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十九路军, 大多数人仅了解其“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历史辉煌, 更多还知道它是“福建事变”, 即所谓“闽变”的主体。事实上, 十九路军的番号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三年, 却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历程的部队。

十九路军部队及番号的由来

民国初创, 群雄并起。手无一兵的孙中山, 深感军阀之不可靠。1917年9月1日, 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拥护孙中山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 将省长亲军20营交给孙中山。孙中山委托陈炯明以此为基组建最早的粤军。1920年, 孙中山将粤军整编:陈炯明任粤军总司令, 邓铿任总参谋长兼第一军参谋长及第一师师长。邓铿下大功夫编练粤军第一师, 培养了国民革命军中最多的重要将领。

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于北京不幸病逝。蒋介石将两广及湖南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军, 其中, 由原粤军第一师改编而成的第四军实力最强。其战斗序列为:第四军军长李济深, 副军长陈可钰, 参谋长邓演达, 政治部主任麦朝枢, 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师及一个独立团。第十师师长陈铭枢, 副师长蒋光鼐。辖蔡廷锴、孙绳、戴戟三个团。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独立团团长叶挺。

1926年夏, 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第四军战绩显著, 被誉为“铁军”, 遂扩编成两个军。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 张发奎任军长。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 陈铭枢任军长, 蒋光鼐任副军长, 蔡廷锴由团长晋升为第十师副师长, 后升任师长。

1929年1月, 北伐完成后, 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编遣裁军会议, 削弱非蒋系武力。3月, 蒋桂战争爆发。广西籍李济深被蒋介石囚禁于南京汤山, 陈济棠被蒋介石任命为广东编遣区主任。陈济棠统一两广后, 将粤系部队整编为5个师, 即余汉谋第五十九师、蔡廷锴第六十师、蒋光鼐第六十一师、香翰屏第六十二师、李扬敬第六十三师。

1929年3月, 蒋桂战争爆发, 张发奎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一路追击军司令官兼第四师师长。桂系失败后, 蒋介石欲将张发奎师缴械, 张拒不从命。12月, 张桂联军兵分两路进攻广东。陈济棠急调蒋光鼐六十一师、蔡廷锴六十师两师分路阻击, 迫使张桂联军退回广西。

1930年5月, 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李、白、黄及张发奎挥军入湘, 欲与冯、阎会师中原。陈济棠奉蒋令调蒋光鼐六十一师、蔡廷锴六十师、李扬敬六十三师入湘作战。7月1日, 张桂联军全线溃败, 退回广西。蒋介石令蒋光鼐亲率六十师、六十一师星夜赶赴津浦路参战。


抗战名师——十九路军

十九路军的三巨头戴戟 (左) 、蒋光鼐 (中) 和蔡廷锴

时阎军占领济南, 蒋军久攻不克。蒋介石令蒋、蔡两师编为第一纵队, 蒋光鼐为纵队司令, 火速增援中原战场。7月23日, 蒋介石令蒋光鼐为第十九路军上将总指挥, 下辖六十师、六十一师和陈诚第十八师。蒋光鼐六十一师师长之缺由副师长戴戟接任代理。

十九路军长途奔袭如天将神兵, 阎军大乱, 逃往黄河北岸。8月15日, 十九路军攻占济南。蒋介石即任蒋光鼐兼任济南警备司令, 提升蔡廷锴为第十九军军长。自1920年粤军参谋长邓铿编练粤军第一师始, 经过10年的疆场征战、血雨腥风, 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战场上, 从北伐“铁军”发展而来的十九路军得以成军。

十九路军编制与装备

十九路军的主要来源, 即北伐第四军中陈铭枢任师长的第十师。后经多次改编, 成为蒋光鼐任师长的六十一师和蔡廷锴任师长的六十师, 此二师是第十九路军的核心部队。

在十九路军存续过程中, 编制部队和人员不时有变, 下述编制反映出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情形。总指挥蒋光鼐;十九军军长蔡廷锴;参谋长戴戟。第六十师, 师长蔡廷锴 (兼) , 辖两个旅;第六十一师, 师长戴戟 (兼) , 辖两个旅;第七十八师, 师长区寿年, 辖两个旅。

