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是因为杜牧的性格偏软,还是他在政治上的敏感,总之,杜牧赶在“甘露之变”之前称病把自己安置在了东都洛阳:监察御史,分司东都,这是他自己请求的,我们之前介绍的白居易也有这样的操作,但原因略略不同,白居易是对时代失望,杜牧则差不多完全是为了避祸,他对时代还有期望,他也确实躲过去了杀身之祸,“甘露之变”时的长安,满满都是“腥风血雨”,粗线条记载就是:十一人被族诛,上千人被屠。大家一定记得课文里的那位雪夜入蔡州的李愬,他是国家的大功臣,他有个侄子叫李听,此时任职司徒,正在洛阳闲居,唐时名家显贵大多蓄养歌妓,李听当然也不例外,府中自是美女无数,杜牧这次调任洛阳,鉴于他的家世与社会知名度,李听觉得他跟自己很可能不是一路人,于是没主动邀请杜牧参加私家集会。

今天接着读杜牧的诗。

不管是因为杜牧的性格偏软,还是他在政治上的敏感,总之,杜牧赶在“甘露之变”之前称病把自己安置在了东都洛阳:监察御史,分司东都,这是他自己请求的,我们之前介绍的白居易也有这样的操作,但原因略略不同,白居易是对时代失望,杜牧则差不多完全是为了避祸,他对时代还有期望,他也确实躲过去了杀身之祸,“甘露之变”时的长安,满满都是“腥风血雨”,粗线条记载就是:十一人被族诛,上千人被屠。

唐诗闲读:“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杜牧像)

甘露之变

其实,甘露之变的起因应该远溯到“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皇帝越来越不信任外臣,到唐德宗时,干脆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由此成为定制,宦官军权在手,势力变得不可抑制。

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这一年杜牧三十三岁,当朝的皇帝是二十七岁的唐文宗,文宗实在不甘心为宦官控制,于是联络李训、郑注两人策划诛杀宦官,目的很简单: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唐诗闲读:“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爱玩的唐文宗)

11月21日这天,唐文宗安排韩约奏称金吾卫大厅后面的石榴树夜降甘露,然后以观露为名,令宦官头目仇士良、鱼弘志前去查验,二人到达后,给他们带路的韩约神情慌张,甚至额头冒汗,仇士良因此警觉,恰巧又有风吹起帷幕,露出埋伏人的身影,仇、鱼二人反应过来,转身就跑,因为跑得太快,伏兵失去效果,成了追杀,二人得以跑回含元殿,进而要挟持唐文宗进入内宫。

文宗身边李训当然不愿,于是抓住乘舆不放,并且从靴子里摸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试图近身刺杀仇士良,但他毕竟书生力弱,坚持到宣政门,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宦官势力占了上风(要知道李训他们就只有一把匕首,这大概是历史上最荒唐的最后保险了吧)。

宦官们把唐文宗挟持进东上阁之后,紧闭阁门,派出禁军大开杀戒,血洗长安。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中十一人被族诛。由于事起仓促,不可能一一甄别,在这次事变中受株连被杀的人达到的一千多人,其中许多人完全就是无端牵连,朝班几乎为之一空,长安城内流氓地痞更是趁火打劫,京师震动,史称“甘露之变”。

唐诗闲读:“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甘露之变)

可悲的是,经过这次事变,宦官们因此更胆大妄为。自此直至唐亡,大权一直掌握在宦官手里,后来的皇帝全从宦官心意而立,李氏大唐帝国,自此名存实亡。仁人志士报国无门是晚唐的正常社会状态,杜牧如此,李商隐也是如此。

洛阳城里的风流御史

洛阳,最早建于西周初年,目的当然是为了向东方发展,控制殷商的残余势力。到隋炀帝时,他大力兴建东都,洛阳城市规模扩大,武则天时期,女皇帝特别喜爱这个城市,一度命名洛阳为神都,洛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它交通比长安更便利,物资转运更方便。洛阳城北部的邙山,更是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选择的死后葬地,后来人们就以“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作为成功人士的标志。

唐诗闲读:“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北邙无数荒丘)

