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京戏情有独钟。他在休息的时候,爱看京戏,爱听著名京戏演员的唱片。从唱腔上对老生的唱段更偏爱,从内容上则对历史戏更感兴趣。

在我印象中,《借东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斩黄袍》《李陵碑》《辕门斩子》《群英会》等老生折子戏唱段,他是比较爱听的。对老旦的戏也比较喜欢听,他多次听过《钓金龟》《岳母刺字》等等,对《霸王别姬》《白蛇传》《苏三起解》等很欣赏。

主席对京戏唱腔、乐理是比较内行的,而且可以大段大段地唱,对台词也很熟。工作人员有时趁他吃饭或放下书本拿起烟来短暂休息的时机,给他放一个京戏唱片听,以便调剂和松弛一下他的情绪。胡琴一响,他马上能说出是什么调子、什么板,他听得很认真,甚至中间打错了一个鼓点他也能听出来,说:“少打了一个鼓点。”

在听唱的过程中,如演员又转了板,他往往把视线转向我们工作人员一边,点一下头,示意:“你们听出来了吗?转板了。”继而他打拍子的手势也变了,如二黄倒板、二黄慢板,或慢板、倒板转流水等等。

在听唱片时,他爱在桌子或沙发扶手上打拍子,有时还兴致勃勃地跟着唱。虽唱得不很准确,但对一位南方口音的老年人来说,已经很不简单了。他有时还用手势提示我们跟他一起唱,特别是遇到曲调难唱的唱段时,他常常示意让我们跟着唱片不换气唱下来,带有比赛的性质。如《逍遥津》有一段唱词是这样的:“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想起了朝中事,好不伤悲。”在“伤悲”处,主席唱得特别用力。“曹孟德与伏后冤家作对,害得他魂灵儿不能够相随,二皇儿,年岁小,孩童之辈,他不能在灵前奠酒三杯。”在“年岁小”的“小”处,拖音婉转曲折,一口气很难坚持下来,主席和我谁也不示弱,憋足一口气,比着唱下来,最后还是我年轻,唱得比他老人家连贯。他高兴地笑笑,对我点点头,开玩笑地说:“你投错了行,别做机要了,去唱京戏吧!”

他对四平调也比较爱听,曾夸赞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说:“这个四平调唱得好。”在听唱片的过程中,他常常考问我们,让我们先说是什么板,转什么板了?我们说对了,他点头笑笑;要是说错了,他给予指正,以增长我们的知识。

主席对京戏,不仅是欣赏艺术,更主要的是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把历史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的是欣赏,有的是借鉴,有的则联想抒情。我就曾多次听他给我讲述京戏中的历史故事。

主席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他看戏听戏时,总爱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戏剧情节中去,喜怒哀乐任其挥洒。

他在听唱《空城计》时,那种得意之情,逍遥之态,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一句接一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这时的主席好像自己就扮演诸葛亮,面对着司马懿,真的演起“空城计”来了。

随着唱片一直唱完,他对我讲起这段历史故事,说诸葛亮之所以敢对司马懿施这一计,是因为“诸葛亮太了解司马懿了,对他的战术、性格、弱点都分析透了,知道司马懿多疑,料定他不敢进城,所以才把城门敞开”。接着,主席也说了诸葛亮当时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干的。

这时,我由此突然联想到解放战争,就问他:“主席,你是如何领导全军打败蒋介石800万军队的呢?”他给我讲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后说:“我对蒋介石太了解了,蒋介石一翘屁股,我就知道他拉啥屎!”一句话,把我们都逗笑了。

主席很喜欢听刘鸿声的《斩黄袍》,也时常是边听边跟着唱片唱,特别是后面几句:“……一见人头珠泪滚,不由孤王痛在心,我哭,哭一声郑三弟,我叫,叫一声郑子明啊……!孤王酒醉将你斩,我那三弟呀……啊……!”这一句句撕人心肺、悔恨莫及的唱腔,主席模仿得悲愤高亢,一直唱完。这个片子,主席听过无数次。

注: 本文摘自:《百年潮》2015年5期,作者:谢静宜,原题为:《毛泽东与京戏》

(了解更多反邪教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太白剑”、微博“宝鸡反邪教”、网站秦岭雪“http://qinlingxue.com/”)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