陈济棠击败桂系进攻, 巩固在广东的地位后, 蔡廷锴第六十师、蒋光鼐第六十一师成为陈济棠整编广东军队为5个师中的重要军力。广东地方富庶, 经济实力强, 通过向捷克、德国、日本购入, 自建兵工厂制造, 以及战场缴获, 广东军队包括六十师、六十一师的装备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在步兵轻武器方面, 拥有购自日本、捷克的步枪和机关枪, 以及广东石井兵工厂仿制的日式步枪、捷克式轻重机枪、冲锋枪等新式武器;在步兵重武器方面, 拥有购自德国克虏伯厂生产的新式高射炮、新式迫击炮、加农炮、山炮等。总体而言, 改编为十九路军之前的六十、六十一师的步兵武器基本换装成了新式步枪, 每连轻机枪达到9挺, 每班1挺。营有重机枪连, 团有小钢炮连, 装备水平高于同期中央军。

十九路军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 拥兵三十万的张学良不放一枪丢失东三省, 使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于12月15日宣布下野。国民政府重组, 林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孙科任行政院长, 十九路军部队前首长陈铭枢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1932年1月1日, 孙科宣誓就职。1月6日, 孙科任命蒋光鼐为京沪卫戍司令长官。

十九路军随即开赴京沪担任警卫:六十一师驻南京、镇江;六十师驻苏州、常州、无锡、丹阳;七十八师驻上海、吴淞、昆山、嘉定各要地。1931年12月, 十九路军参谋长兼第六十一师师长戴戟出任淞沪警备司令。

此时上海已成国际贸易大都市。西方各国在中国的投资大多在这里。日本资产也麇集上海, 日资工厂、企业、侨民很多。日本以保护日资、侨民为名, 在上海驻有1800余名海军陆战队。

为转移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建国活动的注意力, 1931年10月下旬, 日本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委托日本驻上海公使馆武官助理田中隆吉少佐:“请在上海发动事变, 以转移各国视线。”日本特务组织在上海制造事端和冲突的同时, 1932年1月24日, 日本开始向上海增派海军陆战队。27日,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向上海当局提出最后通牒。亲日的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要求十九路军撤出上海, 十九路军抗命不从。

28日晚11时02分, 日本海军陆战队分三路向闸北进攻。处于高涨抗日情绪之下的十九路军官兵予以坚决回击。只有步兵武器的十九路军, 与配备飞机、坦克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相比, 装备处于劣势。战斗一打响, 日军指挥官、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口出狂言:“四小时占领上海。”但在十九路军的顽强抵抗下, 日军在闸北屡战屡败, 死伤过半无法支持。日军大肆增兵, 蒋光鼐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十九路军再次打退日军进攻。

2月4日, 日军发起第一次总攻, 战火由闸北蔓延到江湾、吴淞一带, 日军增兵已达10000多人。上午11时许, 日本军舰13艘, 在24架飞机配合下, 开始对吴淞炮台狂轰滥炸, 企图伺机登陆。炮台守军在翁照垣旅增援部队的配合下坚决抗击, 日军始终无法登岸。

日军总攻失败, 盐泽幸一被免职回国, 接替他的日军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中将乘旗舰“出云号”, 在2月6日到达上海, 日军兵力增至25000人。野村鉴于日军在闸北方向无法突破, 就把进攻重点转向吴淞。

2月7日上午8时, 日军向吴淞发起总攻。日军以飞机大炮轮番轰炸, 战斗之惨烈无法形容。驻守吴淞以南蕴藻浜的赵金声连长, 面对铁甲车掩护下的两千日军进攻毫无惧色, 战至残兵40余人, 遵命杀入敌阵, 将日军截成两段。混乱中日军自相残杀, 死伤五六百人后败退。

