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时代的变迁,个人的经历铸造了今天的我。无从后悔,无可自得,自己无法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倒是可以作为别人的借鉴,蓑草乃新苗之肥。

——吴冠中

今年是吴冠中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画坛巨匠,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收藏市场,“吴冠中热”再度涌现。从北京到浙江,再到上海、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几乎所有与他曾有过密切交集的地方,都将与其相关的纪念展和活动提上日程。从今年年初开始,各大拍行便荟萃吴冠中各时期的油画以及水墨精品,相继推出吴冠中作品拍卖专场。最近,中国美术馆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了“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向这位“人民的艺术家”致敬。

通过回顾吴冠中在艺术与市场方面的成就,来综合解读这位在当下依然保持话题热度的人物,看他如何在争议中融合中西、如何以卓越的创造力来推动中国画的当代转型,以及他的为人为艺对当下从艺者的启发。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小学时代的吴冠中

吴冠中在自述中说,哲人庄子用“方生方死”对生命做出了最艺术的表达,而作为当代中国美术界的传奇人物,吴冠中从出生起,似乎也注定了要对生命做出艺术的表达。

与五四运动“同庚”

100年前,吴冠中诞生于江苏宜兴,正是这一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似乎也意味着吴冠中对艺术的创新和探索将贯穿于其一生。

今年,文化界在为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做各种专题报道的同时,美术界也为纪念吴冠中而将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提上了日程。其中,由中国美术馆与清华大学在4月底联合主办的“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已经在中国美术馆落下帷幕。面对吴冠中与五四这一话题时,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认为,吴冠中的思想和艺术是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语境中孕育而生的。他说:“五四运动并不是指1919年5月4日那天或是那一年所发生的事情,而是前可以追溯到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后可以延展到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左翼思潮的兴起。吴冠中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他的思想中流淌着五四运动的血脉,追求自由的艺术精神贯穿于其创作意识的始终。”

上海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艺术家李磊认为,把吴冠中和“五四”精神结合在一起观察是非常有意义的。“吴冠中不仅是中国现代美术的代表,更是追求真理、矢志爱国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思想和行为与五四精神一脉相承。”

吴冠中曾经说过,他的一生就是做两件事:一是油画的民族化,一是中国画的现代化。他觉得自己背负了一种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创作美术作品,更是要通过美术和美育来启发民智、改造民性,这个理想跟鲁迅先生所倡导和推动的精神是一致的。李磊认为,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更迭中,吴冠中是用思想和艺术的高度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毕生的使命。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吴冠中和林风眠,右为林风眠义女冯叶 1990年

毕生探索“形式美”

吴冠中在艺术上一直主张“形式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向是主题先行,绘画成了讲述内容的图解,完全丧失了其作为造型艺术的欣赏本质。他表示,绘画的美主要依靠形式构成,在绘画中必须讲形式;否则就是不务正业。但是,从艺术与社会的角度而言,吴冠中几乎没有过重大历史性和反映社会问题的创作,一些人也因此认为“形式美”就是“花瓶”,认为“形式美”不过是回避社会思考的“贫血艺术”。

对于该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在中国美术馆纪念吴冠中百年诞辰作品展的艺术沙龙上发言认为,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隆重推出的3位艺术家马列维奇、康定斯基和夏加尔举例说明。他说,这3位艺术家都不创作反映重大社会历史题材的作品,但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俄罗斯人的骄傲?是因为这3位艺术家对世界艺术史做出了贡献,他们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的角度、视野和通道,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发现了世界还有另一个我们没有看到的秘密。而吴冠中之所以能成为人民艺术家,也是因为他用独立自由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认识世界的视角。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吴冠中和李政道出席科学与艺术国际研讨会 2006年

吴冠中的“形式美”,是在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追求相似的情况下诞生的。所以,在刘巨德看来,“形式美”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花瓶”,而是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形式可以非常凝练、非常深刻地把内容加以升华,使之更加有境界,它象征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魏祥奇认为,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形式美”和“抽象美”可能会觉得比较简单,但在1979年至1980年后,吴冠中提出这些观点是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因为这些观念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遭受整个美术界保守力量的批评。正如吴冠中当时所说:“有鼓掌的,但毕竟攻击者众,我成了众矢之的,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步了普罗米修斯的后尘。”

至今,仍有很多人对吴冠中艺术的认识存在分歧,有研究者认为“形式美”和“抽象美”的论述至关重要,可谓是中国现代水墨艺术、抽象水墨艺术的肇始,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吴冠中的艺术过于接近欧洲现代艺术的形式美,在笔墨表现上较为寡淡,缺乏中国传统笔墨厚重的质感。“但毋庸置疑的是,只要我们回顾这段画史,都需要从吴冠中的艺术谈起,因为他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新格局。”魏祥奇对记者说。

