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宏大,落笔细腻

这是我对肯 福莱特《世纪三部曲》系列的评价,他竟然能如棋手一般,在欧洲大陆,跨越时空,调度几代人展现了一副瑰丽的时代画卷,而这个过程竟又犀利的体现那个时代人物的勇敢与坚韧,充满了感染力。阅读《世纪三部曲》,由于其历史距离我们较近,加之其背景历史如一战、二战、战后也是我们通过各种读物已经较为熟悉的,所以阅读过程中代入感更强。

而与《世纪三部曲》相比,创作于其首部《巨人的陨落》二十一年之前的《圣殿春秋》就显得与我更有距离感了,这个书名看起来如同一本奇幻小说的作品,历史背景为十二世纪的欧洲,对于一位中国读者来说,显得太过陌生。但是,阅读本书的过程,你会发现历史背景真的只是“背景”,其与故事的关联没有《世纪三部曲》那么紧密,人物也没那么多,空间腾挪也没那么宽阔,但是这本书却直入关键角色的心灵,展现了独特的心灵成长群像史,让我感受到了那么多坚韧的灵魂迸发的力量。

《圣殿春秋》的故事主线显得很直接,那就是在一个叫王桥的地方修教堂,这听上去像是一个很技术,很无趣的事务。然而在本书中,王桥教堂却成为了一种隐喻,它是宗教建筑,本身是一种信仰的象征物,是一群宗教人士感召力的体现;它是宏伟的建筑,修建的过程本身也是一项事业,参与者各司其责,是社会凝聚力的象征,而对于设计和建筑组织者来说,这几乎是自己在世上曾经存在的证明;它更是当地社区活动的中心,围绕它形成了人类的圈子,正所谓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是宗教势力间的争斗,还是世俗势力的纠缠,或者个人家族的恩怨都围绕王桥教堂展开。

在王桥,你可以感受到人生的苦难与个体的坚韧,与空间和时间格局浩大的《世纪三部曲》相比,《圣殿春秋》在一个局部就展现了整体,在小小的王桥,整体来看两派势力的争斗,就体现了当时欧洲宗教、国家、领主间的斗争,构思更加精巧。而时代背景自然的穿插其中,对于读者来说,无需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多深的了解,却依然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本书史诗般气势。

福莱特的几部历史小说都堪称“个人史诗”,在他的小说中,个体往往在历史暴风雨中奋力前行,留下坚强而又常常悲伤的背影。是的,《圣殿春秋》并非一部浪漫主义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十二世纪的欧洲没有田园诗,没有骑士精神,没有圣人,只有残酷环境下的艰难生存。书中的代表人物往往有着坚定的目标,同时为之奋斗和牺牲,但是也正是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体现着豪不掩饰的功利主义色彩,所以,书中没有完人,每个人却又都有自己的伤痕和恐惧,让你感觉那个时代不需要完人。

菲利普在书中可谓整部小说气质表现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修士,他矢志不移的目标就是在王桥修建一座大教堂,他信仰坚定,心地善良,将林中的弃婴抚养长大,对受尽凌辱的破落贵族姐弟也伸手拉一把。但是,本书没有将他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圣人,别人打了他的左脸,他绝不会伸出右脸,而是要给予坚定的回击。所以,在书中,他也时常显得狡黠,也会与眼中的恶人交易去给人下套,他的目标感和责任感很强,为此,他也常常不顾他人的感受,因为,在他心中,王桥教堂就是最高目标。

与菲利普相比,威廉显得更“纯粹”一些,它可谓中世纪邪恶骑士的代表,一个坏到极点,坏到反社会无人性的魔鬼。然而,终其一生,威廉似乎也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权势,他渴望被肯定,渴望成为一方领主,不断的与各方势力结盟,却常常只是他人的工具。威廉的一生似乎一直在做一件事件,那就是带给更多人恐惧,但是他本人却始终怀着坠入地狱的恐惧,最终也还是在一场他人导演的阴谋中成为炮灰。在这本书中,纵然如威廉这样的恶人,也活得艰难,哪怕他最得势的时候,也充满不安。是的,欢迎来到福莱特的中世纪,他将故事聚焦于大时代背景下的王桥,却依然让人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风貌,那么多人物个性鲜明,却又那么真实,而本书常常通过一种内心独白体现一个人的“缺陷”,而我们也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充满互害社会下的个体反应。

福莱特将故事聚焦于王桥,让舞台“变小”,自然也就将戏剧冲突的空间扩大,于是,故事中各色人物的人生交织,福莱特在其中巧妙构思,自由穿梭,不时埋下伏笔,让故事跌宕起伏,更让书中人物的命运无常又充满宿命色彩。书中,因家族落魄而遭受凌辱的阿莲娜的命运令人唏嘘,福莱特在她的故事线索上堪称用笔“残忍”但是又有着并不刻意的真实感,让你可以感受到她的痛,在书中她可以说是最接近“完人”的角色,但是她的自我牺牲却又让她的人生更添波折。好在,福莱特的故事直面历史和生活的残酷,却又总会在其中绽放人文关怀的花朵,历经那么多颠沛流离,总会有亲情与爱给人以力量和慰藉,让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书中人物疲惫一生后的幸福微笑。

而书中最为复杂的菲利普,却拖着六十有六的老骨头,走上一种宗教意义的巅峰时刻,身后是王桥遗梦,一段那么多人的个人史诗,尘埃落地之后回首一看,如梦如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