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少保

好多人看见台州都会把这个“台”念成第二声,但在这里“台”真的念一声。

提起台州,好像很多人压根儿不知道它在哪里,有人觉得像台湾的亲戚,有人觉得和台儿庄有点关系,但至于它到底在哪里?除了浙江人知道,其他地区的许多群众就只能靠猜了。

提起浙江的11个地级市,如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湖州自不必细说,其他的5个,也有金华火腿、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丽水龙泉剑、衢州烂柯山、曾几《三衢道中》、舟山渔场等斑斑点点的印象,独独这台州却是低调得很。但就是这低调的台州,却有着无数令人慨叹欷歔的风风雨雨。

先秦:东瓯故地

1

说起台州的名字,源出于天台山。这是一座不高的山,但在历史上它的名气却不是一般的高。天台山的命名是因为“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当然接下来我还会仔细介绍这座不高的山。

台州的北部是天台山脉,西南部则是浙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括苍山脉,而东面就是漫漫无边的东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特殊环境也造就了台州人特殊的精神与气质,要向嵯峨高山和茫茫大海争取生存空间,没有点儿勇气和智慧,活不过第二集。

台州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如临海涌泉便出土过距今10万年前的“灵江人”头盖骨化石。但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在原始社会时期台州并没有获得较大发展,直到商周时期台州才渐渐走上中国历史的舞台,那时台州还被称为瓯越,属于百越的一部分。据《吴越春秋》载,瓯越开国之君是黄帝的后代越王无疆的次子蹄。

这里深刻影响日本,也是宋明都会,如今却连名字都被念错|文史宴

百越全图与瓯越所在

再到后来仲余被勾践封为瓯王,领瓯地,都平阳,食采瓯山,大致掌管着今天的温州、台州、丽水一带。

这时瓯越与中原王朝距离虽远,但仍然有一定联系。瓯王曾进贡过周天子,但贡品只是一些鱼干等土特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瓯越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山海经》中载“瓯居海中”,《周逸书》称“东越海蛤,瓯人蝉蛇”、“越瓯披发文身”这些都是对这一时期瓯越部落生活风俗的记载。

不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原王朝对瓯越的管控力度还是极为有限的,瓯越基本保持着独立自治的状态。

秦汉:偏郡边壤

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对于瓯越地区,始皇帝也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他废掉了第七代瓯越王驺摇及闽越王无诸,二人领地被置为闽中郡,但“秦虽置郡,仍为无诸和摇所据,秦不得而有之”。

这里深刻影响日本,也是宋明都会,如今却连名字都被念错|文史宴

秦所置闽中郡

到了秦末,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驺摇和无诸二人也率领越人加入了反秦大军,“越军转战关中,复从诸侯入关”。但在灭秦后,项羽不封无诸为王,将驺摇只封为都尉。于是二人又加入了反楚大军,又助刘邦消灭了楚军。

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越人那种有仇必报的性格,他们不惧征战之苦,只要有利可取便敢想敢拼,这一点在后世的台州人身上也有体现。

汉朝建立之后,封无诸为闽越王,驺摇为东瓯王。因此两地均为越人自治,其对中央政府并不完全服从。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谋反,“东瓯从吴”。后刘濞失败,东瓯杀刘濞以自保,刘濞之子逃亡闽越,鼓动闽越发兵东瓯,公元前138年闽越攻打东瓯,东瓯向中央求援,后闽越退兵,东瓯内迁。在今天台州温岭仍然保留着一座瓯越时期的遗址(一说为徐偃王故城)。

七国之乱后台州置回浦县,县治回浦(即章安),辖今日台、温、处三州,此为台州建县之始。从这一时期,台州才正式接受中央管辖,但这时的台州还是落后偏僻之地,并未获得较大的开发,留在此地的越人群体与汉人也未完全融合,民族矛盾还是极深。

魏晋南北朝:风雅初现

3

三国时期,台州发展开始起步。由于东吴偏居江南,对于包括台州在内的广大江南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孙权黄武、黄龙年间置临海县,孙亮太平二年置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平等7县,为台州建郡之始。

从这时候起,台州的造船业便开始发展起来。公元230年,吴国大将卫温与诸葛直从台州出发航至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首航台湾,这一历史事件对台湾的开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另外台州的城隍爷屈坦,也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临海,台州谚语称:“先有屈家坟,后有台州城”。

从东吴政权开始,汉人王朝对于处在山区中的越人,所采取的镇压手段便十分残酷,绵延不绝的战事,至使越族日益式微。南朝时临海田流起事,打出的名号还是“东海王”,可见当时山越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深重,山越也具有谋图复兴的色彩,可以说直到南朝陈时,汉越两族才彻底融合完成。

在民族矛盾淡化后,阶级矛盾开始激化,东晋孙恩起义,攻破临海,台州成为其后方基地,到元兴元年才被辛景击败,这同时也拉开了临海“江南长城”的修筑历史。

除了政治上的变动,台州文化在此时也进一步发展,如著名的刘阮天台山遇仙传说、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以及一批文人名士的到访,佛道两教的传入等等。

