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A股开盘后出现了一波快速跳水,沪指一度下跌近1%、创业板指下跌逾1%。随后,部分权重股(银行股)开始护盘,A股展开反弹,沪指一度翻红。

盘面上,伊利股份、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等白马股带头领跌。其中,伊利股份业绩不及预期,一度接近跌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白马股既是机构资金扎堆的所在,也是受到外资(北上资金)青睐的品种。

尤其是贵州茅台、涪陵榨菜等个股,自创下今年高点以来,至今跌幅约10%左右。而今年沪指自3587点以来已经跌了23%。

白马股的集体下跌,可视为场内存量资金集体进一步分化。短期来看,A股反弹之路面临波折,难以乐观。

但这些强势股开始补跌,也是历史上数次A股临近底部区域的特征之一。

自2000年以来,A股市场共出现过3次“底部”,分别是:

2005年6月6日:998.23点

2008年10月28日:1664.98点

2013年6月25日:1849.65点

在 A 股三次下跌至底部的尾声阶段,都出现了强势股补跌的信号:前期相对大盘取得超额收益的强势股,在市场探底后期跌幅明显,往往跑输大盘。

由此看来,去年及今年年初逆势走强的大消费板块近期补跌明显,又带来了A股“见底”的希望。当然,对个股而言,那些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而补跌的前期强势品种,风险仍不可忽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