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拉开帷幕。今年东博会上,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在“身后”张开一对“后翼”,与北端的“朱槿花”遥相呼应,一同迎接四方宾客。15年来,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随着东博会一同成长,周边建筑、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历经15载,这朵“朱槿花”已花繁叶茂。

  ▲2018年,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身后”张开一对“后翼”,与北端的“朱槿花”遥相呼应。 豪生大酒店供图

  朱槿初开 东博会花落南宁

  如今,来南宁的游客都爱去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拍照“打卡”。在这里,一朵巨大的“朱槿花”依傍着漫山绿荫,像一块温润白玉镶嵌在城市中央。这座建筑从诞生之日起,便因其别致的造型,成了南宁市的地标,后来更是成为了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

  2002年,机器一声轰鸣,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工程项目破土动工。项目承建方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这块地方,沟壑交错,野草纵横,还是一片荒凉的山林。经过500余天的连续奋战,这项11.21万平方米的工程项目终于顺利完工。

  2003年10月23日,以南宁市市花朱槿花为主要外观标志的建筑——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向世人揭开了美丽的面纱。这朵“朱槿花”依山而建,十二边形组成的拱顶层次分明,流淌着活泼的韵律,象征着生活在广西土地上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十二个世居民族。这天,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也迎来了它“生命”中的第一场展会,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416家企业、院校参展,大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涌向这里,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这座美丽建筑。

  彼时,会展业正兴起,南宁原有的广西展览馆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出现,为南宁市的会展经济注入了强心剂。

  也是这年,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配以一流现代化的会展场馆设施,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权“花落”南宁投下了重重砝码。

  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此后每逢金秋时节,“朱槿花”下便云集中国和东盟各界政商。贸易投资活动、会议论坛活动……将南宁这座城市渲染得越发生机勃勃。

  

  “槿”上添花 改扩建后增风采

  随着展会数量逐年上升,会展规模逐年扩大,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在运行了10余年后,其规模与配套设施已无法适应南宁会展业飞速发展的要求,展位与配套功能不足,展览期间交通不畅,停车空间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

  为更好地服务东博会及各类高规格展会,吸引更多的国外参展商到南宁参观交流,提升南宁形象。2014年12月底,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主要为A、B区建设及配套工程)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

  施工人员回忆说,当时工程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一边变更,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会展中心地处南宁市区的繁华路段,周边交通复杂,基本无施工场地、材料加工场地。项目施工人员最终于2015年3月才进场开始施工。此时,至8月底的有效施工时间仅有5个月。

  那段时间,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这个大工地,成为南宁最忙碌的地方之一。到了工程建设后期,几乎每天都有4000多人在现场施工,日均浇筑混凝土在3000立方米以上,夜间的51盏照明灯,把整个现场照得亮如白昼……

  2016年8月底,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完毕,会展中心A、B区建设所在的地块全面封顶。同年9月11日,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新启用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金桂花厅拉开序幕,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气。

  完成改扩建的会展中心A、B区依山而建,与朱槿花主体建筑连成一体,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彰显绿城特色。会展中心广场上,设置了生态驿站、山水画廊、咖啡馆等,新增的“慢行系统”使大家在各场馆间往来时放慢脚步,享受沿途风景,免遭日晒雨淋之苦。

  在迎宾厅大堂两侧,古朴的大门打开,便是今后每年东博会开幕式的主办区域——金桂花厅。该厅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可容纳2500多人参加开幕式大会,展厅配备同传设备、媒体转播设备、LED电子大屏幕等,根据会议进程的不同阶段,现场可调节8种不同的灯光模式。

  一位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回忆,就在A、B区建成的5个月前,这里仅仅完成了主体建设,里边都是毛坯房,所有装修还没展开,以至于当年4月,东盟客人参观完施工现场后,非常疑惑地说:“几个月完成这里的装修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总不能在毛坯房里开博览会吧。”

  然而,数月之后,“不可能”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成为了“可能”。工作人员介绍说,当时不仅要展开水电布线、室内外装饰、消防等作业,制作安装完成7万平方米空调通风管道、8.5万米喷淋消防管道、57部电梯,还要安装5.6万平方米大跨度玻璃幕墙,其中位于B区主入口圆弧处防弹玻璃幕墙施工面积和防弹等级还是广西首例;接待大堂则采用天然大理石山水画及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铜鼓浮雕作屏风;峰会主会场、新闻中心墙面采用超微孔仿木纹吸音铝方通……高精度的装修,完美契合该工程空间大、跨度大的整体效果。

  花繁叶茂 “双翼”驱动飞更高

  对“朱槿花”的“培育”没有停下脚步。

  2015年正式开工建设的会展中心改扩建项目,建设周期跨越了三届东博会。

  2017年,第14届东博会上,新的区域E区展厅首次投入使用。这个区域有项傲人的记录——采用室内无柱展厅的建筑模式,在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型建筑中是最大的。E区展馆的投入使用,使得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新增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达到10.2万平方米。也是这一年,东博会首次设立“一带一路”展区,来自澳大利亚、韩国、斯里兰卡等多国企业前来参展。

  至此,会展中心整体建筑面积达到了46万平方米,展厅增加至21个。

  2018年8月,南宁市民惊喜地看见,华灯初上,在“朱槿花”的身后张开了一对“翅膀”。这对“翅膀”位于南宁国际会展中心F区,据建设方介绍,“翅膀”由两座大楼组成,以简洁有力的钢构加张拉膜,塑造出绿叶的形态,与“朱槿花”遥相呼应,寓意花繁叶茂。

  如今的会展中心已经蜕变成能够提供足够的会议、住宿、餐饮、商业等综合服务,同时又能独立运营,功能齐全的集休闲、旅游、消费、会展服务为一体的超大型会展建筑群。加上目前已建成贯通的六条支路,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与周边以红林、航洋、万豪、万象为主的商业圈,以民歌湖酒吧街为主的休闲娱乐圈,以及石门森林公园等充分融合互通,打破了其原来的“孤岛效应”。会展中心片区原本单一的会展功能,也逐渐转变成为多业态综合运营的南宁国际会展商务圈。

  经过15年的建设,东博会永久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如一棵朱槿不断开枝散叶,开出满树繁花,向远道而来的宾客无声地述说这座城市的魅力。

  相关链接

  目前,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共分7个板块,最北端靠近民族大道与会展路相交处为A区,是办证大厅。沿会展路往南向上坡,依次是B区和C区,分别为会议大厅、新闻中心和行政综合楼。C区西侧、朱槿花厅南侧是D区,东博会的商品展览主要在这里展出。D区南侧为E区,为展厅与餐饮区。F区位于会展中心的最南端,分东西两翼,东边为会展豪生大酒店,西边为东博会秘书处办公大厦。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雷倩倩 通讯员 曹立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