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个人物,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间被列入“文庙十哲”。单从《三国演义》来说,诸葛亮已经不可以被称为人了,他是神。

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七大才能

脑子里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等,的确不是人能干出来的。毕竟我们的前辈,罗贯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学的影响,“尊刘”。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刘备鼎盛时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为尊,尊刘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对于汉朝,一向都是心生向往,堂堂汉室江山三百年,东汉乱世濒临灭亡的关键时刻,还有一个姓刘的刘备割据一方,称王称帝,自然被后世人们尊为正统,刘备好歹也顶着汉景帝后裔的名号啊。

尽管我们的罗先生爱屋及乌,把诸葛亮神话了一番,但有一点得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值得神话的,你没有真才实学,神话自然无从谈起。从正史来看,诸葛亮本身的确是经天纬地之地,当世人杰,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结舌,不得不佩服。

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一,隆中问对,先决天下

隆中问对,不用多说,千古佳话。刘备受困于新野弹丸之地,外有曹操虎视眈眈,内有刘表蔡瑁掣肘嫌隙,身处危难,对于刘备这一枭雄来说,的确是龙游浅水,虎落平阳之际,这时候,刘备听从了谋士徐庶的建议,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请求他出山力挽狂澜。

徐庶称,诸葛亮有卧龙之才,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他,这一番诚心,也让诸葛亮得以倾囊献策,隆中对由此而来。

“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进取天下,大有效仿高祖刘邦的味道。荆州之地是天下之腹,兵家必争之地,战略意义重大,是进取河洛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此地不是屯粮养兵的好地方,这也就需要益州了。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国之称,完全是一个上天赐予的大后方。这是诸葛亮的核心战略思想,放在今天一样适用合理。而这也是诸葛亮预知天下先机的可怕之处。

通常一般的谋士,只是出谋划策,诸如糜竺、孙乾等,能临阵画策,奇计叠出的,则属于谋士里的佼佼者了,诸如徐庶、荀攸等。而能观天下大势,洞悉战略全局的,才是战略级的谋士,诸葛亮就是此类人。后续天下的发展,和诸葛亮所说,其实出入不大,前期刘备进取荆州益州,包括汉中,都十分顺利。只是上将关羽出荆州受挫,导致全局崩坏,这其实主要还是忽略了东吴的作用。后诸葛亮出岐山,三郡百姓还真单食壶浆迎接诸葛亮大军,如果当年关羽没有一败涂地,稳住江东,说不定两路出击有机会定鼎中原,可惜。

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二,东连孙权,外交一流

《三国演义》有一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是诸葛亮在赤壁大战前夕结连东吴时为说服吴侯孙权而表现出来的口才。而在正史上,也的确有这么一出。

当时曹操已经平定北方,有虎视天下的实力,威名加于四海,孙权手下的谋士也感到难以抗拒,毕竟谁也不想做以卵击石的事。何况对于谋士个人来说,就算江东投降曹操,他们仍然不会丢掉自己的饭碗,还是一个文臣幕僚。

诸葛亮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主要的外交说词都准备在了孙权身上。孙权是一方诸侯,自然不愿意甘居人下的。具体的过程虽然没有《三国演义》复杂,却也是诸葛亮先激将,然后再说明制胜的条件,才最终得以说服了孙权。

这次外交来说,诸葛亮无疑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找准了对象,吴侯。然后激将,使得孙权不服气。最后摆出合理的致胜条件,使得孙权欣然接受了同盟。当然,孙权本身不想降曹是基础,否则神仙来劝说也没用,诸葛亮要做的,就是给吴侯一个台阶,说服江东一众谋士,然后坚定了孙权的决心。

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三,治政无双,萧何之才

这里把诸葛亮类比成萧何,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治政水平,后方运营能力绝对的当世一流。陈寿评价诸葛亮,

治政为长,奇计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作为一个蜀国人,我想陈寿的评价应该算是比较中肯的。就治理国家来说,诸葛亮制定政令,赏罚有信,在整个蜀国集团都具有权威能力,刘备也很放心把大后方交给诸葛亮来运营。因此,也就有了这么一出,刘备每次出征,诸葛亮都会留下来镇守成都,大小战役皆是如此,就连之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也是一样。

《三国演义》诸葛亮是反对刘备伐吴的,正史其实不然,在丢失荆州的背景下,诸葛亮并没有提出过反对伐吴的意见,也是和往常一样坐镇成都的,并不是刘备不愿意带他去。对刘备来说,诸葛亮良好的后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七大才能

四,六出祁山,用兵建功

罗贯中先生在小说里为了神话诸葛亮,用了三把火做铺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都是以少胜多,杀的曹军丢盔弃甲,不可谓不用兵如神。而在正史上,诸葛亮用兵自然不会如此神奇,但也并不是寻常。

