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还有他的诗词,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征。毛泽东一生都在梳理中国古代诗词这条精神长河,在那里披沙捡金。

毛泽东喜欢雪,那漫天飞舞、让世界纯洁美好的雪。1961年11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了杭州。虽然已是冬天,但南方的天气并不太寒冷。不知为什么,诗人毛泽东又想起了雪,也想起了雪中的梅花,并以前所未有的格调和时代精神,为梅花创造一种空灵淡远而又热烈绚美的意境,豁然开了一个新生面———

读懂了他,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雪中的梅花成为了一首美丽的诗。这首《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晚年诗词的代表作。

没有承受过巨大的压力,参不透这样的梅魂。没有经历过严峻的挑战,画不出这样的梅骨。“犹有花枝俏”,一个“俏”字,多么传神,多么美丽。更为传神的是“俏也不争春”。梅花超越时令的开放,无非是为了证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山花烂漫,遍野飘香之际,她也不会故作清高,像梅花仙子那样飘遁远去,而是躲在万花丛中露出会心的微笑。

梅花与雪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依然是冬天的季节,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那天,诗人又作《七律·冬云》以言志———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政治气候和自然气候,在诗人的心海上,俨然架起了一座桥梁,一点就通。

梅花与冰雪,在诗人的心曲中,仿佛藏伏着一根共振的丝弦,一拨就响。

这首《冬云》的意境,无疑是一年前的《卜算子·咏梅》的延续和发挥。一个是冰悬危崖,一个是万花纷谢。一个是梅花“俏”于冰,一个是梅花“喜”于雪。一个是在茫茫飞雪中迎迓浓浓春意,一个是于滚滚寒流中吹出微微暖气。一个是“红梅赞”,一个是“豪杰颂”。

正是鲜明的品格和高扬的使命感,才使毛泽东唱出了“红梅赞”和“豪杰颂”。真正的人生,既要顽强地学会生存,也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使命。生命因为有了使命才会升华,历史因为有了使命才会前进。精神长河:民族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征

1972年9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会见了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毛泽东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随后,他又指着一套六卷本的《楚辞集注》表示:“这是送给田中首相的礼物。”这次会见,田中角荣印象深刻:“毛泽东的确是一位圣人,是一位诗人、哲学家和导师。”

没有肥沃的诗歌土壤,产生不了伟大的诗人和史诗般的华章。

毛泽东一生都在梳理中国古代诗词这条精神长河,在那里披沙捡金。他仿佛是在借一弯斜照汉家宫阙的冷月,折一缕渭城朝雨的柳丝,唱一曲大江东去的浩歌,点一盏醉里看剑的灯火,沿着悠长的文化故道溯流而上。于是,煌煌楚骚汉赋,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咚咚大宋声韵,猎猎金元缕曲,一一奔来眼底。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现代诗人徐迟向他请教应该怎样作诗。毛泽东写下了三个字———“诗言志”。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词长河的主航道。

在古代诗词长河中,爱国主义是诗人们最普遍也最深沉的情感。这一情感,在面临河山分裂的南宋词人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陈亮、文天祥的笔下,汇聚成慷慨激越的豪放声浪。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毛泽东常常被这些慷慨悲歌的声浪感动甚至震撼。越到晚年,越能激发起他深沉的共鸣。

由昆曲艺术家蔡瑶仙吟唱的张元干的《贺新郎》,或许会告诉人们毛泽东的心声。他曾经整整一天放着这盘录音。

是什么打动了他———“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或许,岳飞的《满江红》也会告诉你毛泽东的心声。在1975年7月23日接受眼睛白内障手术的时候,他特意让工作人员播放岳美缇演唱的岳飞的《满江红》,在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词曲声中,他被送上手术台,被送下手术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写的《示儿》诗,曾感动多少仁人志士。毛泽东改写了这首诗。他说:“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家祭无忘告马翁。”

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流到近代,产生了一位和毛泽东的心息息相通的卓越人物,他就是鲁迅。毛泽东称鲁迅是现代中国的第一“圣人”。让毛泽东特别感慨的是,鲁迅不仅在孤寂中坚忍苦斗,还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1961年10月,他写下鲁迅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送给来访的日?九笥选?

1961年,在鲁迅诞辰八十周年的时候,毛泽东读其诗,品其人,并写了两首七绝,题目就叫《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早在四十年代,毛泽东构想中国新文化发展道路的时候,便以政治家的胸怀昭示人们:“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一生钟情古典诗词,孜孜不倦地实践着他的这个主张。

在毛泽东生前,比较集中地公开发表他的诗词,是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当时,山东大学教授高亨读了这本诗集后,发表了一首《水调歌头》。其中说:“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红旗,是毛泽东特别酷爱的意象。从“旗号镰刀斧头”到“山下旌旗在望”;从“红旗跃过汀江”到“风展红旗如画”;从“风卷红旗过大关”到“不周山下红旗乱”;从“红旗漫卷西风”到“壁上红旗飘落照”;从“红旗卷起农奴戟”到“妙香山上战旗妍”……

旗帜飘过巍巍井冈,茫茫乌蒙,绵绵六盘,浩浩中国……

一曲曲艰难困苦与诗意盎然的“红旗颂”,注入了诗人缔造红旗、护卫红旗的生死之情。

文采风骚,从来靠的是大手笔。金戈铁马,总会唱响起大风歌。

毛泽东的那些气贯长虹的诗词,如同一条五彩缤纷的长长画廊,把人们,也把毛泽东自己,引向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奇峰异景之中。

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还有他的诗词,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征。

如果读懂了他,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二十世纪舞台上上演的悲欢离合。

如果读懂了他,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因为,历史不会随风而去,滚滚向前的时代也不会凭空而来。

(一代伟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