洛阳有山有水,风景秀丽,对于杜牧来说,洛阳是他的福地,他就是在这里进士及第的。但是,当听到“甘露之变”的消息从长安传来,杜牧再也无法安静下来,他逃过了生死之劫,但他的一腔的报国热血在寒冷的北风中变冷了,他钻研《孙子兵法》,精通用兵之道,他写过《阿房宫赋》,他熟知治国之道,他当然胸怀大志,但此刻的他却只能在寒冷中蜗居洛阳,被搁置在朝局之外,孤馆寒灯,他有的,只是煎熬、焦虑……在此时,这样的国度,他能做什么呢?只能无力感满溢。

他满怀正义,但硬着头皮去对抗却不是他的性格,他只会消极面对自己的内心,消磨自己……噢,对了,他还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武器——风流,他用自己的风流不羁作为的消沉的“装甲”,借此妆点自己无味的日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他表达不满的方式。

《本事诗》里记载了杜牧在洛阳的一段风流轶事:

大家一定记得课文里的那位雪夜入蔡州的李愬,他是国家的大功臣,他有个侄子叫李听,此时任职司徒,正在洛阳闲居,唐时名家显贵大多蓄养歌妓,李听当然也不例外,府中自是美女无数,杜牧这次调任洛阳,鉴于他的家世与社会知名度,李听觉得他跟自己很可能不是一路人,于是没主动邀请杜牧参加私家集会。

唐诗闲读:“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雪夜入蔡州的李愬)

但杜牧与众不同,他主动找人传口信给李听,声称自己愿意过府拜访,李听一听当然高兴,马上送上请柬,杜牧则欣然而往。

集会期间,当然美女如云,杜牧早就听说有一位李府中有个歌妓叫紫云,此时,他就在美女群中四下寻找,不能确认,杜牧就借着酒劲开口询问,李听便指给他看,杜牧盯着紫云看了一会儿,索性开口讨要:“名不虚传,宜以见惠。”真的很美啊,跟传说的一样,把她给我吧,结果,紫云当然归了杜牧。

这件事《太平广记》和《唐诗纪事》中都有记载,无法确定真假,但至少这风格,很杜牧!小杜就是这样的“范儿”。

唐诗闲读:“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现在的金谷园)

一首《金谷园》诗

风流不风流我们先不管,杜牧此行在洛阳,也有好诗留下,最著名的,该是下面这首《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关于这首诗,有两个背景要交待:1、金谷园:在洛阳西北,是西晋卫尉石崇的私人别墅,我们知道,石崇是当时有名的大富翁,金谷园是他和王恺争富的产物。

唐诗闲读:“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任伯年的名画《金谷园》局部)

2、绿珠: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石崇因是贾谧同党而被免官,石崇的爱妾绿珠,相貌美艳,善吹笛,远近闻名,司马伦的党羽孙秀派人索要绿珠,石崇当然不肯,大怒说:“绿珠是我的爱妾,你们是得不到的。”使者劝他:“君侯博古通今,明察远近,希望三思。”石崇说:“不需要三思了。”使者出去后又转回来劝石崇,但他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孙秀恼怒之下,劝司马伦杀石崇和欧阳建。

石崇得知后,与黄门侍郎潘岳暗地劝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谋划诛杀司马伦与孙秀。孙秀觉察后,就假称惠帝诏命逮捕石崇,当时石崇正在楼上宴饮,甲士到了门前,石崇对绿珠说:“今天我为了你而惹祸。”绿珠哭着说:“我应该在你面前死去来报答你。”投身堕楼而死。

唐诗闲读:“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京剧《绿珠坠楼》)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此时杜牧眼中的金谷园,早已破败荒芜,繁华的往事早已随着香尘散尽,没留下半点踪迹,春草年年皆绿,流水无情东逝。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黄昏的时候,鸟儿们在东风里怨啼声声,散落的飞花,仿佛就像那个坠楼的人。

这首诗需要解释的并不多,却要注意领会诗人的情绪,王国维说“景语即情语”,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两句写景,两句抒情。但杜牧的这首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失意之人,想得多的也是失意悲伤之事,面对春日的落红,他想的却是为情而死的绿珠,因为有情,有怨,所以诗人眼中、笔下,所有的风景自然都带入了诗人的无奈与感伤,这当然是大志难酬的感伤。

(【唐诗闲读】之197,图片引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