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评论丨新变化 新趋势!过年买买买,钱都花哪了?

岁岁“年”相似,年年“过”不同。刚刚过去的猪年春节“黄金周”,消费亮点多多。据商务部10日发布的数据,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比去年春节假期增长8.5%。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亮点纷呈。

年夜饭叫外卖,电影院看大片,逛逛博物馆,出门去旅行。春节黄金周,有啥新潮流? 零售、餐饮消费破万亿,旅游人数超4亿,过年买买买,钱都花哪了?2月11日晚,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和财经评论员张春蔚做客《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深度解析。

春节风俗 出现哪些新变化

新闻链接:

2月11日,中国银联发布春节消费数据:2019年春节假日期间,除夕至初六,银联网络交易额再创新高,交易总金额首次突破万亿,达1.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1.4%。

姚景源:春节消费更绿色健康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我小时候渴望过年,一是期盼吃好的,二是期盼穿新衣。但是现在春节的消费,绿色和健康这两个特点非常清晰,比如我们吃的食品,粮食是绿色的,蔬菜是生态的,就连全家人的年夜饭,以前大鱼大肉是最受欢迎的,现在吃得更绿色健康,不再胡吃海喝,也不再去浪费。

张春蔚:互联网“菜篮子”方便又丰富

财经评论员 张春蔚:以前是去菜市场囤菜,现在基本上互联网可以解决我们的基本需求,也就互联网菜篮子,品种丰富质量又好。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年夜饭的菜篮子,不再是等着去菜市场,而是在互联网上采购。还有最重要的是,“硬菜”的标准,不再是大鱼大肉,而是吃得适当,吃得可口,按照自己的需求,甚至有些人的标准是今年少吃剩饭,做到刚刚好。

新年消费 有了哪些新趋势

新闻链接:

大年初一到初六,6天时间,全国电影总票房累计57.92亿,较去年同期的57.38亿仅微增0.94%;总观影人次1.29亿,较去年的1.44亿减少1500多万,跌幅10.53%;平均票价44.85元,较去年的39.75涨5.1元,涨幅12.83%。

姚景源: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发展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在6天时间里,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比去年春节假期增长8.5%,这个增长速度全世界没有一个其他国家做得到。

而且,现在人们的消费不断升级,不断由物质消费更多转向精神文化消费。比如人们少买了肉,少买了鱼,但更多的钱是从这个领域里面投入到了精神、文化的消费领域。

所以数据显示,今年旅游、文化、娱乐的比例是在增加的,今年整个春节期间消费最大的特点,还是要看到消费结构的升级。

张春蔚:春节消费减少铺张浪费

财经评论员 张春蔚:过春节,以前大家觉得,要缺什么、补什么,一定要在这一天里满足各自的需求,但现在大家会觉得春节是一整块的时间,可以来做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因为如今我们缺的是时间,缺的是和家人完整的陪伴。而且以前的铺张浪费式的消费,慢慢转变成让它更有性价比,更加能够体现出跟亲人在一起的相聚,不一定要挤人多的地方,而是进行一个错峰的调解,让自己出行体验、消费体验的满足度获得更好提升,而不是人多热闹一下就完了,这个时候如何评判它的服务细节?如何评判它的服务体验?我觉得只有一个指标就是投诉少了,服务体验提升了。

姚景源:激发消费潜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今年在整个经济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完善强大的国内市场,不断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最基础的力量。

这个春节告诉我们,消费潜力是巨大的,中国现在的消费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文明消费,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讲,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消费,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释放消费潜力。 

张春蔚:从回家的路 到回“文化”的路 好日子的细节不再是吃 住 行

财经评论员 张春蔚:以前是在回家的路上,现在是回归文化的路上。这个文化包括手机红包、包括春节档电影,也包括到故宫里面去过年,这些都是一种文化。这些改变的背后,体现的都是我们文化的细节,不再只是吃住行,它需要更多的时间记忆,我们把一起相处的时间看得更重要,以及我们把时间消费在哪里,看得更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