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自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热爱生命。相反,正因为他热爱生命,热爱楚国,才毅然选择了自杀。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就是屈原在自杀前最后一次向世人袒露心迹的作品。我们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窥见屈原自杀的原因。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译文

屈原遭到流放之后,游荡在沅江一带。他在江边徘徊吟咏,容貌憔悴。

有一位渔父见了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俗世都是浑浊龌蹉只有我清白,人们都沉醉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俗世的人都肮脏,何不干脆搅浑泥水掀起浊波?大家都沉醉了,何不既咽下酒糟又痛饮薄酒?为什么要想那么多行为那么超脱,以至让自己遭到流放?”

屈原说:“我听说过,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么能让清洁的身体,又受到外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里鱼腹中。怎么能让纯净的皎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微微一笑,摇起船桨离去,还唱道:“沧浪之水清啊,可以用来洗帽缨;沧浪之水浊啊,可以用来洗我脚。"歌声犹在人已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上半个字。

赏析

《渔父》一文写的是屈原投江前的一段故事,它充分表达了2种人生观念的冲突,在秉持了屈原一贯高冷的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渔父这样一个“大隐于市”的智者形象。

《渔父》全文共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屈原的情况。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8个字鲜活的把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的形象树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渔父出现了。很明显,渔父是有备而来,他一下子就叫出了屈原曾经的官职“三闾大夫”,并故意问他“何故至于斯”(你为什么落魄到这样子啊),由此引出屈原的回答,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

屈原说自己被流放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渔父认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明显是收敛锋芒、自我保护的一种做法,很像道家尤其是庄周的思想。但屈原怎么会同意呢?同意了他还是屈原么?因此,屈原以洗头后要清洁帽子,洗澡后要弄干净衣服(古人不经常洗衣服的)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不能容忍俗世的玷污,所以最终“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是他唯一的选择了。

第三部分,渔父见劝说不成,也是秉着道家“尽力而为,为之不得则远遁”的做法,不再与屈原讨论,只是以一曲《沧浪之歌》做最后的努力,也是为屈原送行。

《渔父》虽短,但很精悍传神。仅仅几句对话,就把两个人物都立起来了。对话中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这种自设问答的方式,为之后的汉赋开创了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渔夫、屈原,你站哪一边?

在《渔父》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屈原是坚持己见,不与俗世同流合污,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而渔父则是见事不可为便韬光隐晦,保留意见,甚至还略退一步,保全有用之身以待将来。

表面看,屈原的做法更符合我们对英雄和正面楷模的定义,但实际上,这两种处世态度并无对错高下之分。

例如周恩来,在文革时期也违心的办了不少错事,发表了不少迎合当时潮流的言论,但他这是为了让自己保留权利好去保护和拯救更多的人。

哪怕是刚烈如毛泽东,在博古当权时,也没有愤然另起山头,而是服从决定的同时,不停的提建议做工作,最后才在遵义会议上重获领导权。

当你觉得自己掌握了正义和真理时,并不意味着大多数人会赞同你、理解你。在“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下,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凭借你掌握的真理为所欲为。

从传播和沟通上来说,如果你想让你获得更多人的认同,想让更多的人也知晓你掌握的真理,明白事情的真相,一味地直来直去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大多数的人,要他们直接承认自己错了,这,相当难。

硬怼的后果往往是让你成为烈士。

也许事后人们会为你的英勇无畏的坚持所感动,但他们认识到错误只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糟糕的结果,而并非你所想要的在事前就避免。

所以,更好的办法是以退为进。

我们先假装同意他们的观点,先赞同他们部分的做法,然后在慢慢指出其中不对、不合理的地方——这种迂回战术,尽管更费心力更花时间,但效果往往会更好。

当然,很多人担心的是:退让和妥协很难把握尺度,很多时候,退一步就等于开了个口子,接下来口子会越来越大,退让越来越多,最后变成全面失守,混成一团。

所以,渔父的做法可能对人的考验更严苛。

因为,在滚滚浊世,在身染尘埃的时候,还要保持清明,不动摇初心,这更锻炼你的意志和韧性,也需要更高明的技巧。

老子云:“至刚易折”,柔弱如水却能滴水穿石——这也是一种大智慧。

《楚辞》讲到这里就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秦汉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了,汉赋以后再说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