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们一定要远离网游、好好学习,决不能因为沉迷“网游”而葬送一生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你们自己的手里,而绝不掌握在你们自己的手机里!”高考前夕,一封《一个心碎母亲致所有高考考生的公开信》再次引发舆论对青少年沉迷“网游”问题的关注。

家长要与游戏经营商争夺孩子,这是企业经营之耻

这封公开信写得情真意切。可问题是,有多少已经沉迷网游的孩子,会读这封信?又有多少孩子正在网上搜一个身份证,去完成网游实名认证?我国未成年学生的网瘾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层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目前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面临和游戏运营商争夺孩子的问题,而游戏运营商诱惑孩子玩游戏的手段,足以消解所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努力。要把孩子从沉迷网游中拯救出来,不应该是学校、家庭与运营商争夺孩子,而是运营商要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切实建立严格的防沉迷系统,把孩子主动还给学校、家长。

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该通知明确了学校和家庭预防学生沉迷网络的责任,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制度,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等管理工作,并指导学校加强对校园网内容管理,建设校园绿色网络。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各地各校要通过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一个不漏地提醒每位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随后,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8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庆祝201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合通知》,对今年的“六一”活动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加大对以游戏、文学、直播、视频等为代表的网络精神产品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监管整治力度,引导少年儿童绿色阅读、文明上网。也就是说,以上措施,是希望做到全覆盖预防学生沉迷网络。

家长要与游戏经营商争夺孩子,这是企业经营之耻

全覆盖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意味着学校、家庭和游戏运营商,都责无旁贷。其中,游戏运营商履行社会责任,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严格实名认证+人脸识别+防沉迷)最为关键。近年来,在讨论未成年学生沉迷网游现象时,一些人把责任推给家长,认为游戏没有“原罪”,主要责任在于家长没有做好引导和管理。这把游戏产品简单类比为其他学习、生活用品了。游戏产品是具有特殊性的,对未成年孩子有很大的诱惑性,很容易让孩子成瘾,并受游戏情节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对文学、影视、游戏等都有明确的分级制度,规定哪些游戏不适合未成年人玩,哪些适合未成年人玩,但必须由家长陪伴指导等。游戏运营商对用户不加区分地提供游戏服务,这对家长、学校来说,就构建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外部教育环境,好比学校老师、家长苦口婆心教育一个月,还不如运营商一小时的影响。这不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力,这是外部环境对未成年学生的影响使然,尤其是带有色情、暴力的内容,很容易对孩子产生致命的误导。

游戏运营商都可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而时下的家长,面对无处不在的网游包围,无处可迁——总不可能断网,不让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父母不让孩子用手机,有学生就以自杀相逼,其背后也是网瘾问题)。而孩子一使用手机、电脑,就可方便地、不受限制地玩游戏。要让学校、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引导管用,必须有游戏运营商的配合,即与学校、家长相向而行,共同为保护未成年孩子而努力。

家长要与游戏经营商争夺孩子,这是企业经营之耻

这是每个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相比于游戏运营商从未成年学生身上赚到的钱来说,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和治理成本,只是牛九一毛。去年,针对社会舆论对未成年学生玩王者荣耀出现的问题的质疑,腾讯曾表明要建立防沉迷系统,而到现在为止,家长都没看到有效的防沉迷系统。这十分令人困惑,从技术手段上说,像腾讯这样的企业,完全可以建立十分严密的实名注册和防沉迷系统,这几乎毫无难度。唯一能解释的是,为了扩大用户,追求利润,企业不愿意严格实名认证、建立防沉迷系统。企业追求利润也无可厚非,但当企业追求利润付出的代价是对家庭和社会制造伤害时,就另当别论了。这是利润自己赚,代价家庭、社会承担。这不是一个科技龙头企业应该有的作为。

我们希望看到具有社会担当、责任感的企业,而如果企业不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时,就需要监管部门出手。针对我国未成年学生沉迷网游,家长陷入绝望的困境,我国有必要尽快出台游戏分级制度,并要求游戏运营商,严格执行分级制度。对于不执行分级制度的游戏运营商,严加惩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