日本继续增兵, 蒋光鼐和陈铭枢、蔡廷锴一致认为, 应在日军援军到达前与之决战。但此时无论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还是行政院长汪精卫, 都没有与日军大规模开战的决心。2月14日, 日军陆军中将植田谦吉率部抵达上海, 日军兵力增至30000余人。迫于各界压力, 蒋介石终于派出张治中率领第五军驰援上海, 归蒋光鼐统一指挥。蒋光鼐决定实行分区作战。第十九军军长蔡廷锴率六十、六十一、七十八师等为右翼军, 第五军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等为左翼军。

2月20日, 日军发动第二次总攻。他们先用大炮向江湾、庙行等地猛轰, 继以步兵在坦克掩护下, 分两路向我阵地进犯。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左右两翼密切配合, 协同作战, 进攻庙行的日军第九师团伤亡惨重, 仓皇溃退。我军取得“庙行大捷”。

2月23日, 日本决定再增加两个师团, 并组成以白川义则大将为第三任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但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 战事仍然难以取得有利于日本方面的进展。日本内外局势开始失利, 尤其担心与美英关系恶化, 丢掉长期苦心经营而得的满蒙利益。


抗战名师——十九路军

“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 十九路军组织的敢死队

2月28日, 在美英驻华公使的调停下, 中日开始直接谈判。5月5日, 中日签署《淞沪停战协定》:中日军队今后不得越过停战时的驻军线;日军撤至公共租界内。31日, 日本陆军全部从上海撤走, 但留下大约2000名海军陆战队员, 以保护侨民为由驻扎上海虹口地区, 为后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埋下隐患。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 一扫九一八事变对外忍让的屈辱, 在全国一片救亡声中奋起抵抗, 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这场持续了33天的上海保卫战, 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此战很快结束, 缘于中日最高当局, 都没有大开战事的意图和准备。

十九路军“剿共”与“闽变”

早在中原大战刚一结束时, 蒋介石即下令将十九路军投入“剿共”内战。前两次“围剿”中均未与红军交手。第三次“围剿”中, 红三军团、红四军向高兴圩地区十九路军第六十、六十一师发起攻击, 两军激战至8日, 红军毙伤敌2000余人、俘敌20人;红军牺牲780人, 伤1490人, 可谓两败俱伤。这是十九路军成军以来首次遭此大挫, 从此不愿与红军作战。

此后, 十九路军即受命卫戍京沪,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抗击强敌名声大噪。但随着《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 5月7日, 十九路军各师调驻昆山、苏州、镇江等处。随即, 蒋介石令十九路军3个师分调江西、武汉、安徽以对其肢解, 蒋光鼐与蔡廷锴据理力争, 坚决不从, 5月21日, 蒋介石下密令将第十九路军调驻福建。7月26日, 蒋光鼐就任福建省绥靖公署主任。

此时, 福建的局面非常复杂。闽南、闽北有国军各自为政, 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占据闽西。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就是想让十九路军在“剿共”中与红军相互消耗。蒋光鼐深知蒋意, 极力避免与红军作战。

1932年9月, 蒋介石下令免去蒋光鼐十九路军总指挥职务, 由蔡廷锴接任。年底, 又免去蒋光鼐绥靖公署主任职务, 改任省长, 蔡廷锴接任绥靖公署主任。蒋介石企图一箭双雕, 既剥夺蒋光鼐的军权, 又离间蒋、蔡关系。但蒋、蔡合作十余年, 疆场征战, 肝胆相照;蒋有政治眼光, 蔡专于治军, 相互补益, 才将十九路军带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此时, 蒋介石开始了他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5月, 蒋介石坐镇十九路军总部, 督促十九路军向红军作战, 致使区寿年师孤军深入, 被红军重创。蔡廷锴请求增援, 蒋不但不派援兵, 反而通电全国, 斥责十九路军“剿共”不力, 以打击十九路军的声誉。

