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要闭站了?

近日,在微博和豆瓣小组出现了多条帖子,声称豆瓣有闭站的打算。消息一出,不少网友表示不舍,纷纷挽留——豆瓣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怎么可以关?!

豆瓣活了14年之久,只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情

不过很快豆瓣官方就出来辟谣了,称这个传闻是假消息。

消息虽假,情谊却真。豆瓣已经走过了14年,2012年的时候用户数量就过亿了,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栖息地。一直以来,它被冠以“文艺”“小清新”等小标签,成为了社交网站的一股清流。

豆瓣活了14年之久,只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情

豆瓣是兴趣青年的乐园

豆瓣给志同道合的青年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交流场所。那些不曾跟身边人说过的取向,不敢在现实世界提起的偏好,都能在豆瓣找到组织。

豆瓣活了14年之久,只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情

在豆瓣上,我们可以给刚看过的电影、书籍打分,跟豆友一起讨论男女主角的浪漫爱情故事;

可以加入各种奇奇怪怪的豆瓣小组如“吵架没发挥好组”、“抠门女性联合会”和“杠起整个地球”,吐槽今天没赶上的公交车;

也可以逛逛豆瓣市集,来一节大师插花课或者书法课。

豆瓣创立的初衷,是建立以“兴趣和发现”为逻辑,建立了人与物与人的联系。目前看来,它仍在坚持这个初心。整整14年了,它是怎么做到的?

那就不得不提豆瓣的创始人阿北了。

当年,阿北是个16岁就保送上了清华大学的天才少年。4年之后又考上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物理学博士。毕业之后,他入职了IBM,却觉得“一眼就能看到几十年后的状态和薪资”,没意思,回国工作了。

豆瓣活了14年之久,只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情

一路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的阿北,有些孤高和文艺。热爱看书和看电影的他,办公室有整整一墙的碟片和两墙的书。

有一次,在逛了一天的书城之后,他忽然觉得做一个图书分享网站也挺不错的:“不如做一个图书分享的应用好了。现在每年出那么多书,人们在选择阅读时也会面临选择的困惑,也需要他人的推荐和分享,而这些传统媒体根本做不到。”

每天下午,阿北就会前往附近豆瓣胡同的星巴克,用苹果笔记本编代码。久而久之,星巴克店员都认识他了。因为这段经历,阿北就给应用取名为“豆瓣”。

一段文艺的创业经历注定了豆瓣的属性。

豆瓣上线之后,吸引了一大波喜好读书的精英用户。慢慢地,豆瓣又衍生出了影评、小组、同城等功能,形成了良好的社交氛围。咪蒙、张嘉佳、张辛苑、南笙、晚晚等豆瓣红人崛起。

豆瓣基于算法,给用户提供的是个性化推荐的内容,不同圈子的用户很难触及彼此,这就保证了豆瓣的去中心化特质,使之成为了用户死忠度最高的应用之一。2012 年,豆瓣的日均PV达到了 1.6 亿。

豆瓣活了14年之久,只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情

想人为修改豆瓣电影评分?没门!

当然,豆瓣也不是没有过非议。最大的争议,来自于电影评分。

复旦经济学院研究员陈沁曾经表示,周末上映的电影,豆瓣评分多一分,电影票房就多35万。豆瓣评分对于电影商业价值的影响不容小觑。

也正因为此,无数水军涌进了豆瓣电影,进行各种刷分刷影评的骚操作。豆瓣电影评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保守质疑。

2016年,电影《长城》《摆渡人》上映期间,人民日报发文批评豆瓣和猫眼的恶评伤害了国产电影产业;

2018年,毕志飞自导自演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因为“太烂”而大火,豆瓣评分2.2,毕志飞认为是豆瓣评分导致他的电影没有排片,于是怒告豆瓣;

