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中国1000年」之八十五:太子的危机

他生于公元前128年。前一年,他的舅舅卫青攻破龙城,占领了朔方之地;再往前一年,他父亲的正妻陈皇后以巫蛊之术加害他的母亲,事败被废。

这一年,他父亲已经29岁了,身为皇帝而无子嗣,这使得一些诸侯认为他父亲的皇位后继无人,不由得蠢蠢欲动。因此他的出生使他父亲极为高兴,令当时的名士东方朔作赋纪念,又为主管婚育的古神句芒修祠祭拜,还封他的母亲为正宫皇后。

七年后,他被立为太子。

他叫刘据,他的父亲是皇帝刘彻,他的母亲是皇后卫子夫,他的舅舅是大将军卫青,他的表哥是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

他父亲先后延请“万石君”石奋的儿子石庆、周勃之孙周建德及赵夷吾之子赵周为太子太傅,庄青翟和石庆之子石德为太子少傅,还有与董仲舒齐名的瑕丘江公为私人教师。

刘据成年后,喜爱招揽天下有识之士。虽然刘彻不喜欢臣子结交宾客——而且太子招揽门客也是历代天子之大忌——但仍然在长安城南门外,修建了一座苑囿,取广博观望之意,取名博望苑,作为他的成年礼,让他专门用来招待宾朋好友。

宫内的父皇慈爱、母后宠溺,在朝有舅舅卫青权势涛天,在野有慷慨之士立誓效忠。

这些年,他是快乐的。

但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他母亲十余岁入宫,入宫十余年才生了他,现如今又是二十年过去,弹指芳华,当年的绝世美女,已然半老徐娘。

而他的父亲身为皇帝,最不缺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妃嫔,比如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齐怀王刘闳之母王夫人、燕王刘旦之母李姬,以及后来的勾戈夫人赵婕妤等等,一个个都有倾城之貌,绝世之姿。在岁月将卫子夫的青春夺去之后,刘彻的宠爱渐渐转移到了她们身上。

当皇帝的身影逐渐消失在皇后宫中之后,卫子夫紧张起来。和刘彻做了三十年的夫妻,她很清楚刘彻的脾性:他如果喜欢你,可以给你想要的一切;他如果不喜欢你,他就拿走你最在乎的一切,包括你的性命。

如果她仅仅是皇后也就罢了,皇帝不喜欢她,她可以安于天命,当好失去了皇帝的皇后;但她不能安于天命,因为她还是太子的母亲,她可以失去皇帝,但她不能失去太子。

刘彻查觉到了她的不安,便让卫青转告她:我绝无易储之心。

刘彻虽然对皇后失去了兴趣,并且太子行事仁慈宽厚、温和谨慎,完全没有自己期望的那样精干。但刘彻是个非常理性的人,他很清楚,这么多年来,他改革内政,征伐外夷,劳师动众,已经是民怨沸腾。如果他的继承人还像他这样接着干下去,大汉帝国必然会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而他的儿子性格仁厚,将来继承皇位以后,肯定能休养生息,安定天下。

所以,当儿子劝他不要再大动干戈、征伐四方时,他总是笑着说:我把艰难的事情做了,你将就可以更安稳一些,不也挺好吗?

挺好吗?或许吧!

刘彻对刘据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出巡开始,这么多年来,他只要出去,后宫事务都会交皇后卫子夫处理,朝政之事则都由太子刘据做主。除了一些非他决断不可的大事,一般事情他连问都不问,完全凭这母子俩相机处理。可以说,这二十多年来,他给了刘据极大的主政空间。

刘据也不负父亲所托。刘彻在朝时,他安安分分地当好太子;刘彻出巡时,他兢兢业业地主持朝政。

按说刘彻严峻,刘据宽厚。这父子俩一严一宽,似乎很符合刚柔并济的主政要旨。但事实上,让太子出宫主政,是刘彻这一生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这是因为刘彻处事严酷,多用严酷之吏,行严酷之法;而刘据则待人宽厚,多用宽厚之臣,行宽厚之法。结果就是宽厚之臣附拥刘据,而严酷之吏则处处诋毁刘据。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严酷之吏未必是草菅人命的坏人,而宽厚之臣也未必是一心家国的良臣。所以,不必要一听说刘据宽厚仁慈,那么支持他的就一定是好人,反对他的就一定是坏人。

如果一个普通人心地善良,待人宽厚,那么我们说这是一个好人,这没什么毛病。但身为主政一方的官吏,所谓宽厚,难保没有尸位素餐之流;所谓严酷,其中自然也有清明干练之人。

