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单车、百斤行囊、十余万元善款,他将穿越中国十多个省份,预计骑行一年,走访多个贫困小学……一个多月前,白云区清湖村49岁村民李景樟从村子出发,独自开启一场骑行中国助学之旅。昨日,李景樟抵达了云南怒江一带,接下来还有2万多公里的路要走,将村民和骑友捐助的10余万善款悉数送给贫困孩子。

“一路上看不同的风土人情,还能帮帮贫困孩子,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李景樟笑着说,很多年前自己就有了骑行助学的想法,但是一直没机会,现在家中老人健康,儿女长大立业,一身轻松,“该出发了!”

李景樟

骑行助学“轰动”朋友圈 几天筹到10余万元

在清湖村,李景樟是小有名气的骑行爱好者。不过,当他提出要花一年时间去骑行中国的想法时,还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轰动。

李景樟告诉记者,当他把独自骑行助学计划发布在朋友圈时,不少村民、骑友打电话来询问,得知他的想法后,骑友们一下子就筹到了3万元,让他转交有需要的贫困孩子。村民更是鼎力支持,没几天,村里党员干部和村民的自发捐款已达到7万余元,转交给他后,还订下协议约定好捐款使用方式,以保障资金的安全运作。

“当然,也有人不理解,说为什么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李景樟没有回应,因为“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骑行助学和一般的骑行不同,为了找到最需要帮助的学校,李景樟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当地村民打听情况,往往要绕道而行,骑行的计划就可能要变更。按照李景樟的想法,他从清湖村出发后,大概沿着广西、云南、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的路线,然后再掉头一路南下,途经吉林、辽宁、山东、安徽,从江西返回广州,路程预计达3万公里,用时一年。

“夏天出发,明年春天回到广州,尽量过春节前回家。”李景樟说,在出发前,他已收集了贫困地区的资料,做了一份骑行地图,地图上标注了10多个贫困学校地址。“这是初步计划,骑行过程中可能要修改,目的就是要把10余万元善款妥善地送给最需要的人。”李景樟表示。

与李景樟一起踏上新征程的还有他收养的一条流浪狗小飞飞。

骑友陪跑到清远 狗狗跟他到广西

4月20日上午,李景樟从清湖村出发,有七名骑友陪同他骑行第一站,车队扬起一面“清湖村骑行助学献爱心”旗帜。

助学的第一站是清远,李景樟和队友将两笔助学款送到当地贫困户手中。“这两户是我之前来了解过情况的,都是家中没有劳动力、靠领低保金过日子的。”李景樟说,他将这些贫困学生家庭登记在册,以后骑友们经过也会去看望他们,有需要的话会帮扶孩子到大学毕业。

“队友们陪我走了清远,就告别了。”但是,李景樟并不孤独。与他一起踏上新征程的还有一位特别的小伙伴——一条流浪狗小飞飞。李景樟说,小飞飞是他曾经在西藏骑行时遇到的流浪狗,跟了他1000多公里,后来他便一直带在身边,他还为它配上一个小拖车。

昨日,记者电话联系到李景樟,他正在云南怒江边骑行,“路况不好,全程起伏大,刚经过一个塌方路段。”李景樟说,他已骑行了一个月零16天,每天他都在朋友圈记录行程,“路上遇到什么事,都记下来。”

李景樟直言骑行不轻松,自己行囊重达一百多斤,有冬夏服装、汽油炉头、帐篷、大米、单车配件等,“很多地方路况很差,车子链条、刹车片、辐条容易坏,有时自己换,有时求助修车店。”

说到“队友”小飞飞,李景樟笑了,“它体力不支,掉队了。”他解释说,小飞飞在西藏时一天可跑100多公里,但来到广州后,无法适应湿热天气,体力大幅下降,“这次到了广西百色,它就跟不上,于是就托前来助学的朋友把它捎回广州了。”

李景樟平均每天骑行100公里,如果是平地骑行最快可达200公里,如果是翻山起伏路段,骑行速度会大大降低。“到了云南福汞县才仅仅是一个开始。”李景樟表示,接下来还有2万多公里的路程要走。

沿途“助学帮孩子 也有路人温暖我”

