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人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这么说肯定会让老师和学生都大吃一惊——毕竟这是多数人的头号学习方法。

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他上课眼里闪着求知的光芒,记笔记特别认真专注,走过路过也不错过一个知识点,下课堵着老师问十万个为什么,不管老师提到什么参考资料,必须弄到手;不管老师有什么教学课件,必须拷回家。

但他的学习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倒数几名的同学一个努力就能将他超越。

还有一位同事,是三生三世十里闻名的加班圣手。单看他平常的表现,不给他颁个“优秀员工”的勋章实在是说不过去,但看工作绩效和客户反馈,却落差强烈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拼命努力却换不来回报,难道这个世界注定是不公平的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天道酬勤,但酬的不是假勤。

要勤,就要勤得其法,勤得其所。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没有成功?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同学上课埋头抄笔记,错过了跟着老师思路去走通一个问题的思维路径,知识点抄在笔记本上但却不在脑子里,仿佛买了教材或拷了课件就拥有了里面的所有知识。

同事没日没夜的加班,但是都在处理一些没有用处的琐事,搞不清楚客户的需求,完不成领导指派的任务,当然只能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

有些人的勤奋,不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看的结果,而是为了缓释内心的焦虑。把勤奋当做目的,而不是手段;把勤奋当做习惯,而不是方法。

这种为了勤奋而勤奋的做法,最误人,也最伤人。

他们都只是假装很努力,努力到感动了自己而已。然而如果努力错了方向,跑的再远也都是背道而驰。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自己却没有察觉,你是否也像他们一样在做无用功?

这里有一套非常准的测试题,立刻能测出你是不是也有同样问题:

(下面的题中有单选有多选,选对一项即算答对本题)

01. 以下哪一项对学习有误解?

A.学习效果和教育环境有关

B.学习过程感到容易说明学习效果更好

C.我们应该提倡考试这种方法

D.人的天性里存在懒惰的成分

02. 刻意练习中哪几种有效?

A.集中练习

B.穿插练习

C.间隔练习

D.多样化练习

03. 哪个看书方法是不科学的?

A.看书的时候用记号笔划线帮助记忆

B.看完书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思维导图

C.选书的内容应该从易到难

D.印刷错误有助于阅读转化效果

04. 对考试的看法,以下科学的是?

A.题海战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B.主动给自己出考试题有益学习

C.考试成绩代表了一定的学习效果

D.考试前的突击复习是最有效的

05. 下面哪位的学习方法符合学习规律?

A.演员小A背台词时只关注自己的部分

B.职员小B做计划时花大量时间思考全面再行动

C.学生小C不爱记笔记,喜欢课后讲给别人听

D.工程师小D总是钻研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务

06. 回忆题:菊花版一元硬币的正背面描述正确的是?

A.正面是1元字样,同时配有首字母大写的YiYuan字样

B.正面有中国人民银行字样

C.背面为菊花图案,菊花枝条从右下伸向左上

D.背面为菊花图案,菊花全部盛开

07. 学习中的关键能力有什么?

A.重新巩固记忆

B.打造心智模型

C.举一反三

D.构建概念学习

E.学习迁移

08. 判断题:学习技巧比认知规律更重要

A.对

B.错

09. 学习的过程包括哪些?

A.编码

B.巩固

C.提取

D.创造

10. 学习中遇到困难,一定要想办法克服才能成长?

A.正确

B.错误

↓↓↓

下面公布答案

⚠️选对一项即算答对本题

答案:1.B 2.BCD 3.A 4.BC 5.C 6.BC 7.ABCDE 8.B 9.ABC 10.B

答对8题及以上:妥妥的学霸

答对5-8题:官方委派学习委员

答对3-5题:学习对你来说道阻且长

答对3题一下:100%学渣,不接受质疑

测完有没有躺枪无数?是不是发现很多你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学习方法,居然是错误的?!

事实上,我们在学生时期获得的学习建议大多都有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畅销书《认知天性》中,作者甚至提出:坊间流传的学习方法一般都是错误的,被大众奉为圭臬的学习方法多是无用功,多数人都是“不尽职学习者”。其中包括: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没有成功?

背会≠学会

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时间足够长—例如长时间背诵课本中的段落,或是不断重复生物课上的诸多术语,就可以把它们牢牢地烙在记忆深处,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们对这种方法深信不疑,原因是多数人在学习的集中练习阶段成效显著。但从研究得出的结果看,通过集中练习取得的成效明显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却。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没有成功?

研究发现,反复阅读课本往往是白费力气。这么说肯定会让老师和学生都大吃一惊——毕竟这是多数人的头号学习方法。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都是这样学习的。在花上好几个小时学习的时候,我们还会告诉自己,要用这种方法坚持下去。

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没有成功?

划重点≠掌握重点

还有许多人在学习的时候,习惯用标注重点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记忆——下划线、马克笔等等花样百出,打开书本花花绿绿一片。把笔记的重点和课本的重点内容看了好几遍,直到觉得能背得滚瓜烂熟才停下来。但是这种“重点”对于学习和掌握真的有用吗?

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 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在看到诸如“条件刺激”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把定义讲出来,并在写作中用到这个概念?
  • 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 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
  • 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
  • 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


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是NO,那么你划下的重点都是白费功夫。

这种重复阅读和记忆重点的学习方式,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

然而,对大学生的调查证明,很多人还是在用自己的老办法学习:标亮、加下划线、长时间盯着笔记与课本,他们用眼睛的辛苦欺骗了自己脑子的转动。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没有成功?


考试是学习的过程而非目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比考试更令人不快的了。尤其是近年来,家长学生不断控诉考试只对记忆力有好处,却让人们损失了领悟能力与创新能力;强调全面发展,认为考试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是对一个人能力的错误衡量,等等。

但是,如果把考试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而不是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没有成功?

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考试—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

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

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没有成功?

快乐学习掌握知识更牢靠?

许多人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当然,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方式能够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变得愉悦,更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却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及那些认真、吃力、专心学习的人取得的效果好。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没有成功?

这项结论虽然会令很多学习的人感到沮丧,但是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学海无涯苦作舟”嘛!

我们总是试图改变,却总不见成效,每天都是“忙+累=十分憔悴”。我们用尽全力把所有成功者的标准动作都做了一遍,所有名人的奇葩习惯全都尝试了一遍,很可惜,最后你还是一无所获。

然而这些都是假努力,它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因为没有人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而真正的努力,从来就不是比谁把自己虐的更惨,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不是比谁刷的题更多,而是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全身心的投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