但行事到底应该宽厚好还是严酷好,其实这不由得那些大臣们自己,而是由皇位上的那个人说了算。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属。

现代社会每个企业都在讲企业文化,有的企业文化能说厚厚一本书。每个新入职的员工,第一件事就是要熟悉企业文化。如果你认同它,那么你就得把自己改造成企业文化需要的那个样子才能融入到企业里;如果你不认同它,或者不能融入它,那你就只能主动或被动走人了。

而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归纳起来其实就一句话:老板是什么样子,企业文化就是什么样子。

比如军人出身的老板,他的企业文化就会要求员工雷厉风行、目标导向等等,那种行事干练、能出成果的人往往会得到老板的青睐;而有文人情节的老板,他的公司里就会到处挂满各种文人字画,有文化修养的员工相对会更容易升职;还有些大老粗出身的老板,就会更喜欢用跟自己一起打拼起来的人。

刘彻本身就是比较严苛的人,所以,给他打工的人,自然也会按照他的喜好来改造自己。而这种人,自然不会讨太子的喜欢,同样,他们也不会喜欢太子。

所以说,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无论是忠于刘彻的人,还是附拥刘据的人,都无可指责。

但对于刘据而言,附拥他的人未必能帮到他,忠于刘彻的人则一定会反对他。

这很好理解。忠于刘彻的人都是因为是融入了当今皇帝主导的企业文化,才飞黄腾达、一步登天的,而太子主导的企业文化和当今皇帝完全是两个路数。现在皇帝垂垂老矣,过不多年,太子一旦登基,那可真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所以,如果能够让皇帝换个太子,那才真的是天下太平,其乐融融了。

刘彻的儿子不算多,除了刘据,比较年长的还有王夫人的儿子齐王刘闳,李姬的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

只不过,这哥仨早在十几年前,就被霍去病等人上书以诸侯王必须就国为由,撵到封地去了。并且他们没什么外援,所以也就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了。

但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和更小一点的赵婕妤生的儿子刘弗陵就不一样了。

李夫人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妹妹,而李广利有军权在手。所以,有些对太子不满的人就把目光盯上了刘髆,比如丞相刘屈氂。

赵婕妤是刘彻最宠爱的妃子,刘弗陵是刘彻最小的儿子,并且刘彻还把刘弗陵喻为尧帝。所以,还有些人就把目光盯上了刘弗陵,比如刘彻眼前的红人江充。

而刘据最大的依仗卫青、霍去病早已去世,姨夫公孙贺满门被斩,母亲卫子夫遭受冷落。所以,他实际上成了当前势力最弱的一方。

所以,当那些人看到刘彻亲自提就的“尧母门”的匾牌,悬挂在了钩戈夫人赵婕妤的宫门上时,他们以为,搞太子的时机来临了。

刘彻长大后就和父母分家单过了,而卫子夫年老色衰,所以刘彻也很少再去看她。这一家三口算是各过各的。但刘据很孝顺,经常去后宫看望母亲。有一次,他在后宫待的时间长了点。就有个叫苏文的太监跑去刘彻那里告了他一状,说他调戏宫女。

这个事情听起来很小,但要认真起来就非常严重。因为皇宫里的宫女都是皇帝的女人,所以太子调戏的是宫女吗?不是,他调戏的是自己亲爹的女人。所以这个事情一旦坐实,就是极为严重的罪名。

有人可能会奇怪,太监苏文告这个状就不怕刘彻认真查吗?如果查出来他是诬告,那不是要掉脑袋的吗?

首先,这种事皇帝一般是不会查的,因为无论真假,一旦闹大了,都是后宫丑事;另外,苏文敢告,就不怕查。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一股势力,这股势力在后宫找个宫女配合苏文演一出戏并不难。

所以,按照他们的设想,刘彻一定会勃然大怒,然后把太子叫过来大骂一通。如果太子不服,以刘彻的脾气,必定会一查到底,然后他们再安排个宫女和刘据对质,最后事情彻底闹大,皇帝无法收手,就有可能把太子交延尉处理。到时候,他们就可以举杯庆祝了。

但他们都太小看刘彻的智慧了。刘彻听了苏文的报告之后,一不叫太子来对质,二不大动干戈去调查。他只是轻描淡写地下了道命令:将太子东宫里的宫女人数增加到二百人。

苏文懵了,江充也懵了。他们的第一次攻击,就这样被深知儿子秉性的父亲给拦了下来。

后来,刘彻生病,派太监常融去召见太子。

常融是苏文一伙的,但却没有苏文聪明,他以为这又是一次打击太子的机会,于是去东宫宣召回来之后就对刘彻说:太子听说皇帝有病,不由得面露喜色。

刘彻默然无语。等刘据来了以后,刘彻发现自己的儿子脸上带着泪痕,明显是刚哭过,但在自己面前却是有说有笑。这下他什么都明白了:儿子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而流泪,但又不想让自己担心而强作欢颜。

