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曹魏重臣者八,按职位来看,即三公三司以上:大司马、大将军、太尉、相国、司徒、司空、太傅及太保,分别胪列历任前后及交互关系,我们来就事论事,重在历史的实际经过,远比理论上应该如何云云空有其名来得好。

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官职人事制度不断变迁说明了什么

曹魏前后大司马只有三人,即曹仁、曹休及曹真,身分上皆为曹操宗族。汉制原本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且不论三公三司已经位极人臣,惶述及其下九卿百官,大司马纵使没有实质控制,亦应有名誉上声望。

曹仁在魏文帝黄初二年为大司马,主掌督诸军据乌江;曹休在魏明帝时为大司马,都督扬州,曾击退东吴韩综及翟丹;曹真在魏明帝时为大司马,来自于街亭胜仗,后来大举南征,但因雨中止。

归纳三位大司马名符其实坐拥兵权,而且实际率军征伐,代表国家出兵,除了皇帝亲征外,程度上为最高层级。

魏明帝欲用亲信接任射声校尉,孙资谏言除了亲信广布要职可辅佐国家长治久安外,更应殊威重择选一、二位维纲之能以镇固其上,避免均势互斗,谁也不服谁。孙资即举例曹丕崩殂、曹叡即位时,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国人未信时,正有曹休内外之望,固能稳定压倒一切不安,曹休当时职位即为大司马。

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官职人事制度不断变迁说明了什么

【大司马曹休】

最初,曹操掌握兵权,内以镇压青州黄巾,外则征伐各地,及至魏国奠基,曹仁、曹休及曹真掌兵,固然应付战争及培养军队为诸曹夏侯氏在国家武装私人化的基础茁长,但是曹真之后并非重此太平,西有孔明、姜维北伐,东有江东战争及淮南三叛,甚至北有鲜卑叛变等,但是大司马一职却因此中断不设,其中当有原因。

此暂搁置,先按顺序叙官,交代各事,后面再来讨论。

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曹操为大将军,但袁绍拒绝就任为太尉,盖因「耻班在公下」,后来曹操才以大将军让给袁绍。可见在当时,太尉位班于大将军之下,太尉属三公三司层级。曹魏建国可能有点转折,像魏明帝青龙三年,司马懿自大将军为太尉,似乎大将军在太尉之下;

而司马师为大将军时,司马孚为太尉,又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似乎有点乱。而且其下还比大将军,至少有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另外从曹真由中军大将军迁为大将军可知,比大将军位不及正牌大将军。

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官职人事制度不断变迁说明了什么

【大将军司马师】

曹魏一朝兵马倥偬,大将军相当忙碌:大将军曹真都督陇右、大将军司马懿率军赴上邽、大将军曹爽奉诏征蜀、大将军司马师镇压毋丘俭及大将军司马昭镇压诸葛诞等,无论大将军位阶如何,举足轻重扮演重要角色,责无旁贷。

从曹操一朝可考前后太尉计有十一人:贾诩、钟繇、华歆、司马懿、满宠、蒋济、王凌、司马孚、高柔、邓艾及王祥。

若以司马懿为分水岭,大致可分前半段与后半段,前半段重在战略,后半段强于战术。像贾诩建议张济归降曹操及助曹丕取得帝位,智囊规划见其长。钟繇对关中马腾、韩遂很有见地,但于太尉任内数月不参与朝会。华歆别无计划,甚至劝阻曹真伐蜀。

足见此三太尉并无重大影响,积极性未见发展。

不过自司马懿之后,几乎每个太尉均为具备实战经验出身,或许司马懿原本亦萧规曹随,本应继前任者在策略规划发展,然而由于司马懿本人的关系,发挥实战锋芒后,太尉职务性质因而转变,此为显著之人事影响制度。

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官职人事制度不断变迁说明了什么

【司马懿】

曹魏相国只有四人:即钟繇、华歆、司马昭及司马炎。相国不是新官,而且不限于文政,汉初即有相国,像韩信及樊哙皆为相国,却均以武功闻名,汉末董卓亦为相国,亦不以内政见重。汉初还有一个相国,萧何原为丞相,协助诛杀淮阴侯韩信后,因功而被拜为相国,由此可知相国还在丞相之上。

汉末二相,曹操及孔明,都只是丞相而已。

钟繇及华歆事迹不详,司马昭及司马炎广设掾属、罗揽幕臣,除了武力兵权之外,又置文治能臣,实质上已是国中有国,宫中府中各擅其场。

接下来的趋势事在必行,晋欲代魏,当先夺权,从大多数的相国臣属后来悉皆转任晋朝臣属,故知因人而改制度,非因制度而使人就范。

汉献帝权势旁落,当曹操为丞相时,当然要加强相权,以利曹操;及至曹丕称帝,情况反过来,强化皇权同时削弱相权。丞相在曹操时强大,丞相在曹丕时被分权,虽然为同一职称,在不同的时间,却有不同的地位。

司马懿、司马师及司马昭等掌权,不管官位名称原本权限应该如何,总得配合实际需要因人而异。从太尉虚衔到司马懿以兵马实控,从大司马应掌兵权到遇缺不补,此见证诸曹势力消退,以及司马崛起。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击败曹爽后,司马家族不可能继曹仁、曹休及曹真之后再起用曹家为大司马,而司马昭及司马昭先后为大将军及相国,组织班底、建立朝纲,掌握曹魏兵权,虽然淮南发生三次大规模叛变,危机同时也是转机,镇压成功同时也确保政权之稳定。

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官职人事制度不断变迁说明了什么

司马昭

倘若没有叛变暴发,司马家还真一时找不到机会聚结军队或测试效忠与否之将领,另因叛兵使用屯田客、屯田兵,朝廷也同时罢屯田、复民力,从此削除地方武装。

曹魏初年三公空有其名,司徒、司空、太尉其实有限,然而司马家兴起以后,相国重拾大权,太尉亦由实战将领接任。或者司马懿不管接任何种职务,都有办法把制度转变可赖以生存之职官。

从高平陵之变中,理论上的大将军与太尉地位迭起,其实反而变得没有如此重要,实质上的司马懿与曹爽互斗始为关键。

曹魏一朝计十一位司徒,司徒系由相国改置而来,曹魏司徒于历史舞台并太多建树,黄初四年司徒华歆虽推荐管宁,但其为「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或者司徒王郎陈谏曹叡立嗣、以及太和四年司徒董昭陈奏末流弊端等,性质上一般公卿皆可为之,不独司徒专属。

司空也有十八人之多,自建安元年曹操出任司空,十三年转任丞相,建安十八则置御史大夫,黄初元年曹丕又改御史大夫为司空,表现不很突出,即使是司空陈群,举凡陈谏教化、伐蜀、追谥或营建,诸类之事凡公卿皆可为之。

比较可疑为王凌,由车骑将军转司空,后来转为太尉,王凌任职司空期间别无他事,惟参预高平陵之变而已,但政变似乎不是司空的本职。

至于其他司空如郑冲、卢毓、王昶及王祥等,亦无法彰显后世监察官那种专打老虎不打苍蝿的正直不阿。这类司徒及司空虽多,反而有如滥竽充数,济济一堂占属虚职,不干实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