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抗战时开的禁令:不准到剧社找对象,老红军老干部也不行

(电视连续剧《聂荣臻》)

晋察冀根据地不仅经济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文化生活也很丰富。根据地有个“抗敌剧社”,里面有许多城市来的文艺骨干,八路军里有不少老红军出身的团以上干部都是单身汉,变着法地想和剧社的女演员套近乎。聂荣臻明确开出禁令,谁都不准到剧社找对象,即便符合婚姻恋爱条件也不行:“剧社的女演员太少,培养一个女演员不容易,都找跑了,生儿育女改行去了,她的艺术生命终止了不说,剧社还怎么演出?”

聂荣臻同时规定,剧社里凡是有文艺才华,做出过贡献的人员要调动,都须经过他亲自批准。军区政治部把剧社社长汪洋调去冀东,忘了向聂荣臻报告,聂荣臻知道后下令立即追回。接到命令的人骑着快马,满头大汗地追上了汪洋,心急火燎地喊道:“聂司令员不同意你调走,赶快回去换人!”

晋察冀的各种文艺演出、文娱活动都非常活跃,涌现出了许多闻名全军乃至全国的艺术家。到快过年的时候,乡村里到处可以看到跳秧歌舞、踩高跷和唱戏的人们。这是傅崇碧来晋察冀之前没有想到的,因为“在敌后根据地,文化生活开展得这么好,的确不多见”。

聂荣臻抗战时开的禁令:不准到剧社找对象,老红军老干部也不行

(电视连续剧《聂荣臻》)

晋察冀还办有好几种报纸,即便是“反扫荡”期间,发行也不中断。得知日军要来“扫荡”了,报社人员便用牲口驮着印刷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印报纸,然后再通过民兵把报纸分送出去。傅崇碧在晋察冀期间,“天天都有报纸看”。

最让傅崇碧感到惊讶的是,晋察冀虽处于华北日军的腹心地区,经常要面临日军的“扫荡”,但当地老百姓却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敌人或敌机一来,就有放哨的人敲钟,听到钟声,人们便极有秩序地分散、隐蔽起来,其余时间,“完全像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中”。

在一次反“扫荡”中,晋察冀部队缴获了一份日军文件,上面写道:“晋察冀的组织是神秘微妙、不可理解的组织,老百姓可以随便用眼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

聂荣臻抗战时开的禁令:不准到剧社找对象,老红军老干部也不行

(电视连续剧《聂荣臻》)

(节选自关河五十州《大授衔》)

实体书《大授衔》已出版上市。

相关文章