于是,他当即下令将常融处死。

常融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谎也是有技巧的。谎言的内容首先要保证具备合理性,但最重要的,则是一定要保证在谎言有效期内,对方不会、不能或不想查证。

比如苏文的谎言就属于典型的不能查、不想查,而就算查了也有弥补的空间。可常融这个谎言固然做到了逻辑上的合理,但他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人性。

就算是普通人,突然听闻已过花甲之年的父亲生病,也会生起焦虑之情,更何况刘据本就是至孝之人。

刘据用他的孝心戳破了常融的谎言,刘彻也没有辜负儿子对他的信任,他用常融的脑袋告诉朝中众臣:老子没有易储之心,你们不要瞎搞。

警告似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后没人敢在刘彻面前抓太子的小辫子了。就连太子的属下在驰道上驾车被抓,江充也只是按律将其扣压,然后如实禀告了刘彻了事。并没有借题发挥,趁机给太子扣帽子。

直到公孙贺父子等人因巫盅案被杀,江充突然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

此时刘彻已经六十六岁了,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再加上巫盅案对他刺激颇深,忧愤之下,竟然病了,从此之后精神恍惚,记忆力大减。

江充趁机上奏,说您这病全是巫术害的,说明还有人在作法咒您,应该继续彻查。于是,刘彻就以江充为特使,负责彻查巫盅案。

之后,在江充的鼓动之下,这个案件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破除迷信活动的全民运动,但凡被指认为使用巫盅之术害人的,一律杀头,最后因此案被处死的达数万人。

从古至今,这种发生在和平年代的运动式的狂潮,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由一系列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开始,在一群别有用心的人的助推下,席卷中华大地,然后带走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生命。

眼看着案子越搞越大,牵连越来越广,死得人越来越多,江充知道,发出最后致命一击的时候到了。

他先是指使一个胡人巫师散布消息,说损害皇帝健康的那道盅气其实就在宫里,不将这道盅气除去,皇帝的病就不会好。

刘彻听说之后,就命江充进入宫禁之内挖掘所谓的盅气。于是,江充名正言顺地带着拆迁队对皇宫大内进行了大肆破坏,各处地面都被他挖了一个遍,做到了真正地掘地三尺。在这个过程中,他重点关照的区域有两处:皇后宫和太子宫。直挖到皇后和太子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了。

然后,他放出话去:在太子宫找到的木人最多,还有一条写了大逆不道言论的丝帛,这个事一定要奏闻皇上。

刘据听说之后,连忙找来自己的老师石德,问他怎么办。石德也㤺了,他是眼睁睁看着凡是与巫盅案有牵连的人,无论如何都难逃一死。现在太子也牵扯其中,而他是太子太傅,如果太子完了,那他也是必死无疑。为了自保,他给刘据出了个主意:这个事情无论是江充栽赃给你,还是你自己干的,都不重要了,因为只要江充想要对付你,你都解释不清楚。而皇上在甘泉宫养病,生死未知。我建议你以太子之名,假传圣旨,捕杀江充。否则,当年的扶苏就是你的下榜样。

但刘据还是有点不敢,他决定自行前往甘泉宫,亲自向父亲解释。

可是江充怎么可能放他去和刘彻见面?他把一件巫蛊案搞得翻天覆地,等的就是现在这一刻,所以,他不断以特使的身份逼着刘据承认以蛊盅之术意图谋害圣驾。

刘据虽说老实,但并不迂腐,他知道,如果自己再耽搁下去,没准江充还会采取其它措施。所以,他采纳了石德的谏言,派出门客,冒充皇帝使者,将江充等人一举拿下,然后亲自监杀江充,又将散播谣言的胡人巫师烧死在上林宛中。

在我看来,江充搞这么大,最想看到的应该就是太子生出惊惧之心,在面对自己的逼迫时,奋而以武力对抗,这样他就有真实的理由指证太子谋反。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石德的建议正中他的下怀。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看起来浓眉大眼、老实厚道的太子竟然采取了假冒圣旨这一招,结果还是自己丢掉了性命。

紧接着,刘据下令打开武库,调动长乐宫的卫卒,开始对长安实施戒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