李磊认为,“形式美”不论是从文化史、艺术史,还是从绘画本身,都意义重大。吴冠中所倡导的“形式美”是基于三个要素:第一,20世纪中期的中国在美术发展中对“形式美”的认知不够,甚至是忽略和打击,要以“形式美”来解决美术创作中的许多问题。第二,“形式美”具有独立的意义,它在艺术规律方面的问题不解决,艺术创作便难以提升。第三,“形式美”对于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意味着美术思想的解放。

吴冠中在绘画上不仅强调“形式美”,还强调生活和人性中的真善美,要通过“形式美”来表达人性和生活中的真善美。“‘形式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也是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可以反复阅读的原因。”李磊说。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吴冠中《五台山佛光寺唐塑》纸本水彩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至于历史性的主题创作,在之前被称为历史画创作,“近十几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创作了很多巨幅作品,但是公众对这类作品似乎并不待见,因为这类题材有不少作品的创作思路非常单一,尺幅通常巨大,多为一些或站立或战争场面等类型的群像。”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对记者说,着眼今天,主题性创作观念也应该有所改观,在形式上不能总以同一种模式、同一种思路来创作,应该既有画上句号的事件,也有正在发生的历史,或是可能还会继续生长的历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谷泉也表示,主题创作形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要涂抹人物大全景。吴冠中的一些风景油画作品如《长江三峡》《雪山》等,同样可以看作是主题创作。他说:“今天一些人觉得吴冠中的作品‘小清新’,但不应该忘记这些作品在过去是力量感十足的——封闭的文化环境让‘形式美’如同利剑一般让很多人开始正视绘画的问题。”

虽然吴冠中的艺术很少有重大历史题材或者是直接反映社会问题的创作,但在魏祥奇看来,其作品《春雪》《任逍遥》中所展现出来的时代象征性,有着超越一般性历史性绘画的价值和意义。魏祥奇介绍,在本次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中,吴冠中描绘的《都市之夜》,是他们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作品展等一系列重要主题性展览的必展作品,这也说明吴冠中的艺术不仅没有脱离时代,而且与时代紧密联系。

美术界的“言论战士”

20世纪的中国美术界围绕着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民主与世界等命题,几代艺术家都在为之不懈努力,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吴冠中在艺术理论的探索上也发表了很多备受瞩目、具有争议的观点。

譬如20世纪80年代,他发表关于“形式美”“抽象美”以及《笔墨等于零》等的观点和文章引起了美术界的轩然大波,其中,《笔墨等于零》这篇文章更与张仃引发了“吴张之争”。至今,但凡提起与“笔墨”相关的议题,这篇文章或者说“笔墨等于零”这句话依然会被拿出来当“反面教材”,不少人认为他否定笔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在李磊看来不免有些断章取义,“实际上吴冠中在这篇文章中揭示了艺术审美的客观规律,他强调要在文化和艺术的范畴中谈论笔墨;否则,孤立的形式主义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在当年的这场“内容与形式”的争论中,主流风尚是内容为王,另外较中庸的说法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但在应金飞看来,“笔墨等于零”抑或“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都是指画面本体高于一切,以今天的评判标准来看,一件艺术作品是否具备艺术水准,实际上跟内容没有关系。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吴冠中《夜咖啡》 油画 1989年

吴冠中生前特立独行,不仅发表了以上引发关注的艺术理论,还以敢说真话敢批评而闻名,但为何在他逝世后的多年间,跟其相关的收藏和研究从未中断过,而他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话题度。对此,谷泉指出,这是因为吴冠中洞悉中国社会。“在大家都保持沉默的时候,他愿意挑起话题。虽然显得比较激进,但引发讨论即达到目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近徐悲鸿,远林风眠、吴大羽。他晚年的一张照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画家骨瘦如柴,却依旧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所以,一以贯之的抒情只是外在,内心火热才是吴冠中的本质。”谷泉说。

李磊认为吴冠中的某些观点虽然振聋发聩,但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树敌,他是基于个人的认知和理想,把艺术的本质和社会发展中向善的东西揭示出来。他说:“吴冠中之所以能够成为话题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艺术创作、艺术思考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因为他有很强的文化表达,比如他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学价值。也正因为他是一位全面的文化探索者,在变革的时代中呈现出来的很多观点对时代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他是一个可以不断挖掘的文化矿脉,他的思想和艺术也必然会被很多人关注、研究和追捧。”

