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工作、找对象、理财,如何做选择?读这一篇就够了

“面试通过2家公司,小公司月薪3.6万,大公司月薪3.2万,该怎么选?”

悟空问答上,经常出现类似如何选择工作的问题,而且是二选一,纠结呀。

选择一份工作,如果简单到公司大小和月薪多少的问题,那就太简单了,但实际情况可要复杂的多。

如何应对选择,我们还是需要一些策略思维。

唯一选择带来的路径依赖

众所周知,在移动社交领域,目前微信一家独大,对于腾讯来说自然是好。

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肯定不是好事,连唯二选择都没有,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你也没得选择,这是很可怕的。

有一次,一位同事在午餐桌上提了一个问题:

“大家知道,在A股上赚钱最多的是哪种人吗?”

有人问,“是中国大妈吗?”

“当然不是,别把中国大妈说的那么聪明。”

“是专业投资人?”

“也不是。”

同事直摇头,他还是揭开了谜底:

“是20年前买了很多股票却忘了账户密码的人!”

大家都笑了。

不过这位同事还是说对了一点——账户密码在手,总是忍不住查看,一查看总是忍不住手痒,忍不住手痒总是频繁交易,频繁交易总是很难赚到钱……即便大脑告诉自己要长期持有,但还是忍不住手贱。

交易是一种病,很容易上瘾。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对交易操作本身有“心理路径依赖”,交易动作被习惯和情绪所主导。这样的路径依赖当然有害。

用商业说法,就是商家想方设法提高你的替换成本。

挑选工作、找对象、理财,如何做选择?读这一篇就够了

太多选择会让你眼花,你只挑选相对最好的

我们总是希望,什么东西都要多一些,这样就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

但选择过多,坑也有很多,会让人患上“选择困难症”,徒增焦虑感。

雷登在《猜火车1》中说: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选择健康、低胆固醇……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这种感受,在我的生活经验当中一次又一次得到验证。以前跟同事去选车,开始的时候他要买个福克斯,谁知道比较来比较去,最后他买了君威,有个朋友开始要买个日产天籁,在看花了眼之后,最后还是买了辆大众迈腾……

很多时候,往往最后选择的并不是开始就看好的,它存在很多机会因素,或者说只能仅凭“感觉”了。

选择太多,实际上也代表干扰因素太多,会妨碍目标达成。

就像你路过一片稻田,让你挑选最多稻粒的一颗稻穗,你不可能每颗稻穗都去数,那样时间成本很高。

最常见的做法是,你先观察一下稻田的全貌,注意看路过的地方哪一块更茂盛,然后走过去凭直觉挑选一颗较多的稻穗,但挑选到的未必是稻粒最多的那一颗(这是理想状态,存在很大的随机性)。

这样的策略,比不挑选或者错过一整块稻田要好太多。

这个道理应用在找对象上,是不是很类似?有的人总以为下一个是最好的,挑着挑着就成了大龄青年了。

挑选工作、找对象、理财,如何做选择?读这一篇就够了

在生活上奉行固化原则,能降低你的选择成本

减少选择时间,能有效降低选择成本。

我的一位朋友是猎头公司的老板,他每天中午吃外卖,只点一份红烧豆腐,数年如一日,保持不变。

他的这个做法跟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如出一辙。

大前研一说他有4双同款鞋子,不清楚的人以为他每天都穿同一双鞋子,并且他还有63件款式相同、颜色不同的衬衫……这样就不需要每天思考怎么搭配。

生活中能够固化的事情他一直固化,因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把精力和脑力用在需要思考的重要事情上,也免去了很多烦恼,这就是他的生活模式。

老子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少则得,多则惑。“

我想,对于一个职场高效人士来说,这句话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该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该固化的一定要固化!

在非专业领域选择被动策略

史上最牛的牛散——牛爵爷,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炒股却亏了很多钱。

有些人自持聪明,在某一方面很行,就自认为在另一方面也很行,这就叫自作聪明!

那些人的操作实质上不过是在用一个错误决定来掩盖另一个错误行为,结果就是错上加错!

这时候,被动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就像你去看病,你必须选择信赖医生,如果你认为你比医生还牛,生病不吃药打针那我算你厉害!

在多变的世界里,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与其耗尽脑汁去琢磨自己不熟悉、不专业的领域,为什么不换个策略、换个方向或者换个人呢?这样总比自己在那里瞎琢磨强。

在自己不专业的领域做选择时,你只有选择信赖专业人士,这是最优策略。

比方说上文举的例子,在田里挑选稻粒最多的稻穗,找一个数学博士肯定不如一个老农——因为论对一块稻田的熟悉程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本身不专业,又如何判断另一个人专不专业?

挑选工作、找对象、理财,如何做选择?读这一篇就够了

怎样选择靠谱的专业人士?

一位私募大佬说,他经常接触到一些去美国名校学金融的高材生,这些人的本科大都是国内名牌毕业,很聪明,也很有洞察力,在智商上可谓人中翘楚。

但很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一旦从事具体的金融投资,就忽然发现他们变笨了。

原因何在?大佬的意思很明显——投资不仅需要智商,更需要自我心智的修炼,必须在失败中学习和历炼。除此之外,还要有一颗异常强大的心脏。

而以上这些,都是从书本中学不来的。

这就给我们提了个醒,学历和背景确实重要,但是如果对方没有经过实战历炼,没有成功案例或者业绩支撑,你敢选择和委托这些人给你理财吗?

在不专业的领域,选择被动策略是最优策略,那么,这也给我们出了一个课题:怎样选择靠谱的专业人士?

说到底,还是信任。

就像做投资,仅仅懂金融肯定不行,还要对历史、哲学、文化和社理学有深入的领会,并且去实际奉行。

一是品牌背书。你依托的平台很重要,为什么有些人说平台大于能力,就是在于品牌的积累,品牌的实质就是信赖。

二是一个人过往的业绩和成功案例。为什么做业务的时候,客户需要看见其他客户的见证?为什么需要有过往案例支撑?道理不言而喻。

三是口碑。你提供的服务也好、产品也好,有怎样的用户评价?在社交媒体上,别人是如何评价和打分的?口碑怎样?都能搜集到一些信息,一个人如果在专业名声上搞臭了,那在这个行业里几乎是没有活路的。

最后才是看你的背景,包括工作履历、学历、年龄,毕业学校等。

总结来说,在非专业领域,尽量采取被动策略,在专业领域,尽量选择那个相对最好的,而不是真正最好的,因为谁也不知道最好的在哪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