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网 五仁儿 | 报道

Wolfgang | 编辑

“没有结款的周期,想要钱,只有不断地去讨”。

近日,地理信息行业针对调查类项目企业失信“黑名单”暂行办法出台。一时间,“甲方回款失信‘黑名单’”的呼声此起彼伏,顺势将持续了4—5年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以下简称“农经权”)项目款项问题推了出来。

两个月前(4月4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专门发布通知,就农经权项目拖欠账款情况展开统计调查。4月份下旬,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胥燕婴曾表示,已有百余家企业上报。对于协会下一步的行动,胥燕婴表示,“方案在研讨中”。

日前,泰伯网致电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向其了解农经权项目拖欠账款的调查情况,获得的回应是“还没有新的进展”。

1

项目还没验收,要款已经开始了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曾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重点解决农村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

据业内人士介绍,确权工作中,农户等承包地主体确认自己的地块,在确权登记资料中签字确认,最终获取经营权证书,才算走完确权流程。

按照作业要求,测绘企业等作业单位根据作业区电子版影像、国土提供的行政区界线等数据,以及《同一地块承包农户登记表》、《户主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信息申报表》等信息,实地逐户逐地块审核农户、村委会的地块指认信息,录入调研数据,建立相应数据库,走完经营权证书颁发流程。

直至2018年底,有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土地确权工作。有业内人士指出,严格来说,农经权项目目前还未彻底结束,包括相关项目款。

鉴于农经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涉及航拍、测绘、调查等大量资金,相关政策曾明确,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承担。中央财政按照每亩10元的标准,安排181.4亿元专项补助。绝大多数省份明确了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其中20多个省份每亩补助5元至10元。山西、广西、青海等省区补助标准为15元每亩。

“从农经权项目开始,距今至少有四年半的时间了”,不少地区的农经权项目作业人员表达了对项目期的无奈。在款项结付方面,山东星达测绘有限公司总经理董跃军指出,农经权项目为财政拨款,一部分由地方补贴,另一部分由国家补贴。按照流程,项目以县为单位进行验收,市里汇总后进行初验收,再由省里验收,最终成果由国家农业部统一验收。

在董跃军看来,目前农经权项目基本上都在验收阶段,但各地区项目的进展不一。县级政府为甲方,后期还有省市级、国家级部门的验收。出于验收的考虑,现阶段县级政府只结算了部分项目款。还未结算的项目款,更多是为了牵制作业单位,解决后期出现的项目问题。

谈及现阶段已经结算的项目款,董跃军表示,沿海地区已付的项目款预计能达到80%以上,中西部地区可能要低一些,但已经不影响大局了。在他看来,农经权项目合同里,涉及30%左右的入场费,包括招投标的质保金。政府延期发放的项目款,用保证金、质保金来说更确切。从这一角度讲,验收过程中的未结款项,暴露出来的是政府对企业作业质量的顾虑。

2

“无限期”返工拖垮中小企业

从大部分作业单位的立场,多数相关部门不履行所签订的项目合同,也不根据项目进度支付项目款。想要拿到项目款,企业只有不断的去“讨”。

有业内人士表示,多数农经权的中标作业单位为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如果政府部门要求修改、核查、归档,企业即便亏本了也需要去善后。在不少业内从业者看来,真正亏损的是围绕中标国企事业单位的分包公司。据透露,小民企基本拿不到“一手活”。大企业中标沿海区域的农经权项目,标的大概在40元/亩左右,转包给中小企业约20/亩左右。

经反映,绝大部分企业在农经权项目上的亏损,源于企业长周期甚至无限期的服务。有业内人士透露,政府部门希望不断完善数据库等系统,这一诉求反映在验收阶段,更多是由技术问题导致的多次返工。

事实上,从不少业内人士的视角看,农经权等大型项目更像是“仓促上马”。从上到下,从农业部等主管部门到基本的作业单位,都在进行摸索。农经权的技术规程,也由第一版增至多种不同版本。

这一系列的反复,在董跃军看来,并不能归咎为测绘公司或施工单位等单一主体的问题。原有的农经权项目要求发生多次变化,造成项目期间的反复修改,项目涉及到的各方都有意见。

更为关键的是,与地方村委会、居民的沟通成本,耗费了大部分作业人员的精力。按照规定,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终的确认。

然而确权工作过程中,作业人员发现,土地重新丈量后,很多区域的实际耕地面积增加了。一方面,30多年前土地承包开始时,土地质量参差不齐,承包土地的面积计算方式与现在的计算方式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如今,田边地头能利用的田地都利用了。

更多的问题在于村委会与农户的利益冲突。从业者发现,当年要缴纳农业税时,由于农田土壤的质量不同,村集体与农户上报的耕地面积数字比实际要小。现在农业税取消了,村委会并不想将土地丈量后多出来的面积算给农户,而是留给村集体。农民的立场是,“能多报就不少报”。有不少作业人员吐槽,“即使进入实地,村里不想告诉你这块地是谁的,一切都白搭”。

村委会配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而企业有项目考核的要求,导致部分地区代签现象频发。这意味着,部分作业单位已获取的数据无法保证其准确性。项目进行到后期公示阶段,居民对信息公示提出质疑,接连上访。

企业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即便大部分项目进行到收尾阶段,验收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数据的反复回查。很多数据需要后期整理、翻新,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包括农经权最早的实验区那一批。

3

小企业接大项目,饮鸩止渴

当被问及数据复查、翻新的时间结点,不少作业人员频频挠头,“再来个几年时间也不一定搞得彻底”。据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大型的国家项目,包括从二调开始的调查类的项目,周期长、结账慢已是普遍现象。

不可否认,大项目的市场规模与潜在发展机会,让不少地理信息企业趋之若鹜。有业内人士表示,出于应付考核的考虑,大企业需要承接大项目。一个亿的合同额与八千万的合同额,可能成为界定企业优秀与合格等级标准。 对于小企业来说,承接大项目更像“饮鸩止渴”,承接与不承接,可能都无法长线生存。

地理信息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董跃军表示,这种方式,淘汰了部分没有实力的单位。有些企业前期中了标,拿了大单,后期放弃了,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在他看来,地理信息企业承接项目的前提是,企业自身能够维持营运状况,并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一般而言,企业承接大项目,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得到项目延续。比如,企业从2007年前后的二调项目开始承接,等到其后陆续开始的地理国情调查项目、农经权项目,到水利两区划定、国土三调项目落地,项目款能够得到持续。

如果企业指望在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内,通过一个项目拿到钱,这其中便存在一种可能,即两年三年内企业无法拿到项目款,或者可能只能拿到50%或者更少,更不用谈盈利。从这一角度,董跃军指出,更多的问题是企业自身达不到承接大项目、大工程的能力。

相对而言,“短跑”更适合中小地理信息企业,避免付出无效劳动。业内人士表示,常规的地形测量、数据采集、电子地图等业务结款较快,能缓解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解决后,再考虑长线发展。

问题是,有多少“如果能重来,打死不做农经权”的企业,能撑到“再次选择”的路口?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首届空间信息产业链交易洽谈会火热报名中!属于企业家的、WGDC大会上最受期待的交易盛会!

《精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