豆瓣活了14年之久,只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情

今年,在《流浪地球》上映期间,它的豆瓣评分从8.4下降到了7.9分,被网友怀疑是水军恶意差评,豆瓣作为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其实,关于电影评分,阿北早在2015年就回应了大部分疑问。他表示,豆瓣评分是由一亿多人的大众评审团打出来的,实施“一人一票制”。

阿北说道:“在评分这件事上,看到评分和自己想法一致,觉得豆瓣靠谱,看到不一致,觉得豆瓣不靠谱。这种反应也正常。但‘豆瓣’后面只是很多个‘别人’而已,不多不少。你和别人平均看法不一致,可以冷静下来再下结论。”

关于水军,豆瓣团队有一套自己的筛选方法。“非正常评分”是“一人一票制”的例外。

阿北表示:“电影这个行业大了,怪事就多。水军听起来吓人,对豆瓣评分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小影响还是短暂和个别的。因为正常打分的人实在太多了,也因为反刷分早已经是豆瓣电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少同事借助更多的程序一直默默在做。”

水军不管用了,还有更夸张的——有电影制片方托关系找到阿北,希望可以修改电影评分。

阿北回复道,豆瓣后台没有修改电影评分的功能。

对方不死心,追问道:“那要怎么样才能提高电影评分?”

阿北直接回答道:“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还能做什么。”

酷不酷?太酷了!

也正是因为阿北的坚持,豆瓣电影在流言蜚语中,依然是许多人参考电影质量的首选。“豆瓣评分高达XX分”成为许多电影片方炫耀的资本。豆瓣电影目前仍是国内最有权威的影评平台!

豆瓣活了14年之久,只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情

用户体验第一位!

从2011年完成C轮融资后,豆瓣已经有8年没有融过资了。它的商业化进程,一直被人认为是过于“佛系”的 。

广告听起来像是一个不错的直接盈利手段。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打开豆瓣,依然感觉不到太多的商业化气息。

豆瓣技术总监洪强宁表示,是阿北放弃了用大规模广告的方式来盈利。他们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放弃了弹窗广告、动态图和Flash等广告模式。

而且,医疗类的广告,豆瓣是绝对不碰的。曾经有医院找到阿北,以很高的价格谈广告,都被阿北一口回绝。

“如果产品的服务到了上亿用户的规模,后面其实越来越重要的,是满足一个很大的需求,就是持续给到用户的价值是什么。”阿北曾在采访中这样表示。

那要如何在不伤害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推进商业化进程呢?豆瓣想了很多办法。

它曾先后上线了电影在线购买选座功能、豆瓣FM付费版、豆瓣东西、豆瓣同城票务,无奈都掀不起多大的水花。2015年,阿北在采访中被问到营收状况,只是透露道“接近盈利”。

不过,豆瓣并没有放弃,一直在积极调整脚步。这次,它赶上了知识付费的风口——2017年,内容付费品牌豆瓣时间上线,仅仅5天销售额就破了百万。

豆瓣活了14年之久,只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情

豆瓣时间的课程包括电影、心理学、文学等内容,与豆瓣的社区氛围契合。2017年年中,阿北也在豆瓣内部信中表示,豆瓣时间是主要营收线,他们已经有在海外上市的计划。

豆瓣活了14年之久,只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情

结语

做一家能保持初心的企业,其实是很困难的。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许多企业在发展道路上,难免都会被各种喧杂迷惑了双眼。就算能获得金钱上的成功,也不能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

曾经是一个高端精英社区的知乎,现在变成了一个灌满情感鸡汤和庸俗段子的“知音”,广告无孔不入,早已不是原来的知乎了。

豆瓣活了14年之久,只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情

曾经是公知发声阵地的微博,现在变成了充满娱乐八卦的追星战场,广告充斥眼球,让人只能感叹一句“可惜”。

被投资人评价为“上又上不去,死也死不了”的豆瓣,仍然保持了它文艺又清新的调调,坐拥大批死忠粉,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直到今天,豆瓣首页的公司介绍,依然显示着这段文艺挂的话:“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好的豆瓣。

作者:小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