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场合影(高天波:第二排从右数第二位)

近日,喜讯传来:在匈牙利第42届国际军体跳伞锦标赛上,浙江省慈溪市高天波再度斩获青年定点金牌、青年特技金牌、青年全能金牌,连续7跳正落靶心更是创国内记录和国际理事会青年记录。

慈溪市杨高村新开河路34号,有一家已经开了二十年的慈溪天波彩瓦厂,与大多数家庭作坊式企业一样,彩瓦厂的创立者和经营者是同一户人家,户主名叫高善定。家里有一儿一女,姐姐叫高健,弟弟叫高天波。

▲ 高天波父(右:高善定)母(左:袁爱芬)

或许父亲高善定的名字不被很多人知晓,但是他的儿子高天波却早已扬名龙山镇,成了家喻户晓的“别人家冠军孩子”。12岁离家习武,15岁获得全国武术冠军,16岁被选入八一跳伞队,18岁完成人生1500跳,获国际军体第37届跳伞世锦赛男子个人定点青年组亚军,21岁凭借优异的跳伞成绩,高天波在其所在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跳伞运动大队荣获二等功。

至关重要的家庭环境

2015年,高天波因比赛成绩优异获二等功时,被问及想要的奖励,他仅提出希望回个家。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傅雷家书》……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与书籍都告诉我们,家庭环境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第一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估量、不容忽视的影响。如果将这个道理置于跳伞冠军高天波身上,从小他又接受了怎么样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如何教导助推这位世界级跳伞冠军成长?

“虎爸”的冠军养成记

初到高天波家时,父亲高善定正在家里的厂子里忙碌着。见到我时,父亲热情地带我到自己的办公室。这里与其说是父亲的办公室,更像是一座金光闪闪的奖章奖牌陈列室。站在办公室门口向内张望,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两大玻璃柜的奖牌和各种奖章,柜子顶上依次排列着一个金色奖杯、三张装裱完整的喜报与一张光荣之家的荣誉证书。柜子前面父亲的办公桌一侧摆放着一张儿子身着军装的集体照,桌面一角摆放着两张儿子高天波身着专业运动服的特写照。

谈起自己的儿子,这位年近花甲的中年男人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自豪与骄傲神色。但当问及儿子带回家这许多奖牌和奖章,父亲高善定淡定直言:“做父母的心里很落位,儿子拿了奖又提了干,但是自己几乎没有当面夸奖过儿子。”此刻,我的心里一咯噔,难道眼前的父亲是位“虎爸”?

这时,彩瓦厂的隔壁邻居插话道:“他从小教育儿子先苦后甜,从小锻炼儿子吃苦精神和意志力,我们做不到他那样的教育。做父亲的不正面表扬儿子,但是会跟我们周围人表扬。”

▲ 高天波

邻居的话仿佛印证着我的猜想。高善定告诉我,以前家里条件也差,儿子从小成绩不好,家里没少收到学校老师的“告状”。孩子十二岁那年在学校门口拿了武校的宣传单,回来跟父母要求,想去学武术。当时,父母陪着他去看了好几个武术学校。条件都比较艰苦,住宿是六七个人的集体宿舍,吃的东西做得也很粗糙。高善定说:“儿子心气高,主意大。”虽然心里不舍得,但是儿子自己坚持就同意了。

即便那时武校环境一般,但是父亲也严格控制着儿子的生活费,一个月仅给他30块钱,一天1块钱,高天波需要自己去安排宁波往返家几十公里的车费和一个月在校期间的生活开支。父亲说:“从这时候起,家里在经济上就不太管他。偶尔母亲和姐姐会塞点钱给他。”

处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孤身一人远离父母,再加上艰苦的训练生活,这一切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而言,都极具挑战性。但是面对当时的情况,高天波几乎没有跟家里抱怨过自己的苦累,这令我十分诧异。

父亲却笑笑说:“他去学武术比在家待着舒服。”父亲的话恍如一道惊雷落地,令我瞠目结舌。父亲顿了顿又继续说道:“他(儿子)小时候要给家里打工,帮着厂里搬瓦片装车,我给他按照劳动量计费,装满一车50元,装满结现。我就是要他去奋斗去努力。我告诉他,无论做什么都是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辛苦事,家里虽然办了瓦片厂,但是赚钱也是很辛苦。就算现在他拿了冠军回家,我都要他给家里干活。”

当时,十二岁的高天波通过两年左右的武术训练,拿到了全国武术冠军的荣誉,包揽着大小武术赛事奖项。十六岁时,八一跳伞队来武校选拔,向高天波伸出了橄榄枝,他被选中开启了逐梦天空的跳伞人生。

从武术冠军归零,重新出发,当他逐渐在八一跳伞队崭露头角,这时的他又被挑选进入了国家跳伞运动队。原本累积的优势在遇见更加强大的同伴时变得不再明显,高天波在与家人的沟通中,透露了这一情况,这时的父亲告诉儿子,先多多磨练,“换一行换一副骨”,脑袋换一换。人家能拿到的,你也能拿到,机会摆在你面前了,人家能拿到十块的奖牌,你拿两块(也可以)。

偶尔儿子打电话回家说起训练的苦累多了,父亲便教育儿子:“我们厂子里代工的人,最苦最累的活给那个人做,他获得的报酬收入也是最多的。什么都不愿意让你干,是放任你摊起烂起。国家花重金培养你,又送你去世界各地参赛,应该把这些当成乐趣。”父亲的话,打开了高天波的心结,他开始在国家跳伞队屡获佳绩。

妈妈和姐姐助力冠军成长记

采访接近尾声时,高天波母亲袁爱芬姗姗来迟,说到自己的儿子,她数度激动落泪:“以前日子苦,我和他爸爸都没有多少文化,家里也都是靠自己打拼。我们俩管儿子女儿也确实严格,行为处事都培养独立能力,所以儿子的自理能力很强。”

母亲还告诉我,现在高天波非常孝顺,逢年过节,一定会给她发来祝福的信息,去年过年期间,儿子主动给了母亲一万元,让母亲自由支配这笔钱。

因为距离原因,姐姐未能来到采访现场。我通过电话采访了她。姐姐坦言父母对自己和弟弟的教育严格,她现在也非常能理解和体谅,确实是父母培养了她们姐弟二人的独立能力,她也很感激父母。姐姐回忆道:“弟弟参加跳伞训练的第二年冬天,原本有回家探亲的机会,但是父亲拒绝了,怕弟弟因为回家分了心,耽误训练。”

虽然弟弟高天波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但是自己最关心的还是弟弟过得幸福。她最想对弟弟说:“未来的道路上,不管风雨,或者是生活点滴,希望弟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永远幸福健康。无论是不是冠军,你都是我弟弟。”

(第867期)

编辑 | 蓝精灵  斯  斯

来源| 滨海伏龙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