 张骞死后数年,出使西域的汉使仍以“博望侯”自称并屡试不爽。这个把戏好比妇女在孩子哭闹不休时说“老虎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