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轰-20露面和服役之前,中国的空基战略核打击体系还得多多依仗老迈的图波列夫轰炸机的后代,虽然轰-6K及其之后的改进型号因为换了涡扇发动机,其性能已经比图-16基本型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该机和B-52以及图-95系列一样,由于隐身性和飞行性能的问题,在未来只能承担空射武器发射平台的任务。轰炸机使用的空射武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其实和水面舰艇上的反舰导弹的发展方向有颇多相似之处:传统的亚音速巡航导弹仍然在继续发展,通过改善气动布局和提升发动机工作效率延长航程,通过采用低可探测外形设计和吸波涂料提升隐身性能——这就是以美国LRASM为代表的技术路线。

作者署名:胡诌施佬

作为一款隐身战略轰炸机,轰-20所涉及的技术和所需要的经验积累毫无疑问都是相当复杂的,虽然在不少军迷眼中这种难度“不就是山寨个B-2”,但一来以21世纪的技术复刻一款B-2本身就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而来解放军对于战略轰炸机的复杂要求也注定了一款纯粹模仿外国型号的飞机无法完全满足国内的需求。与此同时,虽然在隐身材料和气动设计领域我国的技术实力已经于美国相对接近了,但对于战略轰炸机这样巨大的飞机来说,包括机上所需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等设备来说,我国虽然已经有能力解决有无,但距离真正的“好用”还有相当的距离。

▲ 轰-20同样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全面突破,涉及的技术领域也相当广泛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解放军在展开轰-20的相关研制工作的同时,还要在轰-6K的基础上研制一款改进型的战略轰炸机,用于建立专门承担空基核力量战备值班任务的作战部队了。毕竟即使像运-20这样技术相对简单的运输机,在2016年服役之后至今已有三年时间,尚且没有完全形成类似我军伊尔-76运输机部队的全面作战能力,战略轰炸机这种复杂程度更大,技术含量更高,作战使用方式更加复杂,我国也更加缺乏使用经验的武器装备,研制也好试飞也好形成战斗力也好,需要的磨合时间自然也不会太短。

▲ 运-20的批量交付于完全形成战斗力之间,还有着不小的技术差距

战略轰炸机这类装备发展到当代,多少有点陷入了发展方向上的迷茫。无论是美国和俄罗斯,都花了不少功夫在老旧装备的延寿上。这边美国空军对于B-52轰炸机延寿乃至再次换发一直在进行讨论,那边俄罗斯对图-95MS加挂各种新型机载武器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手;对图-160M这款还算新型的轰炸机甚至还在推进其重新生产。

▲ 对俄罗斯来说,战略轰炸机的数量能够增加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相比而言,虽然美国这边已经开始立项研制新一代的B-21轰炸机,但该机较小的尺寸和载弹量与其说是新一代的战略轰炸机,不如说是强调远程飞行和全球到达能力的中型战术轰炸机,其设计和使用更加强调低成本和灵活使用各类常规武器;而解放军在轰-6K系列只能称为“准”战略轰炸机的情况下,轰-20自然要优先填补解放军“真”战略轰炸机的空白。所以未来如果有人拿着B-21和轰-20的主要参数对比的话……大家得留神先把二者的定位差异给掰扯清楚。

▲ 有诸多大佬垫底的B-21的目标与要成为大佬的轰-20自然是大不一样

至于西安这几天有没有试飞新型号,又试飞了什么新型号……施佬只能两手一摊表示根本不知道。今时今日的中国航空工业早已不是上世纪末期那样掰着手指头就能把在研型号给数清楚的状态了,特别是随着各种无人机在解放军中全面的列装与推广,试飞部门接触的机型种类都大大增加。使用低可探测技术并且具备攻击能力的无人机,在未来解放军三军的装备体系中都有不小的需求,自然围绕这一需求会有不少的竞争型号出现,也会有不少型号在起起落落之中逐渐走向成熟。

▲ 毕竟如果飞翼=轰-20的话,那可能国内的轰-20方案得有好大一堆

在轰-20露面和服役之前,中国的空基战略核打击体系还得多多依仗老迈的图波列夫轰炸机的后代,虽然轰-6K及其之后的改进型号因为换了涡扇发动机,其性能已经比图-16基本型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该机和B-52以及图-95系列一样,由于隐身性和飞行性能的问题,在未来只能承担空射武器发射平台的任务。而提升这些飞行平台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其空射武器的进一步发展。

▲ 平台本身技术进步有限,那么机载武器的技术进步就很关键了

轰炸机使用的空射武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其实和水面舰艇上的反舰导弹的发展方向有颇多相似之处:传统的亚音速巡航导弹仍然在继续发展,通过改善气动布局和提升发动机工作效率延长航程,通过采用低可探测外形设计和吸波涂料提升隐身性能——这就是以美国LRASM为代表的技术路线。尽管这类武器在高超音速武器等高技术装备面前显得费拉不堪,但作为投入相对较少,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性能提升较为明显且能够较快形成战斗力的武器系统,当代中美俄都在进行同类装备项目的研制。

▲ 这条技术路线冷战末期就开始发展,至今还在继续进展

至于看起来更加“代表未来”的高超声速武器,则由于其无可比拟的高突防率更加受到重视。当然这类武器本身也有高下之分,从俄罗斯“匕首”导弹系统那样基本可以看作空射版“伊斯坎德尔”,到美国前几天挂飞试验的AGM-183A,再到其他国家研究的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精确打击武器系统,虽然本质上都是使用高超声速弹头的空射弹道导弹,其打击效能却从常规打击延伸到战略核打击,具备执行各种作战任务的条件。

▲ 高超声速导弹自然有很强的突防能力……也有不小的体积

当然,比起亚音速空射巡航导弹,需要固体助推器且尺寸更大的高超声速导弹无论是搭载条件还是发射环境要求都更加苛刻。对于较大型的图95或者B-52可能意味着携弹量的减少,而对于相对小的多的轰-6系列平台而言,这意味着为了使用该弹,轰-6系列需要在整体设计上作出更大、更进一步的修改。

▲ 大家都已经管它叫轰-6N了,大家也应该明白N的含义了

当然,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既然要成为中国空基战略核打击力量的组成部分乃至一段时间里的核心力量,那么射程毫无疑问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硬指标。轰炸机作战半径+机载武器射程能够达到和覆盖部分美国本土自然是对于这一性能最为直观的描述。轰-6系列未来应用的绝大多数改进,包括增加空中加油设备,改进机身保形挂载气动外形等等,都是要为这一关键指标服务的。

▲ 这大型机之间的空中加受油,对解放军也是一个新课题

对于中国空军而言,虽然包括第五代战斗机在内的诸多当代顶尖技术装备的有无问题已经得以解决,大型预警机、大型空中加油机等基于大型运输机的特种机平台的研制也已经见到了曙光,但在正儿八经的战略轰炸机使用也好,一年到头持续不断的战备值班也好,对于解放军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花轿……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轰-6基础上的战略轰炸机,对于解放军的意义同样关键而不可替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