另外,吴冠中还曾就全民的审美问题发表过多次言论,不止一次地指出中国的“美盲要比文盲多”。他说:“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将变得粗俗不堪,无聊至极。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伴随的是无趣的人生和创造力的枯萎。”对于提倡精神文明的今天,吴冠中所言对于建设当前文化艺术环境的意义重大。

李磊分析,作为一位文化的思考者和践行者,吴冠中当年指出“美盲比文盲多”,是跟国家长期积贫积弱的国情有关,忽略了以美和人格养成为主导的素质教育。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吴冠中呼吁要加强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在文化、美育方面的投入和建设非常多,对各个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进行免费开放,文化的开放也涌现了大量的美术馆,给大众在审美教育和欣赏方面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性。李磊说:“这不仅是国家整体进步的象征,也是吴冠中这一代的文化之士不断呼吁和推动的结果,他们为下一代人的素质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谷泉看来,中国文化总是有一股保守势力在暗流涌动,吴冠中的许多敲打显得尤为珍贵。“我们需要有更多像他这样敢于说话的人,不仅过去需要,现在也需要。对于中国这样巨大的国家而言,只有持续保持开放的态势,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艺术创作作为风向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谷泉认为,审美教育既依赖于美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又不能过度夸大这个劳作的功效,单单靠宣传、灌输、教育、限制,作用十分有限。因为美在人群中蔓延,更仰仗社会的全面进步。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吴冠中《春风又绿江南岸》 纸本水墨设色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继承林风眠、吴大羽衣钵

20世纪以来,很多美术青年希望通过融合中西,为中国画的现代化之路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吴冠中亦不例外,他曾称自己“怀着异样的中西结合之胎”。在早年杭州国立艺专绘画系求学时,他兼学中西,白天画西画,晚上画国画。后来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专攻西方现代艺术,晚年则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化齐头并进,水陆兼程。

在中国画的现代化探索方面,他深受林风眠、吴大羽两位先生的影响。在魏祥奇看来,林风眠、吴大羽皆是吴冠中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因为他们三人都是留学法国,艺术理念一脉相承,对欧洲现代主义绘画的理解和认识很深刻。同样,林风眠、吴大羽可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他们对于现代艺术的呼唤不是纯形式上的,而是带有思想解放意义上的新方向。”

“毋庸置疑,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方面,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是3位重要的代表。可惜的是,林、吴二位先生生不逢时,活跃于20世纪中期的他们所倡导的艺术理念跟当时社会的现实需求有很大距离,与现代艺术相关的探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否定。但是,他们很强的现代性和审美意识深刻地影响了吴冠中,在思想上,吴冠中先生继承了两位老师的衣钵。”李磊对记者说。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吴冠中《太湖鹅群》油画 197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对于林风眠和吴大羽现代艺术探索的长时间中断,魏祥奇指出,吴冠中在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回归现代主义艺术,也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得以更好地理解林风眠和吴大羽的艺术。相比之下,林风眠和吴大羽更多是为艺术而艺术,注重形式主义和中国文化中的诗意,而吴冠中则因更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而走得更远。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表示,林风眠对吴冠中最大的影响,应该是对艺术本质问题的关注、对形式规律的探索以及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在林风眠的影响下,他悟到中国传统写意艺术与西方现代表现艺术的融通之处。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依然面临着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时代课题,吴冠中对中西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对艺术形式规律的孜孜以求和对形式美的个性化表达,都对今天的艺术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就林风眠跟吴大羽二人的影响,应金飞认为,他们不仅对吴冠中有所影响,也影响了整个浙江的美术精神。“第一,从历史来看,晚明至今,浙江的美术可以说是半个中国的美术史。第二,浙江的美术一直都走在创新的前列。以国立艺术院为例,自1928年成立,一直以林风眠、吴大羽等人的现代派美术为主旨,在吴冠中这一代得到了传承甚至有所发展,他在追求艺术本质的同时,力求从观念上进行更新,与时代同步。”应金飞说,在中国画的革新方面,从“新浙派人物画派”到后来的“星星画展”“85新潮”都对整个浙江的美术发展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所以,吴冠中不仅仅是受到两位先生的影响,也是因为浙江这片土地拥有艺术的土壤和基因。

捐赠行为体现文化自信

吴冠中生前因捐赠大量美术作品而轰动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他曾先后向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香港艺术馆、浙江美术馆、浙江省人民政府以及新加坡美术馆等公立机构无偿捐赠作品百余件。