诸葛亮治军,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兵戎严整,是善治军的第一表现,无论是孙坚还是曹操,兵马都是操持有度,这样才能胜多败少。至于赏罚有信,诸葛亮上演过一出令人动容的经典“挥泪斩马谡”。街亭之败,诸葛亮先斩马谡,而后自请降级,就是为了三军一心,众志成城。当年司马穰苴用兵也是先斩违反军纪的权贵来使全军上下一心的。

也因为诸葛亮治军如此,后面取得的战果也是不小。蜀六年冬,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被曹真所拒,粮尽后无奈返回。魏国大将王双率骑兵追击,被诸葛亮打败,斩王双。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曹真,魏国大都督,并不是小说里的草包一枚,也是一员能征惯战的将领,就算不如司马懿,也不会相差太多。二是诸葛亮回头斩王双,善于用兵的将领,进退有度,大军一旦决定撤退,必然已经有了防范敌军追击的策略,曹操本人就十分精通这一点。从这里看,诸葛亮也是如此。

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七大才能

再看其他几次出岐山。七年,诸葛亮大破魏国雍州刺史郭淮。九年,诸葛亮射杀魏国五子良将之一张颌。郭淮和张颌都是魏国的名将,最终被诸葛亮所杀,也是诸葛亮用兵有度的体现。

当然,时也命也。三国鼎立,已然和楚汉争霸时期不同,魏国已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彻底发挥了地大物博的优势,选拔出了太多的人才进入魏国军、政两界。郭淮,曹真,张颌,司马懿,郝昭,邓艾,钟会,这些人或能文,或能武,或文武双全,都不是易与之辈。

另一方面,加上蜀道艰难,如李白所说,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粮草问题经常是让诸葛亮不得不撤军的致命问题。在当时大势之下,我觉得就算韩信复生,恐怕也是无能为力的。

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五,奇思妙想,大国工匠

之所以说这一点,主要还是因为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

木牛流马,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诸葛亮在北伐时用来运输粮草。载重量通常达到四百斤左右,每天可以行驶的路程在三十里,给诸葛亮北伐大军大大减小了粮草上的压力。当然还有一说,木牛流马是黄月英的成果。

诸葛连弩,又被称作元戎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在防守城池和营塞上作用十分明显。这也大幅提升了蜀国军队的战斗力。

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七大才能

六,民风教化,不亚周召

诸葛亮昔年躬耕垄上,曾作《梁父吟》,为当地百姓所传颂,可以说是一区区布衣自身而闻名乡里。作为普通的百姓,可能不是很懂诸葛亮的济世救国方略,但还是能明辨音律的。周瑜的琴艺在三国独领风骚,而诸葛亮的作品却往往流传十里八乡。

等到诸葛亮开始经营益州,便彻底发挥了自己所谓“蛊惑人心”的本事。一言一行都能深入蜀中百姓心中,蜀中百姓的教化工作做的相当顺利。正史有记载,

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往今来,讴歌忠君的第一号作品非《出师表》莫属,诸葛亮为了蜀汉江山也的确是操心了大半生。前期刘备还在的时候,诸葛亮身上的压力还没那么大,主要还是政事上的处理,行军打仗、选拔人才等工作刘备都会亲自过问。等到后期刘禅登基为帝,就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最巅峰。

对外,诸葛亮亲自选拔出使东吴的使者,积极谋划和东吴的联盟。之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采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复了南蛮之心,为蜀国解决了后顾之忧。其后更是六出祁山,和魏军在雍凉鏖战多次,斩首名将张颌等人,虽然没有能够入主关中,但大小战役也都能有所斩获,常年的征战,也令诸葛亮疲惫不堪。要知道,诸葛亮说到底不是武将出身,身体素质和姜维等人根本没法相比,常年行军对自身的伤害也是愈演愈烈。

对内,诸葛亮作为丞相,大小事务都是一手抓,正史记载,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实际上来说,诸葛亮一手抓的行为,并不有利于蜀国的长期发展,大小官员包括刘禅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都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依赖诸葛亮的想法。诸葛亮本身也是一心为蜀,想要依靠自己经天纬地之才来逆转乾坤,在政事上也从来没有丝毫懈怠,所谓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从这里开始流传后世的。

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七大才能

诸葛亮之于刘备,犹水之于鱼,从此刘备龙入大海,称王称帝,而诸葛亮也得以被称颂了千年。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诸葛孔明就是这样一个三者兼备的人。而最令人动情的,也许还远远不止于此。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蜉蝣君,码字不易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