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刚刚结束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峰会暨《财经》长青奖典礼”,社投盟发布了《发现中国“义利99”——A股上市公司社会价值评估报告(2018)》,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到文末了解更多报告及会议内容)

本文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马骏在峰会演讲文章转载自“财经杂志”。

以下为演讲全文:

感谢主持人,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对这次由财经和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共同举办的可持续金融高峰论坛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刚才各位都谈到了很多跟ESG投资、可持续金融相关的内容,我想绿色金融是当中一个很核心的方面。我想用十几分钟为大家介绍最近几年中国和全球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进展情况,尤其是给大家讲一下最新的一些进展情况。

中国,大家比较熟悉。我们其实从2012年开始,就推动绿色信贷。当时有绿色信贷的准则、统计标准等等。但是要说建立一个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话,是到2016年,那个阶段才真正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那个时候我们开始研究为什么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也就是说,搞绿色金融我们要动员几万亿的资金,每年投入到改善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光靠政府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2014年研究这个话题的时候,发现90%的绿色投资必须要来自社会资本,因此金融体系作为动员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主要渠道必须要绿色化。这是所谓绿色金融体系的一个很大背景。

体系另外一个要素是各种各样的工具,不能仅仅是一个。比如像我们过去的绿色信贷,还需要有资本市场的参与,绿色债券、绿色股票、ETF、PE基金等等都要参与进来,还要有相当服务的功能,包括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等也必须参与。这是从工具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

除了这些工具和方法之外,还需要有激励机制。很多绿色投资不一定在短期内能够赚到很高利润,部分因为有外部因素。这个外部性是指环境的正外部性不能被内部化。因此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让民间社会资本有足够兴趣参与到绿色投资。这个激励机制就要靠政府,包括财政、监管等等这些方面。

除了产品、政策激励以外还有很重要的领域,就是刚才几位提到的信息披露。绿色金融面临一大市场挑战就是信息不对称。很多投资者其实想投资绿色,但是无法识别哪些企业、哪些产品是绿色。因此从企业产品角度来讲,必须要披露足够的环境信息,让资本市场能够识别。

围绕这些方面,我们构建了一个我们认为是当时2016年最完整的政策框架。这个当时由七部委、人民银行牵头的文件,叫做绿色金融指导意见。根据这个指导意见,下面解释一下五个大方面的进展情况。

第一,绿色金融必须有界定标准。首先要定义什么是绿色金融的活动?哪些项目是绿色金融应该支持的?其实绿色信贷的标准是2013年就有了,当时由银监会主持起草的关于绿色信贷统计标准,12类项目属于绿色信贷应该支持的。现在正在修改,清单也会逐步扩大。

到了2015年,我们起草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当时以绿金委名义发在人民网上,也是跟人民银行的文件一起发的,成了国家层面对于绿色债券的界定。这个界定标准包括了31类项目,都属于绿色债券支持的领域。从那时开始,中国建立了相对比较清晰的对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这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国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出台了关于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只有中国出台了。

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节选)

国际上是有市场化的标准,比如GBP,由ICMA-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一个行业协会来主持的绿色债券标准。当然这是一个自愿性的标准,你可遵守也可不遵守。

第二,重要的绿色金融体系方面,就是前面讲的政策激励。从中央角度,我们推出了人民银行的绿色的债贷款。过去我们用人民银行比较便宜的资金借给商业银行,让他们去推动小微和智能的贷款。现在把同样的方法运用到绿色领域中去,人民银行可以提供低成本的资金给商业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的资金给绿色项目,这是一个债贷款的机制。

同时,引入了绿色资产可以作为抵押品,从人民银行借到低成本资金的机制。这是从央行层面的一个激励。另外在财政领域当中,我们支持鼓励地方政府拿出自己的财政资金对绿色项目进行担保贴息。贴息已经做了不少了,很多地方比如浙江湖州是绿色精改试验区之一,它已经对当地的绿色项目进行贴标,把绿色项目分成三类,叫深绿、绿色和浅绿。

深绿项目他们贴12%:如果原来的利率是5%的话,乘上0.12,就是0.6个百分点的利息由政府来付,其他的由企业来付。所以绿色贴9%,浅绿贴6%。最近江苏省出台了对绿色债券贴息的计划,更加激进,贴30%,这个利息的30%由政府来付。这个计划的实行对江苏省绿色债券的发行产生了很大的激励,我去了一趟了解到,原来不想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现在因为这个政策激励开始发绿债。这就是政策激励的一些例子。

除此之外,在披露领域当中,也琢磨了很多绿色金融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的要求下,过去两年,证监会已经形成了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的三步走的方案:2017年要求重点排放的企业必须公布环境信息;2018年底,引入半强制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你可以不披露,但是不披露需要解释为什么不披露;到了2020年,会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无条件披露环境信息。

到底披露什么环境信息,绿金委副主任马险峰院长他们已经起草了研究报告的建议稿。建议稿里包括20条,其中有7、8条是定量指标,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水排放、能耗、水耗等等定量数据。

有了这些定量数据,基金管理人未来比较容易编制各种各样的上市公司绿色程度的指数。这有助于挑选绿色化、ESG表现最好的公司。这个披露要求,至少从全球角度来看,如果2020年按照这个计划落地,中国应该成为大国当中唯一一个实行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国家。

