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几乎成了对《围城》这部著作的标准解读,我在读《围城》这本书前也是出于对这句话的好奇才去接触这本书,我就是带着这个思维定势去阅读的。但是我读着读着却始终没有在这本书里面找到这层意味,偏偏我却读出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围城》这本书单看书名就给人一种神秘感,尤其是围字给人一种隔绝无法接触到的感觉,自然令人对围着的一切充满好奇,正所谓人生难得一趟要多看看不要错过了新奇的事物。《围城》描写的是爱情并比喻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是社会普遍的看法。但我从全书来看只有大约一半的篇幅在写爱情,方鸿渐留学归来时与苏文纨唐晓芙一段,与孙柔嘉结婚一段,大量篇幅还是为我们描述了那个时代的人事面貌比如奔赴三闾大学那段以及众多对背景的描写,活生生的让我们如亲临那个时代一样。而且描述爱情时并没那种言情的感觉更多还是在描述人事,所以我就萌生了这本书并不是主要写爱情的这样一种印象。

我觉得《围城》这本书是一本讽刺的书,你们有没有发现全书很多时候对人物的描绘用词都不怎么客气,比如把主角方鸿渐比喻成狗,男二号赵辛楣算是客气的了但还是在与方鸿渐争风吃醋时被描绘得风度全无,其他人等李梅亭之辈更是惨不忍睹。还有在全书几乎所有的人物碰面时都会出现一个词——恭维,体现了书中人物多么虚伪,这几乎成了对人物描写的标配,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钱钟书《围城》不为人知的另一层意味

这本书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所谓的围城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本书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民国抗战时期,里面的人物算得上是社会上层,有留学归国博士,有政府官员,有大学校长等等社会名流,里面的家族也是地方豪绅、知识分子之类,由于战争爆发而略显狼狈,全书并无底层人物的出现。故事就发生在他们的圈子里,到这里他们的圈子对于我们大众平民来说就算得上是围城里面的世界了,作者对他们的讲述我想就是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了。然而里面的上层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告诉我们的答案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的美好。里面的人是这样的:主人公方鸿渐出国留学碌碌无为最后要靠买个假学历来向苦心支持的家人交差蒙混过关,在归国的船上一夜情,面对苏文纨的追求明明无意而中意唐晓芙可并不斩钉截铁的说明拖泥带水最后还亲了苏文纨,跟孙柔嘉的婚姻也是在将就草草了事并没有负起责任;李梅亭一个勾搭寡妇光顾妓女的人可以成为大学教授;堂堂大学校长高松年只顾卖弄假学问摆弄官样而不潜心办学,大学教授们不是在传道授业而是自成派系明争暗斗;即使形象起初算正面的苏文纨到全书的后段也变得庸俗;讽刺的高潮出现在韩学愈身上他身为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竟和主人公一样购买了克莱登大学这所野鸡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与主人公彼此心照不宣的那段令人捧腹,讽刺意味也达到极点。围城里面的就是这样一群人……

钱钟书《围城》不为人知的另一层意味

书中故事发生的年代大致就是作者那个时代,我大胆猜想作者钱钟书也正是对围城里面充满期待经历世事后发现了围城里惊人的现实后有感而发。那个时候的社会是如此,联系当今社会呢我们发现也是一样的。我们抱怨着周遭的一切充满着自私与利益,整个社会是扭曲的,就像被一层雾霾笼罩着充满乌烟,于是我们向往着去更好的阶层去围城里看一看,最后我们会失望的发现围城里的还是一样只是外表光鲜,无论多么高等的圈子定也会有勾心斗角,就连我们的政府也是多少老虎,社会的各个角落乱象丛生,真正的阳光少之又少。所以我觉得《围城》写爱情是载体,就像我们看的每部电影几乎都有爱情故事,《围城》想告诉我们的我想也就是围城里面其实没有那么光明,即使它拥有再多么光鲜亮丽的外表它实际就跟我们朝夕相处的周围相差无几。小到我们企及不到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大到政府部门其实就跟我们身边的朋友跟我们的公司一样的。

钱钟书《围城》不为人知的另一层意味

一千个人读《围城》就有一千个围城,拜读后有感而发表达自己的拙劣看法。

令人向往的围城路还很长,其实我们就在围城里,建设好围城还要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