吴冠中曾说:“我的艺术作品就是自己的女儿,捐赠作品就像嫁女儿,要把自己的生命献出去。我的作品不是留给家人的遗产,而是社会的财产,是属于人民的,所以要捐出这些作品为人民发挥作用。”“中国的审美素质需要提高,我希望美术馆里能一直挂着我的画,人们看到这些画以后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知道中国有优秀的艺术和艺术家,那我就心满意足了。”他对作品归宿的思考不仅为研究和传播吴冠中艺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吴冠中《向日葵》油画 1975年

据魏祥奇介绍,目前中国美术馆馆藏吴冠中作品共62件,一部分是吴冠中在1999年和2009年分别无偿捐赠的10件和39件代表性作品,其中有很多巨大尺幅的水墨画作,这是极为珍贵的。这种无私的精神与他将自己视为人民艺术家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吴冠中的艺术思想在1979年以后影响越来越大,他的艺术创作水准很高,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将欧洲现代主义绘画的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语言之中,为中国现代水墨、实验水墨、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吴冠中生前多次捐赠作品给上海美术馆,时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的李磊亲历了这一切。他说:“当时吴冠中的市场价格已经非常高昂,但他给国家的捐赠都是无偿的。先生捐赠作品的出发点很简单,首先他充满了文化自信,认为自己就是中国当时最好的艺术家,代表了中国美术的高度;其次,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能够让人民提高审美意识,这是一种情怀,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奉献。”

从浙江美术馆的吴冠中作品捐赠情况来看,该馆共有他捐赠的画作120幅,“吴冠中生前最后一次捐赠是2009年向浙江美术馆捐赠的72幅作品,包括其晚年创作的绘画精品和珍藏多年的师友作品。后来吴冠中之子吴可雨又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一批,目前我馆可以说是内地吴冠中藏画最多的一家机构。”应金飞告诉记者,这些捐赠作品绝大多数是吴冠中晚期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到他后期对抽象语言的探索。

对于朱德群、赵无极等人从内在精神层面的抽象探索而言,应金飞认为吴冠中的抽象源自生活,他通过视觉层面的图像转化,再演绎出具有形式感的抽象语言,比如日常中密密麻麻的树林、一池涟漪的水纹等,在他眼中这些不停变化的动态形式源于自然,是通过观看整合出来的抽象。他说:“虽然很多观众对吴冠中后期的作品不是特别能欣赏得了,但从研究吴冠中的方向而言,他作品的变化可以给公众、给艺术界带来启发,为后人探索现代艺术提供一种可能。

目前,对于各大公立美术机构研究吴冠中艺术所取得的成果而言,应金飞坦言“并不多”。在吴冠中去世之后,浙江美术馆曾举办过“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从体量上这是吴冠中艺术作品规模在当时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了他生前捐赠给海内外主要美术机构的作品300余件,全面回顾其艺术历程和创作实践的同时,还凸显了吴冠中的美术思想和艺术成就。

今年正值浙江美术馆十周年,又是吴冠中诞辰百年,应金飞说:“作为我们馆最重要的捐赠者,我们将在下半年策划一场以研究吴冠中为主的专题展。目前大众对吴冠中关注较多的是油画民族化这个概念,而他的油画虽然运用了很多西方概念,但精神内核很东方,我打算从这方面来推进并研究他。另外,我们也将对他捐赠的藏品进行大量而深入的研究,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吴冠中,使这些中国美术史上的宝藏真正服务于大众。”

魏祥奇认为对吴冠中艺术的研究不太多的主要原因是:“他逝世的时间不长,离当下较近,需要时间的沉淀,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完整的吴冠中。”适逢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不仅是为了呈现他的艺术成就,还感念于吴冠中无私捐赠给国家美术作品的精神。今年11月,中国美术馆还将与清华大学共同主办吴冠中艺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将在清华大学举行。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吴冠中《春》油画 1999年 浙江美术馆藏

吴冠中艺术的海外影响

吴冠中身上既有西方艺术的熏陶和美育养成,又有东方的气质和精神内核。他的绘画将现代与传统融合一起,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的审美趣味。

在近年关于有“高原”缺“高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探讨中,吴冠中及其作品在东南亚文化圈内的影响颇深,今年正值其诞辰百年,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香港艺术馆以及新加坡美术馆都会相继举办吴冠中的大型展览,这既是一种艺术纪念的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李磊表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影响的扩大,吴冠中的艺术影响在海外也会进一步扩大。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吴冠中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也代表了中国现当代文化的高度。

