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敌人违背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自己就机会可以取胜了。因此战争的经济学原则,就是: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原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在立足于自己不败之后,可以保本,剩下的事就是要取胜,如何取胜,孙武说了:“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这意思是说,善于作战的,总是能够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

取胜就得让敌人犯错误。怎么让敌人犯错误呢?两个字——利害。因为,战争归根结底是利益的驱动。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就更是如此。

所以在战争中,必须考虑成本和效益。或者说获取和损失。损兵折将,一败涂地,血本无归,固然不对。杀敌三千,自损八百,也不合算。因此战争的经济学原则,就是: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原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没有好处,就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

历史上因“主怒而兴师”而遭惨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秦昭襄王再次派白起率军攻打赵都邯郸。白起认为,当时国内空虚,不宜再出师邯郸,虽然长平之战秦军获胜,但却伤亡很大,于是推辞出兵。昭襄王另选他人率军攻赵,却久战无功。昭襄王再次敦促白起出征,白起称病不从。昭襄王大怒,命其带病出征。白起说道:“宁为断头之臣,不做败军之将。”昭襄王终究是不听劝告,执意发兵攻赵,结果大败。

白起身为秦国将帅,久经沙场,对战争的利弊得失最有发言权。他明白第二次出兵伐赵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于是极力劝谏昭襄王不要轻易出兵,可是昭襄王偏偏不听劝阻,结果出师未捷,而且损失惨重。昭襄王的失败是因为他违背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作战原则。

反而言之,可以针对对方的弱点,去威胁、利诱、忽悠敌人。

威胁,就是让他们“因危而战”;

利诱,就是让他们“因利而动”;

忽悠,就是让他们“以为有得”。

只要敌人违背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自己就机会可以取胜了。因为这条原则,可以用于自己,也可以用于敌人。怎么用?用假像帮敌人打算盘。或者让他们觉得有利可图,或者让他们觉得危在旦夕,他们就一定会跟着我们的指挥棒走。当然,帮敌人打算盘,必需同是虚虚实实、半真半假。

《孙子兵法·始计》所谓“能而示之不能”(明明能,但告诉敌人不能),也就是忽悠。

孙膑利用减灶之法骗庞涓就是如此。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也就是说,善于调动敌人的,让他往哪他往哪,给他什么他拿什么。用小便宜引诱他,用大部队等待他。

这就是“让敌人犯错误”的三招:威胁、利诱、忽悠。说到底,就是“兵以诈立”(《军争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