这里深刻影响日本,也是宋明都会,如今却连名字都被念错|文史宴

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

从蛮荒走向文明,我们跳越过漫长的原始社会不算,仅从秦汉开始到南朝终结,台州走了整整八百年。值得注意的是,越人作为一个族群虽然消失不见,但是随着民族的融合,越人的精神却深深烙印在片东海之滨的山水之中,直到今日,也未曾远去。

隋唐:文教大盛

4

随着隋王朝的建立,台州再一次远离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六朝首都建康遭到破坏,隋王朝也没有恢复台州郡一级建制,38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不过隋炀帝却为台州修筑了一座国清寺,这座寺庙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大放光彩。

唐武德三年,李子通占据台州,第二年唐朝平定李子通,台州才正式恢复原来的临海、章安等5个县,唐王朝置台州,这也是台州作为一个正式政区的开始。此时的台州还是被唐王朝视作一个偏僻海角边郡,不过正因如此又一批人来到了台州,他们就是贬官。

高宗时,宰相来济因反对武氏而被贬为台州刺史;永隆元年,侍御史骆宾王因触怒武氏被贬为临海县丞;中宗时给事中沈佺期又贬为台州录事参军;至德二年,广文博士郑虔也被贬到台州当一个司户参军。

中央官员的被贬,对于其本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于台州来说,却是幸事。如郑虔来台后大兴文教,被誉为“台州文教之祖”,为志其启迪教化之功,临海至今仍建有广文祠,另外今天台州唯一本科院校——台州学院,其前身也是清末的广文书院。

由于台州的地理位置和造船业的发展,台州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交流联系日益紧密。贞元十二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天台山求法,回国后被誉为“传教大师”,其为日本天台宗开山祖师,与“弘法大师”遍照金刚空海齐名,对日本的佛教发展贡献巨大。

这里深刻影响日本,也是宋明都会,如今却连名字都被念错|文史宴

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

在国清寺得到天台宗真传

同时台州的天台山还有一位大神级的道教人物,他是李白的师傅,是唐玄宗日思夜想的人,他就是司马承祯。如果你没听说过他,那你一定听说过道教的洞天福地,这洞天福地的选入与排名就是他做的,这也是为什么台州会有这么多洞天福地的原因,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除了佛道两教,一大批诗人也纷纷造访台州,如孟浩然、寒山、拾得、刘禹锡、元稹、贾岛等等,这也是今天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重点。

在隋唐两朝,台州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同时这也为接下来台州的闪耀时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代两宋:浙东都会

5

从隋的建立到朱温篡唐,台州经过了300余年的孕育,逐渐开始步入帝国时代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起于钱氏吴越,逶迤四个世纪,在南宋达到了顶峰。

五代十国时期,钱氏割据吴越,奉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台州在这种局势之下,得到了较快的休养生息。北宋一朝,由于北方陆路的阻断,中央政府不得不转向东南沿海地区,通过开拓海外贸易以扩大财政收入。这一切都在积蓄着力量,只为等到合适的时机,迸发出炫目的光彩。

靖康二年,金人南下,徽宗、钦宗“北狩”。康王赵构在河南建立南宋,建炎四年曾跸驻章安。绍兴八年,南宋暂驻于临安,此后临安一直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台州也成为辅郡,至此台州开始了辉煌岁月。

台州的谢氏、钱氏等一直为南宋的显宗大族,到了南宋晚期,国家的军政大权几乎都在台州人的手中,宁海人叶梦鼎、天台人贾似道均做过右丞相,还有临海谢氏后裔谢道清,乃是大宋的末代太皇太后,也见证了南宋最后的覆灭,以上有利的政治因素直接促进了台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这里深刻影响日本,也是宋明都会,如今却连名字都被念错|文史宴

以贾似道为代表的台州人

左右南宋晚期政局

著名科学家沈括、理学家朱熹都为台州的农田水利事业做出过极大的贡献。另外如渔盐、制瓷、造纸、丝织、冶炼、造船、酿酒等行业均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台州至此进入历史的全盛期。

在思想文化方面,则涌现出创立道教南宗的紫阳真人张伯端、理学家徐中行、爱国词人陈克、江湖诗派戴复古等一大批文人贤士。

这背后是台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据民国《台州府志》记载,台州自唐到清,进士共907人,其中唐代2人,宋代587人,元代9人,明代271人,清代38人,特别是南宋一朝152年,台州就出了550名进士,因此有“小邹鲁”的美誉。

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嘉定年间,台州一次郡试便有万人参与,文教事业的发展,当然会使得台州出现大批的人才。这一点在今日的台州,仍然如此,1949后台州籍的院士有陈芳允、柯俊等23位之多,另外台州的台州中学,回浦中学、哲商小学等也是教育界的王牌学校。

但是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台州历史上这最为光辉璀璨的一页便也随之飘逝,开始了漫长、艰难、曲折、多事的沉重之路。

元明清:风高海阔

6

从宋德祐二年到至正二十七年,台州在元王朝的统治下近一个世纪,台州由于是南宋的故地,在元初是颇受徭役所苦的。到了元末乱世,台州的史料中则出现了“人相食”这样可怕的短语。

