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西安等地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地方的旅游与文化融合程度越高,其旅游线路和产品就越受欢迎,就越能吸引游客,进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呼和浩特市应加快文化旅游融合,笃行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不仅仅是指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包括其他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就是各国家、各地区优先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呼和浩特市应加快文化旅游融合,笃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解放思想,深刻认识文化供给的重要性上做文章。逐步升级的旅游需求,催生极具内涵的旅游供给,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文化供给。良好的文化供给可以充分展示该地区的整体形象、优良传统、文化魅力。北京、西安等地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地方的旅游与文化融合程度越高,其旅游线路和产品就越受欢迎,就越能吸引游客,进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因此,大力提高旅游之文化供给,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更实深度的文化及旅游资源融合上做文章。呼和浩特市旅游基础相对完善,近年来,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在自治区名列前茅。呼和浩特市人文历史厚重,是自治区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来这里积淀形成了祖国北方独特的草原文化,同时又有良好的红色文化资源。几千年来,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古遗迹、古遗址、古建筑及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和浩特市应积极引进、充分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挖掘、抢救、保护中传承和开发现有的有形文化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青城故事,传播青城声音,把丰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例如:以“昭君博物院”为抓手,打造匈奴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以“乌兰夫故居”“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等红色旅游景区为抓手,打造草原红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以“王昭君”“满都海”“阿拉坦汗”“三娘子”“绥远将军”等人物形象、“和林剪纸”“烧麦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打造游客喜闻乐见、具有品牌影响力、可以口口相传的文创产品。

在更暖温度的公共服务上做文章。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势必带来公共服务对象的融合。一直以来,文化和旅游服务的对象各有侧重,前者主要服务本地居民,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后者主要服务外来游客,即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两者之间的界限开始打破,文化和旅游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融合势在必行,不得不行。全市范围,特别是“两横一纵”旅游热点区域,下一步要在城市规划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划及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旅客的需要。可以从基础设施入手,增加、完善其服务旅游、发展旅游的功能,尽快提高其承载市民及旅客的双重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其他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

在更宽广度的协同发展上做文章。经验表明,一个游客的旅途,很少局限在一地,多数是在相邻的几个地方相继游览。当前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的支持及自治区对“呼包鄂及乌兰察布协同发展”的支持,寻求呼包鄂乌榆(以下简称:五地)在文化旅游上协同发展。 五地地缘相亲、人缘相近,有良好的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五地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7处、省(区)级文保单位130处。按国家旅游评级分类,五地拥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43个,3A级景区89个,2A级景区20个。故五地在协同发展文旅产业方面将大有可为。

在更全角度的对内、对外开放上做文章。其一,引进来,利用已有平台加大对外开放。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万里茶道节点城市、丝路名城,呼和浩特市应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中蒙俄经济走廊,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对外开放这篇文章。如:继续做好“中蒙博览会”“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等大型博览会、智库论坛及节庆活动,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对外文化旅游交流新格局。其二,走出去,利用已成熟的作品加大宣传力度。如:利用有相当影响力的《昭君》《马可·波罗传奇》等反映本土历史文化的相关艺术剧作在市外、区外、海外的巡演,探索文化交流项目和旅游活动融合新途径。其三,整合宣传资源,重新定位呼和浩特的文化旅游形象,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大宣传体系。

(贾祎 作者单位: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