在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被世界认知的过程中,裔萼认为,吴冠中被国际艺坛认定为20世纪中国画的代表画家。早在1992年,大英博物馆就打破了只展古代文物的先例,首次为在世画家举办个展,而这位被首选的画家就是吴冠中。“他融汇中西的杰出创造,使他当之无愧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一座艺术高峰。”裔萼评价,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吴冠中的艺术的特别意义在于:当代的中国艺术要想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具备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更为开阔的视野,以超越中西的高度去审视艺术,以纵览古今的深度去定位自我。

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吴冠中融合中西方艺术的努力是很值得肯定,就像他所说的,要在东方与西方、人民与专家、具象和抽象之间造一座桥,让大家能够相遇相知。但是吴冠中的意义也给人以反思。魏祥奇认为,中国的文艺创作其实既有“高原”也有“高峰”,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拿到世界最顶级的博物馆展出也毫不输阵,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还不够自信。

对此,谷泉认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其责任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体。“东南亚属于亚洲文化的低地,中国艺术家在那里‘呼风唤雨’,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

应金飞指出,我们总讲文化“走出去”,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样式很难真正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这是因为东西方文化语境的不一致。文化“走出去”的真正意义不是直接把中国传统文化拿过去,而是要把它融入当代的文化语境,重新发明“传统”,使之可以跟西方产生对话的样式。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晚年吴冠中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与《百年巨匠》美术篇巨匠吴冠中合影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2016年6月19日,《百年巨匠——吴冠中》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开机

文章、图片来源 / 《艺术市场》2019年6月号专题《回望百年吴冠中》

监制 / 渊默、大白

编辑 / 馨艺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纪念“五四”,想起鲁迅…… | 阎晶明

百岁老人宋平为《百年巨匠》题字

台北故宫举办张大千120周年纪念大展,堪称豪华!

巨匠轶事 | 关山月:忆当年,我与傅抱石联袂《江山如此多娇》

走近巨匠丨“话剧皇帝”金山拜师“上海皇帝”杜月笙

巨匠文选 | 鲁迅:倘若只看书,人便容易变成书厨

巨匠轶事 | 启功: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鲁迅之子周海婴用镜头定格的历史瞬间

林郑月娥接受《百年巨匠——饶宗颐》专访

走近巨匠丨傅抱石的四次写生足迹

走近巨匠丨杨廷宝:能书擅画的建筑大师

己亥迎春 | 张大千、齐白石……画过的《岁朝清供图》

己亥话猪 | 徐悲鸿画墨猪,浓淡刻画,趣味十足

蒋兆和:愿将对万物真实的情感诉之于画作

走近巨匠 | 傅瑞麟改名“抱石”,意喻一辈子追随石涛

走近巨匠 | “中国只有这么一个徐悲鸿,还嫌多吗?”

走近巨匠 | 潘天寿曾经如此评价石鲁

视频 | 林郑月娥在《百年巨匠——饶宗颐》开机仪式上的致辞

李小琳:钦佩于饶宗颐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和深情

走近巨匠 | 茅盾谦称“字殊拙劣”,书法成就受尊崇

走近巨匠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于右任书法精品50件

开国大典,哪些巨匠登上天安门城楼?

《百年巨匠》配音孙悦斌朗诵|余光中:中秋

走近巨匠 | 黄胄:笔走龙蛇点画出心

走近巨匠 | 沈尹默:书法曾“俗在其骨”,何以成为一代大家?

巨匠轶事 | 老舍:对白石翁为人与绘画,我最佩服

巨匠轶事丨1966年8月24日,老舍最后一次出门,再没回来

关于我们

走近巨匠|百年吴冠中,缘何依然是话题人物?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银谷艺术馆等联合摄制的《百年巨匠》,是我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人文、科技领域大师巨匠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第一季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共110集。《百年巨匠》第二季由建筑篇拉开帷幕。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光阴、博览栏目)、重庆卫视、浙江卫视、黑龙江卫视、山东卫视、河南卫视、甘肃卫视、新疆卫视、青海卫视、宁夏卫视、西藏卫视、广东卫视、广西卫视、北京纪实高清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等国内80余家省级卫视、地方电视台,以及马来西亚电视台等海外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百年巨匠》已获8项纪录片奖项。

《百年巨匠》连续两年立项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被列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8年纪录片重点项目,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市文化创新发展资金资助。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列为高雅艺术进校园教材。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员网”将《百年巨匠》美术篇纪录片、书籍作为视频教材和知识讲座内容。2017年,《百年巨匠》影像制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的优秀出版物。2018年,《百年巨匠》系列丛书(10卷)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