揍和讲道理,就像是对牛弹琴

1岁半到2岁时,很多妈妈会第一次揍孩子,开始有管教他的念头。

相信很多妈妈都知道玛利娅·蒙台梭利,她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1岁半到3岁是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上周六带阿江去同事家玩,同事家的儿子把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阿江现在1周3个月,同事家儿子2周4个月。

阿江那天在同事家小区楼下踩水玩儿,还没到同事家,裤子和袜子就全湿了,到了同事家,同事把他儿子小时候的袜子拿出来给阿江穿,同事家的儿子看到后立马抢过来娃子,不让给阿江穿,他妈妈和姥爷告诉他小了穿不上了,给弟弟穿吧,弟弟袜子都湿了,就是不给穿,最后硬生生的自己穿上了,穿在脚上看起来真的很小了。在同事家小憩片刻,我们就带两个孩子去早教中心游泳,早教中心有一个游乐场,有一个小房子,可以装下三到四个小朋友在里面玩,同事家的儿子看到小房子就跑过去,里面已经有三个小朋友在玩了,各自拿着喜欢的玩具,同事家的儿子想自己在小房子里面玩,他就站在门外,跟里面的小朋友说“你们出来”,可能他说的话其他三个小朋友没有理会,他就哭喊起来,同事在旁边一直跟他儿子说“一起玩”,可同事家儿子越哭越厉害,后来干脆坐在地上打滚。我同事实在好说歹说没辙,就坐到旁边的沙发上,看着他儿子,哭够了再说。

事实上,揍和讲道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等于在对牛弹琴。

如果说1岁半之前只关注自己,是自我的初始阶段,那1岁半到2岁就是孩子自我为中心的顶峰期。

那天跟同事家孩子玩了一上午,中午回到家后,阿江就睡了,睡醒以后,阿江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比如平时晚上洗完澡,讲个小故事,关上灯,躺着陪他看场电影,阿江就乖乖的睡了。那天晚上,我们像往常一样关了灯,我躺在我的枕头上,让阿江也躺下。我刚躺下,阿江就边推我边尖叫,我坐起来,他停止尖叫全身趴倒在我的枕头上,我想好吧,让给你,我躺到另一个枕头上,他又尖叫,我又坐起来,他又趴倒在我刚才躺的那个枕头上,似乎我躺在哪里他都尖叫,都推我起来,然后用他的身体霸占住那里,好像跟我说,这都是我的地方,你不能躺。

现在回忆起来,那天去同事家玩儿,阿江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小哥哥的尖叫声和“不行,这是我的”。

阿江宣示主权的事情也持续了有两三天,现在恢复往常了。

阿江的表现让我一直想写点儿什么,平时带娃也比较忙,都是碎片时间写写,今天终于可以发出来了。

我想再分享一个故事给大家:

一个孩子坐电梯,在这之前很久了,都是妈妈或者爸爸抱着他,让他为大家按开电梯门。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什么不对:爸爸和妈妈,爷爷奶奶都是自己的脚站在地板上竖着自己伸手去按电梯按钮,他却是被抱着斜着身体按的,于是他要求自己也像大人们一样,站在地上,竖着伸手去按电梯按钮。

这对他很重要,因为大脑设计的密码就是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孩子模仿他注意到的大人,这一点他根本无法抗拒,因为他还意识不到自己在模仿别人。首先他的新创意遭到了家人的激烈反对,爸爸和妈妈在他的耳边吵吵闹闹,什么够不着,等长大了什么的,他根本就听不懂,在他的坚持下,爸爸终于把他放在地板上,他承受着爸爸没好气地抱怨,爸爸说:“看看,你能够到吗?够不到吧?”他没有听懂爸爸说的话,什么叫够不到?他刚伸出手,爸爸又想把他抱起来,他又是一通哭闹,爸爸这才没办法真的把他放在地板上了,这苦苦争取来的机会多不容易啊,他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像大人那样按电梯按钮了。

可是,当他再一次伸出手时,却怎么也按不到,这是怎么回事,他真的不知道这是怎么了!他曾经是按到的,他不相信自己按不到,于是努力按还是按不到,他气坏了,于是大发脾气,哭得都呕吐了。爸爸和妈妈还在他耳边大吵,爸爸在骂自己:“看,说你够不着够不着,你非要自己够,还哭!”妈妈在吵爸爸:“你干什么呀?不是给你说过吗?你干吗朝孩子喊?”可是这时更让他生气的是,爸爸一把把他抱起来,拉着他的手,按到了按钮,电梯门被打开了,他简直要气疯了,他大哭着“不要!不要!”他要站在地上自己按。于是他疯了一样地要求出电梯,让电梯门关上再重新回到刚才。

可是任凭他怎么哭,也无法回到刚才,他简直觉得没法活了,这时突然自己的屁股被爸爸狠狠地打了两下,他吓坏了,吓得都忘记了哭,但这时爸爸和妈妈吵起来,他们变得特别可怕,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怎么这么困难。

这个故事摘自李跃儿著的《关键期关键帮助》

想必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因为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身高与电梯门高度之间的关系,更不理解自己的愿望与自己实际条件的关系,所以他们无法判断整个事件问题出在了哪里,但是孩子们只知道自己的愿望。为了确保人类能按照每一个不同人的特质来发展,大自然必须设计人类在构建自己的自我时,要固执地按照自己也不知道的要求去做。

在这之前,孩子们的智慧还很少有要求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在智慧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孩子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就像我们前面的案例里讲的孩子,之前他的智力和经验没有使他发现自己按按钮和大人按按钮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在某一时刻他突然发现了,这就是飞跃,由此看来当孩子出现故事中那种不可理喻的情况时,做家长的应该感到高兴,为了孩子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为了孩子有了顿悟,我们打他们,骂他们,这听上去很不可思议。在故事中做错事和不懂事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阿江现在1岁3个月,经常会把椅子按照自己设想的样子推来推去,在推的过程中,由于椅子的原因没有如他设想的那样被移到他希望的位置,他会为这这个不如愿而大哭。

阿江这样的情况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过,或者你家孩子也许就刚好处在这个阶段,蒙台梭利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妈妈不要抓狂,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过程,不是只有你家孩子这样,全世界1岁半左右的孩子,都一个熊样。

这个阶段的孩子,等他们经过很多这样的碰壁之后,他们就会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哪些是他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人无法改变的。我们作为妈妈,当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执拗时,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倾听孩子——平静而安静地等待孩子发完脾气,然后告诉孩子爸爸或妈妈对这件事情也没有办法。这样很多次后,孩子就会发现自然法则咱们人是无能为力的,那时他们就会利用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给我留言。

阿江现在还是什么都要放到嘴里,他明明知道不是吃的,还要看着我,做出放到嘴里的举动,我说不能放到嘴里,有细菌,他就偏要放到嘴里。这个怎么破?欢迎各位有经验的前辈留言指点一二啊。

题外话: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脉动是我儿子的小名,阿江就是脉动,因为家里长辈有“dong”字辈的,家里长辈不让叫“脉动”了,所以改名阿江,特此声明一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