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外地的亲戚来访,我和家人一起陪他去参观了上下寺(当地人对华严寺的称呼),那时候还小,没有太多的印象,只记得一尊尊塑像张牙舞爪,向前像要倒下来,站在下面很有压迫感,甚至有点害怕。上中学的时候,在学校里就能远远地看见一大片古香古色的建筑屋顶,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大雄宝殿,经常搭着架子大修,却一直没进去看过。直到这次回来过年,大姐带着我们再次来到这里,才真正详细地参观了这处身边的著名景点。

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普光明殿,大殿气势宏伟,高悬普光明殿金字匾额,两旁海蓝色金字楹联:“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如斯当放便放”。大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前出抱厦。殿内的塑像、壁画、平棋藻井,皆按辽金特色修建。

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寺中殿阁巍峨,四周民居低矮,更突显了寺院红墙绿瓦,气势宏伟,华严寺的建筑、塑像、壁画、平棋藻井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是不可多得的辽金艺术珍品。

华严寺前有山门、念佛堂、云水堂。后院有客室、禅堂、僧舍。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

墙上精美的壁画

过殿南北两侧院墙各开一个过门,外是方门,内是圆门。外方表示华严经之大方广,内圆表示华严经理事圆融:方门两侧,又各有砖刻楹联一副,每副都凝缩着佛门典故哲理。

上华严寺在殿堂布局上还巧妙运用了对比衬托和先抑后扬的设计手法,突出大雄宝殿的宏伟和风采。寺庙第一个小院落由山门、前殿、禅堂和僧房组成,与后部宏伟的大雄宝殿形成鲜明对比,前面的小院落衬托出大殿的轩昂气势,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

在大雄宝殿的高台前,有一小牌坊,两侧有构造简洁的钟亭、鼓亭,这也是辽金佛寺的布局特征。殿前的小牌坊和钟鼓亭衬托出大殿的高大。就大殿本身而言,从外观上看粗犷雄伟,但内部四壁彩绘,顶部天花,朱漆柱身,佛像金光闪烁,十分精美华丽,与外部的阔大粗犷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正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才产生了别具风彩的佛教古刹。华严寺以它建筑之宏伟、结构之美观、气宇之轩昂、雕塑之精湛、壁画之丰富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上华严寺俗称上寺,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进入山门,可见方门两侧门楣分别砖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

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殿)。

大雄宝殿称为四朝宝殿:辽代的基础,金代的殿堂,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画。四朝合一,在全国仅此一例。是具有独特风格和高超建筑艺术水平的古代庙宇。

大多数佛教建筑都是坐北朝南,而这里的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却都是坐西朝东,究其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大同曾经是辽金陪都,辽代称之为西京。辽国是被称作草原雄鹰的契丹人建立的国家。依照契丹族拜日信鬼、以东为尊的原始信仰,寺址坐西朝东,打破一般汉地佛寺坐北朝南的常规形制,表明辽人在信奉中原佛教、仿效中原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色彩,表现出游牧少数民族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于汉文化接受的保留。

月台石级北侧砖刻禅语:唐·永嘉禅师语录

原文:凡人多于事碍理,境碍心,常令逃境以安心,遗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若将心无心,心却反成有。为有贪嗔痴,故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用菩提!故祖德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月台中央安置的明代铁制梦香炉

殿内佛坛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称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都是泥塑。佛坛两侧各塑十尊诸天像(护法神),神情各异,身躯前倾。殿内四壁满布清代绘制的21幅巨型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面积在山西省寺院壁画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芮城永乐宫。

大雄宝殿 在华严寺内北隅。殿身东向,矗立在4米余高的台上,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 檐高9.5 米,庑殿项,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 历经雨,至今光泽灿然。当心间及左右梢间辟门,形制古朴,为金代旧物, 门前所饰壶门,为已知较古者。

殿前当心挂有匾额两块:大雄宝殿、调御丈夫,均为明代之作。

殿内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柱十二根,扩大了前部空间面积,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佛事活动。殿内有五方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四周壁面为清代作品。顶部天花板彩面共973块,大部为清代制作,所绘圆环、龙凤、花 卉、梵文等图案,极富变化。殿内还有一座2.5米高的木构楼阁模型,是仿制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乾楼而作,为研究明代大同城楼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殿正中供奉着五尊佛像,称五方佛,正中是法身佛,正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第二位是东方阿闭佛,代表觉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表示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这五佛是根据密宗理论来说明佛的意义。这五尊佛像皆为明代所塑,中间三尊为木雕,两侧两尊为泥塑。

华严寺大雄宝殿佛坛两侧台基上侍立的二十护法诸天,身高2.8米,是一组极为精彩的塑像,他们神情不一,姿容各异。是明代雕塑当中的精品。彩塑的身躯前倾15度,真诚表现出护法天王对佛的虔诚和崇敬。这一倾就整整斜了500年,历经天灾人祸始终不改其虔心敬佛的忠诚。这就是小时候印象里的那些塑像。

佛教中的天包含天界、天王和天人。佛教将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神也称为天,并把他们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二十诸天的称谓均源于印度神话。到明代发展为二十四诸天。常常恭立在大雄宝殿两侧,面向主佛。二十诸天的典型姿势则以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中的塑像为准。

参观了大雄宝殿,我们走下台阶,来到大殿后面。

室外这一尊造像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在这里格外醒目。

外国游客对这里很有兴趣

参观了上华严寺,我们沿着新修的道路前往下华严寺参观。听说下华严寺有一尊合掌露齿菩萨像,为辽代塑像的精品之作,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在下一篇游记里专门介绍,欢迎继续关注!

一座座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很有层次。

下华严寺位于上寺的东南侧,相距不远。1963年,分开了几百年之久的华严寺,终于又合成了一座大寺院。

如今华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上下二寺虽连成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普光明殿、过殿、观音阁、文殊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华严方塔、观音殿为中轴线,古朴悠然。

随着大同古城修复工程的进展,过去印象里华严寺门前的乱象已经成为历史,围墙外的商场已全部拆除,西边已修复起高大的城墙。修复后的华严广场和古城让华严寺不再埋没于高楼之间,雄伟的大雄宝殿又一次鹤立鸡群般地高耸在一片仿古建筑之中,这座千年古刹以他雄浑大气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精美的艺术宝藏成为大同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经过多年的沉寂之后,古寺再次焕发了生机,用他博大宽广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向来往的人们展示他的骨感和沧桑,再现千年前曾经的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