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外汇贡献主要以节约外汇支出和通过出口换汇增加外汇收入两种方式实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 在农业生产中物质投入不断增加, 农业发展对工业产品需求的增长, 不断刺激工业扩张, 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按照中国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理论,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要素、产品、市场和外汇等四大方面的贡献。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农业在这四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中国农业对经济的四大贡献


(一) 要素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要素贡献主要体现在资本贡献、劳动贡献和土地贡献等几个方面。

1、资本贡献。

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 投资严重短缺。面对内忧外患, 中国亟需建立起国家工业化体系。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主导下, 我国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中汲取资金用于发展工业。到1978年, 国家从农业中汲取的积累, 有专家测算大约为6000亿元, 有的专家测算为8000亿元以上。

农业为工业化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 农民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本原始积累。王海涛、卢翔宇用S-S模型对1992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得出的结论认为:1992年以来, 中国剪刀差的绝对值是逐步扩大的, 但是价格剪刀差的幅度呈缩小的趋势, 2010年比1992年缩小5.57%。可见,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仍然存在。研究结果表明, 改革开放之后,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继续为工业现代化积累资金, 农业仍然在为工业做出资本贡献。第二, 低价向农民征收土地。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把土地出让金全部划归地方政府, 这一时期, 政府以较低价格向农民征地, 这个价格与土地进入一级市场的价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价。据统计, 通过其间的价格差, 农民收益减少20000亿元以上。这部分资金间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部分资本原始积累。周振等 (2015) 分析了1978年至2012年, 通过财政、金融机构以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 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大约净流入资金26.66万亿元。

2、劳动力贡献。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向非农业部门,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业部门所需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1978年为28318万人, 到2000年增加至36043万人, 到2016年又减少至21496万人, 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是1978年的75.9%, 是2000年的59.6%, 1979年-2016年平均每年减少0.7%, 2001年-2016年平均每年减少3.2%。与此同时, 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在1978年为6945万人, 到2016年增加至22350万人, 是1978年的3.2倍, 平均每年增长3.1%;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1978年为4890万人, 到2016年增加至33757万人, 是1978年的6.9倍, 平均每年增长5.2%。199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为8673万人3, 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 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 且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4。齐明珠 (2014) 经过研究得出在1991年-2011年间,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使劳动生产率每年平均提升23.9%, 累计使经济规模提升85.5%, 使GDP增长率年均提升1.5%。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 农民工占57.6%, 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 建筑业中占80%。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 农民工占52%。2016年, 第二、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为91.4%6,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为41.2%。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7不可否认两者差额中,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占绝对比重, 至少有3亿人。城镇人口的增加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表现为农村的劳动力贡献。

中国农业对经济的四大贡献


3、土地贡献。

在工业化初期, 城镇面积和规模都比较小。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 城市逐渐向周边农村扩张。为此, 农村贡献了大量的土地要素以满足城市面积不断向外扩张的需要。据国土资源部统计, 1987-2001年, 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 我国现有耕地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 (12172万公顷) 8, 1997年-2008年共减少耕地1.25亿亩。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显示, 2009年20.31亿亩 (13538.5万公顷) , 2016年耕地20.24亿亩 (13492.1万公顷) , 2010年-2016年共减少耕地696万亩 (46.4万公顷) 9。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预计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2004年-2016年, 全国征用土地面积共计20552.2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在1990年为11608.3平方公里, 到2016年增加至52761.3平方公里。1987年耕地占用税收入1.4亿元, 到2016年增长至2028.9亿元。10在农村土地征收的过程中, 既体现出土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又体现出土地所包含的资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中国农业对经济的四大贡献

(二) 产品贡献

1、农业具有提供粮食、农副产品以及工业加工原材料的基本功能。

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 中国农业连续登上几个台阶, 一举告别了中国农产品短缺的历史, 并在几个不同时期表现出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的结构性过剩。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粮食生产总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迅速发展, 相继跨越几个台阶;近年来,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2013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2千亿斤, 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斤, 是1978年的两倍, 并实现了从2003年以来的“十二连增”。 (2016年粮食产量为12325亿斤, 比上一年有所减少) 11同时, 不仅产量不断增长,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连续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2017年上半年合格率达到97.6%。

中国农业对经济的四大贡献


2、农业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原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作为主导部门, 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 约有30%直接来自农业, 轻纺工业占80%以上。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万亿元, 占制造业比例为19.6%13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重要民生产业。还有一些工业部门虽然不直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 但它们依赖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那些部门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农业品的生产规模及其增长决定了工业品的生产规模和增长。农业的产品贡献, 支撑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 (1)

(三) 市场贡献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农村必然是国内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农业人口需要购买服装、日用品等生活资料;而农业的扩大发展需要化肥、农药、除草剂、农业机械、及房屋建筑材料等生产资料的消费。1978年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高达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65%。2016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503亿元, 增长10.9%,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4.0%, 增速自2013年以来保持快于城镇态势14。经济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增加了强大的需求拉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 在农业生产中物质投入不断增加, 农业发展对工业产品需求的增长, 不断刺激工业扩张, 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至2016年的10752元, 扣除价格因素, 是1978年的12.5倍。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29.8元。1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费大幅提升。全国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末的884.0万吨增长至2016年末的5984.1万吨。1978年末, 全国大中型拖拉机55.7万台, 小型拖拉机137.3万台, 共193.0万台;2016年末, 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45.4万台, 小型拖拉机1671.6万台, 共2316.0万台16。农村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不断扩大, 进一步成为拉动相关工业品制造业的强劲动力。

中国农业对经济的四大贡献


(四) 外汇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外汇贡献主要以节约外汇支出和通过出口换汇增加外汇收入两种方式实现。

1、节约外汇支出。

通过本国生产的粮食、农副产品及原料等农业产品满足国内消费, 以此减少或者替代进口, 从而节约了大量外汇, 减少了外汇从本国流出。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对外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节约外汇支出方面。

2、增加外汇收入。

一方面, 在工业化初期, 国家工业基础薄弱, 急需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及高水平的生产技术, 因而需要大量外汇。在外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 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外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级农业产品的出口换汇。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大部分工业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不高, 国际竞争力较弱, 农业的出口创汇是平衡我国外汇收支的重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2003年之前, 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顺差, 2004年开始才出现逆差, 国家主要靠农产品出口获取外汇来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同时,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纺产品的大量出口, 成为国家获取外汇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加入WTO后, 以农产品加工品为原料的纺织品出口成为我国出口产品和外贸顺差的重要贡献因素。2015年, 食品行业主要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901亿美元, 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为42.4亿美元, 其中, 出口金额471.6亿美元, 下降2.5%。172015年纺织服装行业出口额2630亿美元, 贸易顺差2398亿美元,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由1992年的246.2亿美元增加至2015年的2733.9亿美元,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额由2000年的5035.76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23649.14亿元18。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企业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 出口产品中初级农产品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 但始终占有相当比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