面对严峻形势, 十九路军老首长陈铭枢打通了与红军的联络管道。1933年8月, 陈铭枢与彭德怀、袁国平等直接面商, 十九路军与红军的战事缓和下来。10月26日, 十九路军与红军签署《反日反蒋初步协议》, 双方实现停战。1933年10月, 陈铭枢在香港李济深家中召集有蒋光鼐、徐谦、黄琪翔、章伯钧、张文、冯玉祥代表余心清等参加的会议, 一致决定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新政府, 以求被逼至绝境的十九路军死地求生。

1933年11月20日, 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体育场召开, 选举李济深、陈铭枢、陈友仁、冯玉祥 (余心清代) 、黄琪翔、戴戟、蒋光鼐、蔡廷锴、徐谦、何公敢、李章达等11人为人民革命政府委员, 推李济深为主席。11月22日, 福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改元中华共和国元年。同时将十九路军扩编为5个军, 10个师。

蒋介石立即调集蒋鼎文、张治中及卫立煌所部共25万人开拔入闽, 对十九路军实行讨伐。粤、桂方面背弃所订协议, 陈兵闽粤边界。红军方面实际掌握军权的红军顾问李德认为十九路军“不过是一支军阀部队”, 除周恩来和博古外, 红军领导人都反对与十九路军合作。

蒋介石采用在军阀混战中屡试不爽的“招术”, 用金钱收买十九路军高级将领, 十九路军军长、师长几乎全部向中央军投诚。1934年1月21日, 福建人民政府彻底解体。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相继离国。福建人民政府存续时间正好两个月, “闽变”结束。

十九路军结局与主要领导人的选择

“闽变”失败, 蒋介石下令取消十九路军番号, 保留六十、六十一、七十八师三个主力师番号, 军官调整为黄埔系。蒋介石仍不放心, 将其交给主政广东、受命入闽配合平定“闽变”的陈济棠。陈济棠将十九路军余部收编为粤军独立第三旅, 不久, 又奉蒋之命, 将该旅缴械解散。

从1930年8月正式成军到1933年底因“闽变”失败而被撤销, 十九路军存续时间只有三年, 却因其在北伐中所赢得的“铁军”声誉, 在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中的无役不胜, 以致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抗战英雄部队, 赢得巨大声威。十九路军虽因“闽变”失败而被肢解消失, 但它的辉煌战绩和在抗战史上的勋绩, 是永远不可抹杀的。

十九路军的独特历史和辉煌历程, 与它的各个时期的领导人密不可分。十九路军的最先起源是粤军第一师, 领导人是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他的军事才华和坚毅品格, 是后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成为“铁军”及十九路军能征善战的精神基因。1922年, 邓铿被暗杀, 仅37岁。

陈铭枢, 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第十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后, 陈铭枢任第十一军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在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 代理行政院长陈铭枢全力支持。在“闽变”中, 陈铭枢是主要的策划者和联络人。


抗战名师——十九路军

1939年, 周恩来和蒋光鼐在重庆曾家岩

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 抗战爆发后, 出任第四战区参谋长、副司令长官, 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等。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 抗战开始后, 历任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粤桂边区总司令等。

抗战胜利后, 十九路军原领导大多从事反独裁民主活动。1949年, 国民党政权败走台湾, 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政权。原十九路军主要领导人, 选择留在大陆参与建设新中国。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都参加了1949年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1950年9月, 陈铭枢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部长。蒋光鼐担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蔡廷锴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等。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十九路军淞沪抗战, 多地建有纪念碑和纪念陵园。1997年, 蒋光鼐与蔡廷锴将军的骨灰一同迁葬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将军墓。

十年征战成军, 三年辉煌勋绩, 历史铭记久远, 壮哉十九路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