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但乡邻亲戚之间的礼节却十分周到。四时八节,相互走动,串门问安,都不会随随便便,空手白巴掌上门。是什么事、过什么节、该送什么礼,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约定俗成一个个的模板,被人们自觉遵守,就像过去在褂子上缝五粒扣子一样自然。

挑块糍粑送年节 满满的真情真意真表达

那时候,每到腊月底正月头,在盘算送年节的礼物中,糍粑总是首选。特别是农村人去城里走亲戚,女婿到丈人家送节辞年,糍粑更是必不可少的主角。

退回去一些年月,腊月城里的车站、码头随时可以看到挑着蛇皮袋子、牵着小孩的农村汉子。纯朴的农家汉子全家的敬意都装在两个袋子里,通常一头装有两块大糍粑,另一头是鸡、鸡蛋或者花生苕粉等土产,手巧的可能在一头还挂几把高梁穗扎成的扫帚,条件好的也可能再捎上条鱼。但是,不管两个蛇皮袋子里的东西如何变化,糍粑都是必备的,也格外受到城里人的欢迎,似乎是那个年月联系城乡两个阶层的最好纽带!

挑块糍粑送年节 满满的真情真意真表达

各种礼尚往来中,女婿送端阳、中秋、大年三节讲究最多。有意思的是,在送这三个时节中,除了肉面糖等常见之物外,都离不了粑,端午节要送小麦面粉做的发粑、中秋是粘米做的花粑,而年节最为隆重、最为仔细,是一定要送糍粑的。一般在腊月二十搋过糍粑之后大年三十之前的某一天,女婿将备好的礼物用两个箩筐装了,又特地把一大块糍粑饼放在一个圆考儿上,再在上面贴一个用大红纸剪的喜字,然后把考儿放在箩筐上,用一块包巾盖了。对照老传教的规矩,一切准备妥当后,女婿才敢放心地挑起礼担去岳父家辞年。

女婿挑担上门,岳母会一把接住。灵光的小伙,会一五一十向岳母岳父展示各种礼物,来说明自己全家是多么重视这个年节,是多么费心费力,哄得二老心花怒放。老实一点的也要掀开礼担包巾,露出雪白的糍粑和那个大红的喜字来,仿佛他更自信一切尽在不言中。

如果礼担的礼品品种齐全,自然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接下来是好饭招待,也会得到丰盛的回礼,包括她家闺女为郎君准备的布鞋、绣花鞋垫等传情之物。但要是礼品不全,女方大度的,会委婉提醒。若碰到女方是个挑理的,难免要闹出一些误会,女婿也有得脸色看了,严重的还可能会闹翻脸。

挑块糍粑送年节 满满的真情真意真表达

与现在有的人想法不同的是,那时人们挑理,倒不在于礼重礼轻礼多礼少,更看重礼性是否到位、礼数是否周全。如果哪个方面被漏掉了、或被轻视了,则可能认为不把老传教和亲家当一回事,不懂礼数的人家也不值得交往。而一切置办仔细,就算有些方面不那么圆泛,即使糍粑小一点,也是礼轻情谊重,女方仍然会欢天喜地。在这里,小小一块糍粑,仿佛不仅是传递情义的使者,更像是透视家风的一扇窗户。

如今,城乡送节习俗依然被人看重,但送节方式和内容已不能同日而语,糍粑被特殊时代所附利的特殊功能早已淡去,自然再也没有哪个女婿会挑块糍粑上门送礼。没有糍粑的年节,正变得更方便务实,这大概也算得上是与时俱进吧!

挑块糍粑送年节 满满的真情真意真表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