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国的东南沿海有一条“广州通海夷道”,这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名称,听其名可知海上丝路的起点便是广州。在广州有这么一座南海神庙,它是古代帝王在岭南地区祭海的肇始,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相互关联。

南海神庙位于扶胥镇古斗村(今黄埔南岗庙的庙头村),扶胥镇位于珠江口北,其南有黄木湾,古斗村则在“广州治之东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黄木之湾”,此处不仅是狮子洋和珠江口的转弯处,而且江宽水深、风平浪静,这里的水文条件优越,是天然的优良港湾,所以自晋代以来就成为出洋之口,隋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诏在广州近海处建祠祭祀,以此表达对海神的虔诚,唐朝时形成了广州的对外港口,直到宋元两朝该港口还在使用。

扶胥镇古斗村的西南,就建有南海神庙,祠内供奉南海神祝融,祝融司职南方,也称“火神”,象征着光明,周文王八卦中离卦之内蕴中称火之本在水,方位属南,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同时也称为南海神。


南海神庙是一座典型明清互融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宏伟壮观且古朴素雅。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殿堂,从海不扬波石牌坊算起依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别为:头门、仪门(和复廊)、礼亭、大殿和昭灵宫等,其中仪门复廊为春秋之制,属国内孤例。另外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波澄碑亭、这些碑文石刻被誉为“南方碑林”,东西廊庑、关帝庙及浴日亭等附属建筑,共同形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建筑群。


民间把南海神庙称为“波罗庙”,把南海神诞称为“波罗诞”。为何叫“波罗”至今还未有统一的说法,但有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据说在公元年唐贞观年间,波罗国官员达奚奉国王之命搭商船来中国朝贡,船回国时泊于南海神庙下,达奚上岸朝拜,还把随行带来的波罗树栽于庙前,然而这里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达奚竟误了时辰,未能登上归船,于是望江而泣,举手望海,最后立化在海边。


村里的人以为达奚为神仙所化,所以为其厚葬并且竖立漆像加衣冠,祀于左廊,并封其为达奚司空。在粤俚语中,外国人被称为“番鬼”, 因达奚来自波罗国,村民俗称此塑像为“番鬼望波罗”,神庙也由此被称为“波罗庙”,“波罗”在梵语中有“到达彼岸”、“办事成功”的意思,波罗庙自此香火旺盛,随着南海神庙被称为“波罗庙”,原供奉南海神的神诞,亦逐渐被“波罗诞”取而代之。关于南海神庙的神诞庙会起源于何时,也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在北宋诗人刘克庄的一首《即事四首》的五言诗写到:“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有学者认为这里写的就是南海神庙的庙会,所以据此推测当在五代以前。


南海神庙所供奉的不仅仅是南海神,庙中还有其妻子、下属和助手等,他们各司其职,各有佑护,另外还供奉观音菩萨和广州本土神金花娘娘,都在庙中被世人供奉着。南海神庙兼收并蓄,广州人也是多神崇拜,进庙就烧香,见神就跪拜,波罗诞赶会的信众不再是祈祷“出海平安”,祈福成为波罗诞的核心,当地有“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的趣说,可见,波罗诞在本地人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南海神庙千年海洋文化积淀的历史地位和内涵正被不断挖掘、传承和深化,南海神庙作为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对象,在传承中国的海洋文化,促进广州经济的发展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民俗所有作品均为版权作品)
请关注一点资讯“北京民俗”,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投稿,认识,闲扯请加民俗君微信:beijingmins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