李景樟说,骑行助学是一件能帮助孩子的事情,更是对淳朴村民们的回馈。“骑行路上,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李景樟说,助学以捐款和捐物两种方式进行。“捐款主要针对一些孤儿和重疾致贫家庭,物资捐助主要针对一些贫困学校,到了学校,先了解情况,我会联系附近骑友帮忙或自行去买文具、书籍送到学校。”

帮助别人与被帮助,始终一路伴随。李景樟说,“骑行一般沿着县道、村道走,一路上遇到很多令我感动的人与事。”李景樟说,自己喜欢骑到哪里,就在哪里支锅搭帐篷,“村民看到我,会将刚采摘的蔬菜送给我,甚至邀请我到家中住。”

5月26日,李景樟朋友群记录到,“进入云南20多天了,今天走出了最长的距离178公里,天气特别热,十多斤水都喝完了,路过一农户借水,他们很友善地接待我。”次日,李景樟骑到云南临沧,“当时,车轮辐条严重变形,车子无法骑行,遇到一家修车店,老板不仅帮我修好了车,还让我在店中冲凉换洗衣服。”

李景樟说,来自陌生人的这些帮助让他更加认识到此行责任很重,“每一份捐款都代表了村民和朋友的爱心,沉甸甸的,绝不能辜负。”

心声:家里没啥负担 想换个新活法

据了解,李景樟原来是白云机场一位大巴司机,月入三四千元,为了能够实现骑行梦想,2016年他毅然辞掉了工作,加入骑行爱好者大军,先后到西藏、内蒙古等地骑行,至今骑行总里程已达10万多公里。

很多人不懂,好好的工作不做,为什么他会迷恋上风餐露宿的日子?李景樟说,“一是出于爱心,有太多贫困孩子需要帮助。二是享受在路上的风景。路上看到的风土人情是坐在家中永远感受不到的。”

助学的想法要从几年前说起,李景樟在一次广西等地的骑行中发现,一些偏远农村生活水平较低,有的学校只有一位老师在坚守,看到这些,李景樟和骑友们总是自发捐钱给孩子们买校服和文具,还到贫困户家捐资慰问。于是,助学慢慢地成为李景樟骑行的主要目的。“我们骑友们常说,省下一顿聚餐的钱,就能帮助到一个孩子,多好的事啊!”

李景樟说,现在家庭没有太大经济负担,自己也想享受一下喜欢的活法。“我喜欢爬山、骑行,加上我们村子越来越富裕,租金收入就可以满足家人日常生活所需。”

每次外出最短一个月,最长要一年,能放心家里吗?“我父母70多岁,身体健康,天天爬白云山,一对儿女都长大立业了,也不用担心。这时候,不出去走走,等何时呢?”李景樟笑着说,“不过每天扎好帐篷,我就发微信告诉家人,让他们不用担心。”

焦点:10余万元捐款 怎样监督使用?

10余万元善款该如何使用?又该由谁来监督呢?李景樟说,村民捐款由村清湖村村委会计代存,他提出助学个案后再分笔支出给他本人,而骑友捐款多以微信转账形式发来,由自己统计并代为保存。他会将每一个助学点善款具体使用账目公开,“捐款人可以打电话向受捐者咨询,公众也可监督。”记者在他的朋友圈看到,每走完两三个助学点,他都会公布一份“助学支出明细”,具体到捐助人姓名、地址、联系人与救助原因、救助金额。“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受助者家庭,我都去所属村委会核实,然后再捐助。”

广州律师郑子殷告诉记者,第一部分来自清湖村村民的7余万元善款使用是符合规定的,“等于村民村委要做好事,将善款赠予助学对象,由李景樟代为执行,村委负责审核发放善款,这没有问题。”第二部分李景樟在朋友圈向骑友进行募捐,然后按照骑友意愿寻找受助孩子,并帮助完成捐赠,属于民法赠予关系调整范围,不属于慈善法规制行为,也是符合规定的。“如果他通过公开渠道募捐则涉嫌违反慈善法。”他建议:“如果规模越做越大,建议他通过慈善组织一起进行募捐,由慈善组织介入,监督善款使用,也让慈善行为更有公信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谭札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