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本刊记者 陈丽冰)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湄6国因水结缘,澜湄合作因水而兴。水资源是将澜湄各国联结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务实澜湄合作的重要方向。自从澜湄合作机制启动以来,澜湄6国就积极推进水资源合作进入快车道,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环保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用亮眼的成绩浇灌澜湄花开。

同饮澜湄水,福泽绵四方

位于柬埔寨东北部上丁省西山区境内的桑河二级水电站是柬埔寨境内最大的水电站,由中国华能集团、柬埔寨皇家集团和越南电力集团共同控股投资开发,被誉为柬埔寨的“三峡工程”。自2018年12月竣工投产以来,该水电站不仅让柬埔寨百姓用上了安全、稳定、清洁的电力资源,同时也加快了澜湄流域水电资源项目的开发,成为澜湄6国共同合理开发水资源、造福当地百姓的示范性项目。

纵贯中、缅、老、泰、柬、越6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不过,因澜湄流域跨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气候类型,澜湄各国对水资源的开放利用渠道方式也各有不同,不仅没能真正挖掘澜湄流域的水资源优势,也给该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国家层面,中国比较关注水电开发和航运,老挝关注水电开发和农业灌溉,泰国关注农业灌溉和电力获得,柬埔寨关注水产、农业、水电与航运,越南关注农业、水产、洪水和干旱等;在支流层面,越南上游的水电开发与下游柬埔寨的农业、健康及其生计发生了矛盾;即使在局部小区域,也存在水资源利用的各种矛盾,如泰国蒙河的水电、渔业和灌溉的矛盾。”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吕星说,而且各成员国间能力差异大,总体缺乏实力,这就要求澜湄水资源合作要发挥其优势,在议题设置、流域规划与监测、制度建设、内外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双边或其他形式的合作。

为此,自2016年澜湄水资源合作启动以来,澜湄各国也积极探索双边和多边形式的合作,通过建立机制、密切沟通,在信息共享、人员培训、联合研究、澜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申报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务实合作,给次区域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福祉。

2018年10月,中国就与泰国签署了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水资源项目合作协议,中国将资助泰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水电开发项目合作机制研究。

“澜湄合作机制的诞生为地区国家深化友谊、开展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长期以来,泰中两国在双多边框架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水资源合作,感谢中方对有关合作的重视和大力投入,相信这将有力促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泰方积极支持中方关于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倡议,将积极参与澜湄框架下有关合作项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携手建设环境友好型澜湄家园。”泰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部次长维占如是表示。

通力合作,保护“绿色澜湄”

位于老挝西北部的南塔省,西邻缅甸,北部则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接壤。老挝南塔省省立中学是其省内唯一一所省立中学,然而,由于该校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不仅对师生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还导致了周边汇入湄公河的河流水体污染。

2018年,在澜湄合作基金支持下,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联合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云南中心等有关单位,为老挝南塔省省立中学捐赠并安装了一套日处理50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建成后学校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处理后的污水可循环利用于灌溉与日常生活,切实解决了全校师生长期以来的排污难问题,受到学校师生的认可。

南塔省省立中学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正是在澜湄合作框架下,中老两国保护和治理水资源,共同实施“绿色澜湄计划”的缩影。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澜湄流域不仅需要共同合理开发水资源,同时近几十年来也面临着洪旱灾害、水生态系统退化、水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影响,迫切需要探索符合澜湄6国国情的环境治理模式,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为此,2018年1月10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提出制定《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后经澜湄国家磋商,2019年3月,《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2018—2022)》获得正式通过,为澜湄环境合作确定具体方向,包括环境政策对话与合作、环境能力建设、生态系统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城市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等领域,推动更多环境示范项目在澜湄国家生根发芽。

近年来,除了南塔省省立中学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之外,中国企业还承建了老挝万象市政供水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清洁水,并推动万象市在2020年实现自来水覆盖率超过95%的目标。而在越南,为了缓解当地旱灾和海水倒灌现象,中国境内景洪水电站在旱期对越南应急补水,不仅除了满足灌溉需要,还减轻了当地河水和水库水的盐度和污染,让更多养鱼户也可以利用河水和湖水养鱼。

尽管目前澜湄流域水资源在合理开发及治理方面仍存在不少挑战,但这些项目无不体现了近几年来澜湄6国优先推动水资源合作的初衷与力度,并以实际行动积极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正如著名歌曲《湄公河两岸》中唱道:“从天上流出的水在这里汇聚,把大地隔成了河两岸,但这一水之隔并不重要,两岸的友谊长存。”

编辑:黄月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