但元朝也有亮点,如在文化上值得一提的有临海僧人一宁,他远渡东瀛,被日本后宇多天皇赠以“国师”之名,还有书画家柯九思,著名的“杏花烟雨江南”就与他有关,另外有大学者陶宗仪、胡三省等。

至元三年,台州一些地区树起了“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旗帜,元末大乱已经成为浪潮。

明朝建立后,台州相对稳定,又引进番薯、玉米等许多高产作物,值得留意的是,至今临海地区仍将玉米叫做“番米嫩”。

但由于明朝丧心病狂的禁海措施,从事海贸的人民只能被迫与日本浪人组织成倭寇,导致台州的“倭乱”十分严重。正统四年,倭寇攻破桃渚,“积骸如陵”,“寇束婴竿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倭寇在浙东地区无恶不作,罪行罄竹难书,直至戚继光来台与知府谭纶联手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而明朝在隆庆朝放松了对民间海贸的管控,倭乱才渐告平息。

这里深刻影响日本,也是宋明都会,如今却连名字都被念错|文史宴

戚继光修建的台州临海南长城

其空心敌台技术影响到之后重修的北方长城

在文化上最有影响的当然是被鲁迅先生誉为“台州式硬气”的方孝孺,另外还有人文地理学先驱王士性,其著作《五岳游草》、《广志绎》中所阐发的人地关系理论,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地理学成就绝不亚于当时的徐霞客。

清顺治二年,南明鲁王驻台州,第二年,清军入城,明王朝在台州的统治也就彻底结束了。

从顺治三年到宣统三年,清王朝统治台州266年,阶级与民族的双重压迫,以及外国殖民者的掠夺,让古老的台州走向了帝国时代的终结点。

有清一代,可谓多事之秋,在台州爆发了震惊东南的“两庠退学案”,经此一案,台州倜傥通才被一扫而空。清代统治下的266年,台州一共才出了38名进士,其中有17名还是在清末光绪年间才得中的。文教的不振,人才的匮乏,可以说对台州的打击是巨大的,这间接上也使得台州在近现代史上变得默默无名。

1840年以后,台州经历了外国殖民者的到来、太平天国的肆虐、海盗土匪的横行,更产生了谚语:“宁波客商,绍兴师爷,台州绿壳”,其中“绿壳”(因其船身涂饰绿色)就是海盗。“绿壳”在那个时期几与柑橘齐名,一起成为台州的“名产”。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台州又在国民政府手中足有38年。可以说从清朝以来,台州从一个无比辉煌的顶峰,重重地跌入谷底。

近世:三台风物

6

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及气候等因素,养成了台州人独具一格的气质,也造就了台州不同它处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学先驱王士性对家乡台州便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他曾写到:“(台州)舟楫不通,商贾不行,其地止农与渔,眼不习上国之奢华,故其俗犹朴茂近古”。

王士性对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也进行过深入研究,经过细致考察,他得出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有决定性影响结论。以浙江为例,他认为可分为三区:杭、嘉、湖是“泽国之民”,交通方便,城市富裕,风俗奢侈,缙绅势力大;金、衢、严是“山谷之民”,风俗俭朴,不重视富人;宁、绍、温是“海滨之民”,因为有海利而不太穷,又因为不经商而不太富,风俗也“居奢俭之半”,比较适中。

其实如果仔细划分台州,则会发现台州也可以分为以上三个区域。以当代台州行政区域划分,天台和仙居应为“山谷之民”;临海中西部和黄岩为“泽国之民”;而三门,椒江,路桥,温岭,玉环和临海东部则为“海滨之民”。

不同的地理环境便会养育出不同性格的台州人,天台、仙居人便性情刚直,五四运动时天台籍的学生陈荩民,就是第一批翻墙火烧赵家楼的北师大学生之一,而临海和黄岩人则由于平原广阔,经济发达,在文化领域便胜其他地区一筹,另外处于东海之滨的地区,则对于海洋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如温岭大奏鼓、椒江送大暑船等民间习俗。

当然在美食领域,台州也有着各式琳琅满目的可口小吃,仙居浇头面、仙居鸡,椒江姜汤面、嵌糕,临海麦虾、蛋清羊尾、海苔饼等等,五花八门的特色风味令人目眩神迷。

这里深刻影响日本,也是宋明都会,如今却连名字都被念错|文史宴

海苔饼

大司马最喜欢的台州小吃

在改革开放之后,台州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外人常说“台州人的头发都是空心的”,这话好像是在贬损台州人,实则是羡慕嫉妒恨,台州后发先制,城市排名名列全国地级市排行榜前茅。

正如台州人自我定位的一样,台州人有“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王士性曾云:“吾浙十一郡,唯台一郡连山,另一乾坤,围在海外,最为险据”。喻长霖在《台州府志序》中也称:“台郡地僻东南弹丸之地,然常异才突起,群贤多能光明俊伟事业,以惊动人世,他郡莫之若先”。如今的新一代台州人,向往着步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