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产品的创新。中国绿色产品创新速度很快,也是刚才白秘书长讲的一个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重要领域。绿色信贷起步比较早,按照统计现在接近全国信贷的10%左右,在有统计的国家当中遥遥领先。

第三,我们2016年启动绿色债券市场。虽然比欧洲第一支绿色债券发行晚10年,但是当年我们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占当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40%。最近两年因为美国成长很快,咱们现在排名第二,但也在全球属于领先行列。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领域产品创新,包括绿色股权基金。不是讲二级市场投股票的基金,而是直接投绿色项目的基金。根据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最近三年,中国新发起了400只绿色基金,其中包括一些中外合资的绿色基金,这个速度很快。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新的绿色保险产品创新。保险产品当中一个典型绿色产品叫环境污染责任险

过去我们每年都有几百起的环境事故,很多肇事单位都是中小企业,发生事故以后,可能就找不到它们了,因此没有人支付环境损害成本。为了防止这个情况的出现,必须引入环境责任保险。过去曾经试图用市场化的方式希望这些企业主动去买环境责任保险,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尝试将近10年,很多中小企业宁愿跑路,而非事先花钱去买保险。

在制造业当中明确提出,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中,必须采用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这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了,如在深圳已经覆盖上千家企业。绿色保险,尤其是这一类环境责任保险的保费也大幅度上升。

除此之外,碳金融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全国已经形成了碳交易市场的框架,不久就会在上海作为全国碳交易市场主体进行运作。但是这个指的是现货市场,现货市场之上还有很多衍生的工具,比如碳期货、碳期权,和由此衍生出来的碳配额。碳配额作为抵押到银行进行绿色融资的工具,也在研究开发中。

这是国内一些情况。国际上绿色金融的发展非常之快,其中相当多的一些进展跟中国的推动有关。我给大家讲几个亮点。

一个是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我们利用这个20年一遇的机会,推动绿色金融纳入到了当年的G20的重要议题,发起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我有幸代表中国担任了研究小组的共同主席,主持小组过去三年工作。

第一年,我们推动形成了全球共同发展绿色金融的共识,写进了G20杭州峰会公报。这是首次形成全球主要领导人,共同承诺支持绿色发展的高层次共识。过去两年小组不断推动新的倡议,包括今年在阿根廷担任主席国期间,小组名字虽然改成了可持续金融小组,但是做的还是绿色金融的工作。今年提出三项金融倡议,包括发展可持续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可持续PE和VC,和运用FinTech金融科技的手段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

除了G20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的绿色金融平台叫央行绿色金融网络。这是一年多前由法国央行、中国央行、德国央行、英国央行等等,一共8家央行发起的各个国家央行和监管机构,共同研讨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平台。这个平台发起一年零一个月,现在发展到有24个国家参与,未来将协调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它在推动金融机构绿色化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有幸代表中国参与央行网络的工作,担任这个网络当中的监管主席。这个监管主席要推动的三件事:

第一,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刚才各位讲的都是一类金融机构,主要是资产管理的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分析到很多的污染高碳资产会面临下行风险,可能会出现刚才专家讲的黑天鹅的事件,这会带来很大损失。作为固定收益的投资者,可能面临这些产品的违约。这些产品分析就是我们想推动的一件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银行要分析所面临的环境风险。

几年前,我们要求工商银行作为中国的一个试点,开展环境压力测试。他们做了三年非常富有成效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推广。他们得出结论,如果你贷款给那些污染性行业,包括煤电、钢铁、铝业、化工等,这些行业的不良率以后会比绿色行业高很多。

因此为了避免不良率过高,资产受到损失,你应该减少对这些污染性高碳行业的贷款。这是风险压力测试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可以改变银行资产配置。

还有一个国际合作是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两年前由两国政府共同签署的“财金对话成果”所要求做的一件事。由中国金融协会、绿金委和伦敦金融城等共同发起了几项双边合作,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

去年11月,伦敦对媒体正式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近段时间会邀请在“一带一路”投资的主要企业,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未来提供方法、工具,推动更多机构落实巴黎协定,落实低碳绿色投资准则。

还有一项中英工作组推动的工作,组织10家金融机构,开展自愿的环境信息披露。前面我谈到的信息披露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现在在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中国有6家参加,包括4家银行,其中有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福州银行,还有两家资管公司,华夏基金和易方达。我们很快会引进一家保险公司,参加这个自愿性的环境信息披露。

这些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重要目的是倒逼企业,强化环境信息披露。比如银行如果要披露环境信息,那么它要披露资产贷款的环境信息,就要借款的企业向它披露信息;比如资管企业要披露环境信息,就会要求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向你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因此可以形成推动整个经济体环境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新力量。

最后说一个典型的评论。虽然中国和全球在绿色金融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它从小众题目变成一个全球主流话题。但我们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中国的绿色信贷占全球信贷10%左右,其实比重还是不高,我希望未来它成长到20%。中国的绿色债券占整个债券市场比例比很多国家要高,但是也只有百分之一点几。未来它应该会大规模增长,甚至增长到20%。ETF作为一个资管行业的指标,但中国绿色ETF个数却只占全球ETF个数2%左右,而欧洲是20%。因此我们还有巨大改善和成长空间。

这些给我们更大的压力,我们虽然有很好的起步,但是任重道远。希望在座各位共同努力,让我们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绿色化迈出更大的步伐。谢谢大家!

了解更多,可添加小盟微信 casvi05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